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帶著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③)

發布時間:2023-02-24 11:1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實驗室搬進大田裏,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早春時節,洱海之畔,雲(yun) 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科技小院試驗田裏,油菜薹長勢良好。

  “目前正在抽薹,等菜薹長好了,采收、測產(chan) ,測算肥料吸收情況……”細數一項項生產(chan) 科研環節,楊靜不禁感慨,“我們(men) 現在做的事跟學校裏很像,隻不過實驗室‘搬進’了大田,實驗成果直接落地。”

  楊靜是雲(yun) 南大學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的碩士研究生,去年2月來到古生村。“洱海很美,村子也很美。入駐科技小院後,老師就叮囑我們(men) ,要解決(jue) 好洱海保護、農(nong) 民增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同的難題。”楊靜介紹,科技小院從(cong) 品種、肥料、管理等方麵入手,探索“稻後油菜薹”綠色高值種植模式,一年種一季水稻、三四茬油菜薹,預計每畝(mu) 收入2萬(wan) 元以上。

  “大田實驗室”成了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孵化器。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金可默介紹,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與(yu) 養(yang) 分優(you) 化技術,可有效解決(jue) 洱海流域汙染防控與(yu) 農(nong) 業(ye) 高值協同的難題,今年計劃在大理推廣2萬(wan) 畝(mu) 水稻綠色高產(chan) 種植。

  “還是這些大學生有辦法!”說起村裏的科技小院,北京市通州區永樂(le) 店鎮西槐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薑學武豎起大拇指,“有他們(men) 幫著選品種、找銷路,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蘿卜幹勁十足,去年村集體(ti) 經濟增收了70萬(wan) 元。”

  薑學武介紹,蘿卜是村裏的主導產(chan) 業(ye) ,過去一直種的是那種又大又粗的衛青蘿卜,一斤才賣幾毛錢。在科技小院師生的幫助下,經過這幾年的選品實驗、規範種植,現在村裏主產(chan) 的水果蘿卜,一斤能賣到七八元。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利用與(yu) 植物保護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張曉恬說:“去年我們(men) 試種了新品種冰淇淋蘿卜,通過網絡銷售,不到10天就全賣完了,一斤賣到10元,今年我們(men) 準備在村裏推廣這個(ge) 品種。”

  “我們(men) 一方麵想辦法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另一方麵合理安排種植茬口,春天種櫻桃番茄、鮮食玉米,秋天種水果蘿卜。”西槐莊村科技小院指導老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王衝(chong) 說,下一步將持續引進特色果蔬新品種,幫助西槐莊村打造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促進農(nong) 民增收致富。

  領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目前,全國已有30餘(yu) 所涉農(nong) 高校在各地農(nong) 村建立了300多個(ge) 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師生們(men) 長期駐紮一線,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一項項實用管用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推廣實用技術,科技特派員對症開方促發展

  大涼山黃茅埂西麓,新一季作物即將播種。去年,四川省美姑縣候古莫鎮發展了5800多畝(mu) 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總產(chan) 值達到1200萬(wan) 元。

  “之前大夥(huo) 兒(er) 還不信,玉米株數不變、窩距縮小,能長好嗎?想不到,按專(zhuan) 家的方法種植管理,玉米沒減產(chan) ,還多收了一季大豆。村民們(men) 嚐到了甜頭,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種植!”候古莫鎮沙溪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連渣拉曲說。

  為(wei) 了推廣大豆玉米複合種植,過去一年,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國家大豆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雍太文格外忙碌。同時,作為(wei) 美姑縣科技特派團團長,他帶領團隊對全縣農(nong) 業(ye) 發展情況“望聞問切”,8個(ge) 產(chan) 業(ye) 組40多名成員“對症開方”:引進適用小型脫粒機,對接蕎麥收購企業(ye) ,指導冷水魚飼養(yang) 管理技術,開展馬鈴薯豐(feng) 產(chan) 栽培與(yu) 貯藏技術培訓……

  “科技特派團推廣最新技術、傳(chuan) 播科學理念,在全縣範圍開展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服務。”雍太文表示,依托龍頭企業(ye) 示範帶動,通過技術模式集成,力爭(zheng) 今年帶動當地農(nong) 民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下一步,特派團還將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大涼山地區種植業(ye) 綠色增產(chan) 增效技術集成與(yu) 示範”項目,圍繞技術瓶頸集中攻關(guan) 、拓展產(chan) 業(ye) 多種功能,推動美姑縣特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

  把科技興(xing) 農(nong) 的種子撒播在鄉(xiang) 野沃土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約29萬(wan) 名科技特派員奔赴農(nong) 村,為(wei)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各地區各部門引導各類科技創新創業(ye) 人才和單位整合現代生產(chan) 要素,深入農(nong) 村開展科技創業(ye) 和服務。

  “我們(men) 鼓勵科技特派員攜手農(nong) 業(ye) 企業(ye) 在園區創新創業(ye) ,推進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福建省泉州市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所長、省科技特派員莊衛東(dong) 介紹,泉州市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已創建成為(wei) 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ye) 培訓基地、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等5個(ge) 國家級平台。研究所選派科技特派員對入駐企業(ye) 開展“一對一”全方位全產(chan) 業(ye) 鏈科技服務,大大縮短了科研成果到田間的距離。

  泉州市豐(feng) 泉農(nong) 業(ye) 發展公司的智能溫室大棚裏,一盆盆紅掌鮮豔欲滴。“過去,我們(men) 培育的紅掌品種太傳(chuan) 統,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力。”公司總經理陳一龍回憶,從(cong) 2012年起,來自泉州市農(nong) 科所的科技特派員湯紅玲入駐公司,帶領企業(ye) 開展紅掌良種引進、組培及繁育的研究,如今公司盆栽紅掌成品花銷量約占全省的1/8。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張文介紹,近年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配合中央組織部,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機製、加大政策扶持,組織選派科技特派團,大批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以“一縣一團”模式精準開展科技服務和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幫帶,有力帶動企業(ye) 增效、農(nong) 戶增收,為(wei) 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優(you) 化人才結構,加強基層農(nong) 技推廣隊伍建設

  山東(dong) 省齊河縣焦廟鎮季寨村,小麥已經返青。“多虧(kui) 了王老師支招,瞧這百畝(mu) 麥田,又發新綠了,看著就高興(xing) 。”村民楊同舉(ju) 難掩喜悅。

  楊同舉(ju) 口中的王老師,是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農(nong) 藝師王義(yi) 。前段時間,受寒潮影響,村裏部分麥苗眼瞅著有些發枯,楊同舉(ju) 第一時間連線縣裏的農(nong) 技人員。王義(yi) 來到地裏仔細查看了幼苗,叮囑村民們(men) ,要在土壤化凍後及時趁晴鎮壓,抓緊保墒提地溫;小麥返青後,每畝(mu) 再追施10公斤至15公斤尿素,對墒情不佳的地塊澆水補墒。在他的指導下,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效應對了凍害。

  王義(yi) 是當地農(nong) 民眼中的“好老師”“好朋友”。他先後在縣裏引進示範推廣了濟麥22、良星99等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小麥品種和鄭單958、浚單20等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玉米;推動冬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後移、夏玉米種肥同播適期晚收等一項項實用技術落地生根,為(wei) 農(nong) 民帶來穩穩的好收成。

  “縣有技術專(zhuan) 家、鄉(xiang) 有技術骨幹、村有技術標兵”,這些年,齊河縣不斷健全三級科技服務體(ti) 係,主推技術到位率95%以上,良種良法普及率均達100%,糧食生產(chan) 實現質效雙優(you) 。

  齊河縣是個(ge) 縮影。廣袤鄉(xiang) 村,全國五級農(nong) 技推廣機構近50萬(wan) 名農(nong) 技人員,躬耕田野,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提供農(nong) 技服務,把腳印留在田地上,把成果留在農(nong) 民家。

  作為(wei) 30多年的農(nong) 技“老把式”,王義(yi) 也有擔憂:縣裏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人員年齡結構偏大,一大半超過40歲,大學生到基層後通常進入管理部門,願意服務一線的偏少。

  為(wei) 助推基層農(nong) 技隊伍形成合理的梯隊人才結構,2018年,山東(dong) 省啟動實施公費農(nong) 科生定向培養(yang) 政策。“這一政策旨在培養(yang)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本科專(zhuan) 業(ye) 人才,有利於(yu) 解決(jue) 鄉(xiang) 鎮農(nong) 技推廣隊伍老齡化、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副處長石敬祥介紹。

  去年8月,山東(dong) 省首批300名公費農(nong) 科生畢業(ye) ,分赴全省47個(ge) 縣區的鄉(xiang) 鎮農(nong) 技推廣機構參加工作。“農(nong) 業(ye) 工作從(cong) 來都不是閉門造車,需要深入田間,把成績寫(xie) 在大地上。”從(cong)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後,張藝霄到泗水縣金莊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綜合服務中心農(nong) 業(ye) 科工作,他決(jue) 心多向老一輩農(nong) 技員學習(xi) ,幫助更多農(nong) 民科技致富。

  “近年來,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員隊伍總體(ti) 穩定,學曆層次持續提升,全國近50萬(wan) 名農(nong) 技人員中,超過54%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張文介紹,要繼續通過實施定向招生、定向培養(yang) 、定向就業(ye) “三定向”政策,把更多青年人才持續充實到基層農(nong) 技推廣隊伍中去。同時,要通過完善以工作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評價(jia) 機製,暢通長期紮根一線的農(nong) 技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4日 1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