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三十載逐夢寰宇 看今朝遨遊蒼穹(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

發布時間:2023-02-27 15: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月24日,“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全麵係統展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發展曆程和建設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2022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新年賀詞中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從(cong) 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幾代中國航天人在建設航天強國、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冊(ce) 的裏程碑,在浩瀚宇宙書(shu) 寫(xie) 了用航天夢托舉(ju) 中國夢的壯麗(li) 篇章。

  一個(ge) 屬於(yu) 中國航天的空間站時代已經來臨(lin) 。

  ——編 者

  

  【三步走】 自主研發 不斷提速

  “跟在別人後麵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樣我們(men) 就永遠落在後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誌院士說。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規劃“三步走”發展戰略。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時間,完成神舟一號到四號4次無人飛行任務,為(wei) 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2003年到2012年,用近10年時間,先後執行神舟五號、六號、七號、九號4次載人飛行,以及神舟八號與(yu) 天宮一號交會(hui) 對接任務,先後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hui) 對接等關(guan) 鍵技術,一舉(ju) 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ge) 世紀的發展曆程。

  進入新時代,中國航天人繼續逐夢太空。

  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後,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密集執行長征七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4次任務,考核綠色、無毒、低汙染的新型火箭,啟用生態、環保、開放的新發射場,建成我國首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空間實驗室,突破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guan) 鍵技術,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圓滿收官。

  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序幕。從(cong)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在20個(ge) 月內(nei) ,密集實施11次發射、3次飛船返回、2次艙段轉位、7次航天員出艙,4個(ge) 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接續在軌駐留,航天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掌握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等8項關(guan) 鍵技術,如期建成空間站,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間站組裝建造最快紀錄,跑出了中國航天的“加速度”。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探索出“三垂一遠”測試發射、一級半構型火箭直接入軌等創新方案;自主研製出8型飛行器和3型火箭,貨運飛船貨重比居世界第一;創造性設計能夠開展拓展實驗的飛船留軌艙,建立了陸海天“三維一體(ti) ”測控體(ti) 係,核心元器件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

  【大協作】 步履鏗鏘 接續奮鬥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載人航天係統是最複雜的。立項之初,工程有七大係統,到空間站階段增至十四大係統及上百個(ge) 分係統,參與(yu) 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wan) 科研工作者。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dang) 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大協作,並不是“人海戰術”的簡單疊加,而是資源更合理、更科學的配置。“萬(wan) 人會(hui) 戰造神舟”,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至今記憶猶新。載人飛船由13個(ge) 分係統組成、涉及300多家協作單位,船上裝有300多根電纜、600多台設備、8萬(wan) 多個(ge) 接點、10萬(wan) 多個(ge) 元器件、50多萬(wan) 條軟件程序,每一個(ge) 焊點、每一根導線、每一行語言都不能錯。神舟一號研製時,僅(jin) 一個(ge) 火工鎖就進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試驗,飛船第一次聯試就用了200多天。

  2021年初,決(jue) 戰空間站建造的衝(chong) 鋒號吹響,打響了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節奏最快、參與(yu) 單位最多的科技大會(hui) 戰。

  “西安和上海的發動機、天津的太陽翼電池片、河南的電連接器、上海的電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還在工廠裏,第二天就能‘飛’到北京的總裝車間。”有專(zhuan) 家這樣形容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

  薪火相傳(chuan) ,接力賽跑。30年裏,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推動航天產(chan) 業(ye) 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極大促進我國科技水平整體(ti) 提升,培養(yang) 了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

  【新起點】 科學應用 敞開大門

  建成空間站是彪炳史冊(ce) 的大事,以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宏大視野來看,這又是一個(ge) 承前啟後的新起點。

  “造船為(wei) 建站,建站為(wei) 應用。”這是載人航天工程建設發展的初衷。

  在載人航天工程十四大係統裏,空間應用係統成果卓著,充分體(ti) 現出空間應用在工程建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在載人飛船階段,安排了我國當時規模最大、領域最廣的空間科學與(yu) 應用計劃,28項空間科學實驗均為(wei) 國內(nei) 首次開展。

  交會(hui) 對接與(yu) 空間實驗室階段,安排了50餘(yu) 項科學實驗與(yu) 技術試驗,其中,我國研製的世界首台空間冷原子鍾達到10-16秒量級的超高精度,伽馬暴偏振儀(yi) 等項目取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後,在空間科學與(yu) 人體(ti) 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科學與(yu) 地理科學、空間新技術與(yu) 應用四大領域,規劃了覆蓋麵廣泛的研究項目,研製了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設施。在國際上首次完成水稻“從(cong) 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yang) 的實驗,後續,還有望在生命、物理、天文、生物、材料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國際合作成果頗豐(feng) :麵向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實驗平台,提供航天員選拔訓練和飛行機會(hui) ;與(yu) 法國聯合開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歐航天員進行聯合海上搜救訓練;多個(ge) 國家提出選派航天員參與(yu) 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需求……

  相信曆史會(hui) 證明: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成果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不僅(jin) 會(hui) 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一直致力於(yu)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國會(hui) 敞開空間站的大門,歡迎朋友們(men) 前來訪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