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推進黃河治理 山東如何持續發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承載著時代重托與(yu) 人民期盼。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即將施行,黃河流域治理架構正麵臨(lin) 新一輪的係統重組與(yu) 深度優(you) 化,更契合新時代特征的流域統籌協調機製也在不斷更新完善之中。
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製的基本發展指向在於(yu) ,以明晰流域治理主體(ti) 職責分工為(wei) 基礎,重點完善流域信息共享和地方協作機製,逐步形成沿黃各省市間利益共享、協作有效的區域治理新格局。
1月10日,在山東(dong)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四十一次會(hui) 議上,山東(dong) 沿黃九市製定的九件“黃河水資源保護與(yu) 節約集約利用”法規,獲集中批準。這是全國範圍內(nei) 服務黃河國家戰略的首次流域協同立法。對於(yu) 肩負多重戰略、正值賦能蝶變期的山東(dong) 而言,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強化自身在黃河流域輻射帶動優(you) 勢、打造黃河國家戰略發展典範所必須抓住的重要窗口期。
高度重視流域治理中的統籌協調機製建設
統籌協調機製建設是確保黃河安瀾與(yu) 實現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前提。既有經驗表明,大河流域的有效治理需要在跨越行政邊界、平衡諸多治理訴求的前提下,實現流域所需公共物品的高效適配和穩定供給。這絕非一省之事、一地之功。作為(wei) 麵向全流域的係統工程,黃河國家戰略橫跨9省市130餘(yu) 萬(wan) 平方公裏,同樣需要沿黃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共同發力。與(yu) 我國其他大河流域相比,黃河流域受限於(yu) 通航條件等客觀因素,各城市間經濟聯係相對匱乏,缺少城市間協同的基礎動力,在產(chan) 業(ye) 互聯互通等市場機製上存在天然劣勢,因此,更需要以完善的統籌協調機製來凝聚流域發展合力。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講,有效落實黃河國家戰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推進高度整合、高效運轉的流域統籌協調機製建設,則高度契合沿黃省市的實際需要,重點突出,正當其時。
持續深度參與(yu) 並在完善流域統籌協調機製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對於(yu) 進一步激發山東(dong) 省相對地域優(you) 勢而言意義(yi) 重大。當前,追求中心城市首位度、強調圍繞特定核心城市展開協同作戰,已成為(wei) 新一輪區域協調發展的趨勢。在新發展態勢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強調核心地區尤其是龍頭城市在資源集聚等方麵的巨大優(you) 勢。哪個(ge) 地區能在區域協作網絡中扮演核心節點角色,哪個(ge) 地區就能在國家戰略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國家出台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已經明確了山東(dong) 省在國家戰略發展大局、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區域協調發展布局中的高點定位。作為(wei) 沿黃流域的“龍頭”地區,山東(dong) 省坐擁黃河流域唯一的海河交匯區,在文化資源、經濟基礎、市場規模、科創實力等方麵頗具優(you) 勢,理應展現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的引領擔當,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進黃河流域各主體(ti) 間的協同合作。
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製的時代轉型與(yu) 山東(dong) 實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建設更契合時代要求的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製,尤其需要在係統總結我國江河治理經驗的基礎上,麵向黃河流域治沙、防洪、節水、高質量發展等特殊症結,開展更具針對性的製度創新。其基本轉型要求是,需要在“國家協調+省際合作”等成熟流域治理架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流域管理機構、流域生態環境監管機構與(yu) 沿黃省市的職責分工,從(cong) 而構建出重大事項國家統籌、重點事項主管部門管理、相關(guan) 事項省際協調合作、具體(ti) 事項地方政府落實的新型流域統籌協調機製,以顯著提升黃河流域治理的係統性和整體(ti) 性。
在這一趨勢下,作為(wei) 落實推進黃河國家戰略、築牢優(you) 勢區域發展優(you) 勢的主攻方向,山東(dong) 省不斷強化與(yu) 沿黃省市協同發展,並在水質保持、公共服務、科技賦能等統籌協調機製重點領域取得一定先發優(you) 勢。
2021年4月,山東(dong) 省牽頭推動建立黃河流域首個(ge) 省際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與(yu) 河南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自簽約以來,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魯豫雙贏”在全國範圍內(nei) 引發了強烈反響,獲得了財政部給予的專(zhuan) 項獎勵,並帶動部分黃河上中遊省份的積極效仿。在公共服務領域,山東(dong) 省牽頭建立黃河流域海關(guan) 關(guan) 際一體(ti) 協同機製,隴電入魯、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等60餘(yu) 項關(guan) 鍵公共服務供給事項均已取得顯著進展,並切實推進黃河流域公共衛生高質量發展協作區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工作。山東(dong) 省還充分發揮科創優(you) 勢,牽頭成立黃河流域產(chan) 教聯盟、專(zhuan) 家協同創新協作聯盟、要素市場化交易聯盟等,積極深化與(yu) 沿黃中心城市科技創新協作,有效推進了黃河流域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高質量創新發展、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遊協作區等區域高量級合作事項集中落地。同時山東(dong) 還率先批準省內(nei) 沿黃九市製定的“黃河水資源保護與(yu) 節約集約利用”法規,成為(wei) 全國範圍內(nei) 服務黃河戰略首次流域協同立法,充分彰顯了山東(dong) 勇於(yu) 肩負起黃河國家戰略的責任與(yu) 擔當。
鞏固山東(dong) 在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製中的先發優(you) 勢
當前山東(dong) 正值戰略疊加的發展窗口期,應以黃河國家戰略為(wei) 引領,切實抓住國家構建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製的曆史機遇,自覺拉升標杆,扛牢落實黃河國家戰略的強省責任。尤其是在未來我國逐步完善沿黃流域統籌協調機製的過程中,山東(dong) 省應充分鞏固既有先發優(you) 勢,並在產(chan) 業(ye) 鏈接、平台搭建、生態保護等核心議題持續發力。
一是科創優(you) 先,構築沿黃流域產(chan) 業(ye) 轉型的集群高地。“科創牌”是有效補強黃河流域經濟聯係強度、深度和密度的關(guan) 鍵領域,更是山東(dong) 省積極引領沿黃流域協同發展的核心競爭(zheng) 力。近期由山東(dong) 省和濟南市共建的科技成果轉化“1+6+N”平台,已經成為(wei) 山東(dong) 輻射黃河流域的重要科創載體(ti) ,正在快速形成帶動黃河流域、輻射全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服務能力。未來需要充分把握建設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的發展機遇,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ye) 等科創集群主體(ti) 之間建構起適恰的信息溝通與(yu) 利益整合機製,在促進我國東(dong) 中西部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同等方麵切實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聚力公共服務等關(guan) 鍵領域,主動搭建多樣態的流域協作平台。行政協議等傳(chuan) 統手段常麵臨(lin) 簽訂難度大、約束力弱、執行力不強等現實問題,直接影響流域內(nei) 各地區、各主體(ti) 之間的整體(ti) 協作效能。山東(dong) 省前期成功經驗表明,靈活多樣的多主體(ti) 協作平台已成為(wei) 構建流域協作機製的主要載體(ti) 形式,能夠在信息共享、訴求溝通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能夠較好地實現“以機製鏈接空間”的製度設想。因此,山東(dong) 省要在繼續推動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際合作聯席會(hui) 議製度的同時,以流域內(nei) 公共服務關(guan) 鍵事項為(wei) 切入點,高度重視牽頭建立跨領域、多類型的互動平台,從(cong) 而在載體(ti) 數量、平台規格、體(ti) 量能級等方麵形成比較優(you) 勢,以持續強化山東(dong) 在黃河流域協作實踐中的影響力。
三是生態先行,積極推廣省際補償(chang) 協議等成熟經驗。生態保護是實現黃河長久安瀾的根本所在,也是徹底解決(jue) 沿黃各省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基本前提。山東(dong) 省在省際生態補償(chang) 協議、省內(nei) 沿黃地市協同立法等方麵做出了開拓性嚐試,並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chang) 全覆蓋,在牽頭解決(jue) 流域共性生態問題上積累了充足勢能,有必要積極向沿黃省市分享推廣前期成功經驗,在河道治理、堤防加固、水土保持等問題上持續探索“共性方案”,切實引領黃河流域中下遊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全麵提升沿黃地區生態功能。(於(yu) 棋)
[作者單位:山東(dong) 省委黨(dang) 校(山東(dong) 行政學院)]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