人民日報聚焦濰坊昌邑:渤海灣畔 林海現生機
核心閱讀
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是山東(dong) 首個(ge) 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這裏的天然檉柳林達2070公頃,約占保護區總麵積的71%。
近年來,昌邑市依托科技創新,加強日常管護,多措並舉(ju) 合力攻關(guan) ,讓這片檉柳林生機盎然、鋪展出一幅美麗(li) 畫卷。
車行鹽堿灘路,遇一石碑,刻有《檉柳林記》:“檉林之大,弗知其際也!”登觀景台,駐足遠眺,如碑上所述,一棵棵檉柳矗立於(yu) 此,連片成林,莽莽蒼蒼;遠處,大海與(yu) 白雲(yun) 相接,鬆軟的海灘向遠處伸展。
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地處渤海萊州灣南岸、昌邑市北部沿海潮間帶上,是山東(dong) 首個(ge) 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保護區內(nei) 天然檉柳林達2070公頃,約占保護區總麵積的71%。近年來,昌邑市多措並舉(ju) 守護檉柳,使這片林海煥發出蓬勃生機。
檉柳能改良鹽堿土壤,具有較高的科研價(jia) 值
檉柳又名觀音柳、西湖柳、紅柳,俗稱荊條,為(wei) 落葉灌木或小喬(qiao) 木,小枝下垂,纖細如絲(si) 。2005年,科研人員在一次林業(ye) 調查中發現了這片天然檉柳林。2007年,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獲批建立,麵積2929.28公頃,主要保護以檉柳為(wei) 主的濱海濕地生態係統和海洋生物,是全國唯一以檉柳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這是我國大陸海岸發育較好、結構典型、保存完整的天然檉柳林分布區,具有生長麵積大、分布集中、生態景觀奇特、地理位置特殊等特征,具有較高的科研價(jia) 值。”濰坊市海洋發展和漁業(ye) 局局長徐瑩介紹:“可別小看這一株植物,它是‘堿地之寶’。”
檉柳是改造鹽堿地的能手。“它能在鹽堿地上生長,有很強的抗鹽堿能力,可將吸收到體(ti) 內(nei) 的鹽分通過泌鹽孔排出體(ti) 外,有效改良鹽堿土壤。”昌邑市海洋事業(ye) 發展中心生態管護科負責人王淑芬說。而且,作為(wei) 一種宜林樹種,檉柳不但能改良鹽堿地,還能防風固沙。
“它不怕沙埋,即使被流沙埋住,枝條上很快就生出不定根,地上萌發更多新枝,從(cong) 沙包中鑽出頭來。檉柳是可以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植物,也是鑲嵌在渤海岸線上的‘天然氧吧’。”王淑芬說。
一棵棵檉柳,有效維護著沿海生態係統的平衡。保護區內(nei) 生物種類繁多,有白天鵝、大雁、野鴨等鳥類,還有野兔、獾、狐狸、黃鼬、狸貓等獸(shou) 類。
強化日常管護,做好生態監測
“出發!”操控員一聲令下,無人機騰空而起,監視圖像躍然於(yu) 屏幕之上。“無人機的高清鏡頭像千裏眼一般,可以實時觀察檉柳林的‘風吹草動’,實現對保護區的巡視。”操控員指著屏幕說:“這個(ge) 新‘戰友’巡查效率高,觀察還精準!”
許多年前,由於(yu) 缺乏海洋科學知識,人們(men) 對檉柳的價(jia) 值認識不足,周邊村民常將檉柳砍回家當柴火燒。保護區成立後,昌邑市加強整體(ti) 規劃,委托原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開展《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總體(ti) 規劃》的編製工作,2017年,規劃獲得批複。
“規劃是在對保護區的環境條件、開發和利用現狀等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國內(nei) 外保護區建設的經驗與(yu) 教訓,為(wei) 著重解決(jue) 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和挑戰,製定的相關(guan) 行動計劃與(yu) 措施。”昌邑市海洋事業(ye) 發展中心主任馬玉濤說。
保護區不斷加大對濱海濕地生物特別是天然檉柳林的保護力度,采取植被稀疏區人工移植、加大宣傳(chuan) 和巡查力度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檉柳林遭受破壞和退化的風險,使檉柳林麵積逐步擴大,區內(nei) 生態係統日趨穩定。
自成立以來,保護區陸續開展了一些生態監測。“例如對濱海濕地生態環境、資源、自然生態災害、外來物種入侵等情況的監測,並形成相關(guan) 報告。”馬玉濤說,但這些調查也存在不係統、不全麵、陸海統籌不足等問題,不足以全麵反映保護區生態係統的狀況。
於(yu) 是,2018年保護區在全麵調查的基礎上突出重點,開展檉柳林專(zhuan) 項生態監測,對保護區及其周邊檉柳群落進行全麵、係統的野外調查,掌握植物群落的整體(ti) 現狀,分析群落與(yu) 環境的相互關(guan) 係,並對群落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對資源本底、環境變化心中有數,才能及時有效地調整保護措施,確保檉柳林生態係統的健康。”馬玉濤說。
聯手科技研究,繪就美麗(li) 畫卷
晨光熹微,山東(dong) 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工作人員章彥華早早來到保護區采集土壤樣本。
距離檉柳根部10到20厘米處,章彥華用鐵鍬小心翼翼地取出土樣,裝包、標識、登記……2個(ge) 小時內(nei) ,章彥華從(cong) 保護區的邊緣區、稀疏區、密集區各取了3個(ge) 根際和3個(ge) 非根際土樣。
“每月取樣一次,每次18個(ge) 土樣。”章彥華說:“這18個(ge) 土樣和以往一樣將被裝進保溫箱、放上冰袋,用快遞發往位於(yu) 蘭(lan) 州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2天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人員張威收到了這些來自千裏之外的土壤樣品,隨後對它們(men) 進行理化性質分析。
10年前,張威第一次走進昌邑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在他的印象中,檉柳主要生長在西北的戈壁荒灘上,沒想到竟然能在渤海灣畔看到一片廣袤無邊的檉柳,讓他尤為(wei) 驚喜,也開啟了他與(yu) 這片檉柳林的不解之緣。
“我們(men) 弄清了保護區內(nei) 檉柳根際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檉柳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隨植被密度變化的演替規律,獲得並保存了21株耐鹽堿菌株……”張威說,這為(wei) 後期利用微生物技術治理濱海鹽堿地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
2017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昌邑站。目前,工作站正在加緊建設,很快,科研人員就不用來回奔波了。這幾年,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員奔赴昌邑,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王煒根據檉柳具有萌蘖和分枝能力強、越割長得越茂盛的生物學特點,提出檉柳平茬方案,將檉柳離土10厘米處砍掉,讓它長出新的枝條。事實證明,經過4年的生長恢複後,平茬檉柳總碳儲(chu) 量比平茬前提高了80%以上。
為(wei) 吸引更多專(zhuan) 家學者為(wei) 保護區生態保護做貢獻,昌邑市與(yu)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聯合舉(ju) 辦海岸檉柳論壇,並就檉柳在沿海灘塗的生態屏障作用和檉柳的開發利用等方麵紛紛建言獻策。
“要依托科技創新助推保護區實現新突破,持續加大管護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完善監測體(ti) 係,與(yu) 科研院校聯手開展科學研究,加以科學管護利用,這顆渤海灣畔的‘綠珠’,定能發揮出更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昌邑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孫波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1日 第 14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