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餘年石製蠶繭
本報長春2月26日電 在近期結束的吉林大學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師村遺址2022年考古發掘現場考評活動中,該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方啟介紹,2022年該項目團隊發掘出2枚距今6000餘(yu) 年的仰韶文化早期的石製蠶繭。
自2019年起,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聯合對運城夏縣師村遺址進行調查與(yu) 發掘,已出土石雕蠶蛹6枚、土陶製蠶蛹1枚、石製蠶繭2枚,所出土的石雕蠶蛹等重要發現引發了相關(guan) 領域廣泛關(guan) 注。
“運城地區自古就有嫘祖養(yang) 蠶的傳(chuan) 說,《史記》中也有黃帝正妃嫘祖始蠶的記載。”方啟表示,“石製蠶繭的發現與(yu) 石雕蠶蛹共同揭示著6000多年前,在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運城盆地,蠶在先民生產(chan)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為(wei) 研究中國古代養(yang) 蠶繅絲(si) 技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考評活動中,該團隊還展示了另一發現:2019年以來,在師村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很多“石球”,初步判斷為(wei) 先民狩獵時製作和使用的彈丸類器物。
“2022年度,我們(men) 還發現了很多饅頭狀但形態很小的‘石球’,其形製和蠶卵極其相似。我們(men) 分析這些形如蠶卵的‘石球’很可能是當時人們(men) 對蠶的生命充滿興(xing) 趣和崇敬,有意加工製作而成。”結合石雕蠶蛹、石製蠶繭、“石球”蠶卵等重點發現,以及2022年度該遺址主要發掘成果和出土遺物的相關(guan) 情況,方啟對師村遺址其聚落性質與(yu) 功能提出了假設。
方啟認為(wei) ,師村遺址啟動發掘工作4年來,吉大師生共發掘麵積6000餘(yu) 平方米,所發現房址、灰坑等居住和生活設施,以及農(nong) 具、炊具等生產(chan) 生活用具相對於(yu) 發掘規模來說並不充分,先民飲食等生活遺留痕跡也不夠豐(feng) 富,很可能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生活聚落,而是一處位於(yu) 某大型生活聚落旁,專(zhuan) 門以養(yang) 蠶繅絲(si) 為(wei) 主的原始手工業(ye) 作坊區域。
今年春節過後,該項目團隊的考古工作者已在師村遺址周邊的轅村遺址完成了文物采集、地表踏查和相關(guan) 勘探工作,確定了2023年的工作重點和考古發掘範圍。“占地180萬(wan) 平方米的轅村遺址是否就是師村遺址旁的大型生活聚落?兩(liang) 個(ge) 聚落之間是否存在著生產(chan) 分工,甚至是貿易往來?”方啟對新一年的考古發掘充滿期待。
記者另從(cong) 吉林大學了解到,2022年,吉大師生在師村遺址共發掘房址6座、灰坑600餘(yu) 座、灰溝3條、灰堆2處、墓葬10座、甕棺8座、窯址3座、柱洞20餘(yu) 個(ge) 。除大量繩紋灰陶、泥質灰陶、彩陶殘片外,完整或可複原陶、瓷器共40餘(yu) 件。此外,還有陶質生產(chan) 、生活用具129件,石質生產(chan) 工具、生活用具共106件,玉石製品19件,骨、蚌器共67件,金屬製品共13件。所獲遺存大致可分布於(yu) 仰韶時代的早期和中期,以及東(dong) 周、漢代等幾個(ge) 時期。其中,仰韶早期遺存是近年來發掘的距離古鹽池最近的仰韶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在考古學文化譜係上,對於(yu) 研究晉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早期遺存步入“西陰文化”的曆程具有重要啟示。(記者任爽、楊玨 通訊員曲家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