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總”的世界和世界的“萌總”
原標題:“萌總”的世界和世界的“萌總”
2月16日晚,一位94歲的老人在四川南充去世,終止了與(yu) 大熊貓的“一世情緣”。
他就是被稱為(wei) “中國大熊貓之父”的胡錦矗教授。胡錦矗教授是我國大熊貓研究的標誌性人物。他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被譽為(wei) “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他曾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次大熊貓調查,建立世界第一個(ge) 大熊貓生態觀察站,擔任過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麵探索大熊貓生態環境和生活習(xi) 性的著作……
胡錦矗與(yu) 大熊貓的情緣始於(yu) 1974年,其時45歲的他受命組建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隊,進入四川臥龍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2000年,他以78歲的年紀“退休”後,依然每天在辦公室工作,也依然會(hui) 到實驗室給學生講授知識。
就在他去世不久之前,2022年12月5日,成都市成華區集中簽約中國大熊貓國際科技合作中心、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總部基地等項目;今年2月19日,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全球投資發布會(hui) 舉(ju) 行……
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老人是帶著欣慰和對大熊貓的深深眷戀離開這個(ge) 世界的。
如果要說出一種在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上“最獨特”的動物物種,大熊貓絕對當仁不讓。作為(wei) 著名的孑遺物種,它具有科學研究的獨特價(jia) 值,作為(wei) 一種文化符號,它在全世界範圍內(nei) 擁有無數的擁躉。
自從(cong) 在1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大熊貓已經成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從(cong) 而有資格享有“萌總”的稱號。它確實又“萌”又“總”:因為(wei) 可愛,所以“萌”,因為(wei) “萌”,所以氣場強大。
為(wei) 什麽(me) 人人都愛“萌總”
我們(men) 這個(ge) 星球上生活著萬(wan) 千生物,其中有一些動物,比如貓狗,也成為(wei) 人們(men) 喜歡的寵物,但論及受寵程度,恐怕無一能夠與(yu) 大熊貓相比——國外的動物園以能夠從(cong) 中國租借大熊貓為(wei) 榮,動物園裏的熊貓館也是園內(nei) 最高檔豪華的建築,人們(men) 常常排起長隊去看大熊貓;大熊貓成為(wei) 眾(zhong) 多活動的吉祥物;以大熊貓為(wei) 標誌的小商品、玩具在景區熱賣;網絡上隻要發大熊貓的視頻,點擊率就會(hui) 爆棚;成都的街頭跑著熊貓公交車;就連聯合國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的徽標也是大熊貓……
“人人都是熊貓粉”,真的是一點都不誇張。“萌總”能夠集萬(wan) 千寵愛於(yu) 一身,自然有它被愛的理由。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人類對於(yu) 動物品種的好感度需要幾個(ge) 基本要素:身材大小、智力水平、行為(wei) 方式、稀缺程度,以及本身與(yu) 人類在形態上的相似度,而“萌總”恰恰在這些方麵幾乎都能得滿分。
不錯,有些動物由於(yu) 人們(men) 的個(ge) 人偏好也能當寵物,比如蜥蜴,但不可能人人都會(hui) 喜歡上蜥蜴。
“某種動物能不能受寵,主要是它本身是不是可愛。”美國西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係名譽教授哈爾·赫佐格(Hal Herzog)說,“大熊貓的大眼睛和胖乎乎、毛茸茸的樣子,會(hui) 讓人們(men) 想到嬰兒(er) 的樣子,從(cong) 而激發他們(men) 的保護欲。”
按照他的看法,大熊貓兩(liang) 隻眼睛周圍的黑色斑紋,讓它看起來有一種受委屈的樣子,更容易引起人們(men) 對它的憐愛。
“萌總”的科學研究價(jia) 值也是獨一無二的。作為(wei) 一種古老的孑遺物種,它對於(yu) 研究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的環境變化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此外,它的消化係統還有能夠消化竹子這個(ge) 強大的功能,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而大多數動物是不能消化纖維素的,唯獨大熊貓可以。
“被發現”時名字都讀錯
“萌總”已經在地球上生活很久了,但在早先的時候它其實更像是一位不為(wei) 人知的“隱士”,直到後來有一個(ge) 法國傳(chuan) 教士在四川寶興(xing) 縣偶然看見了這種奇怪的動物。
大熊貓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以及陝西和甘肅南部的高山叢(cong) 林中。在當地生活的人其實早就知道這種動物,一直也沒有怎麽(me) 重視它。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當地就有對大熊貓的記述,並且用“不食五穀,食竹連莖”“性最癡”(意思就是傻乎乎的)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它。那個(ge) 時候的人們(men) 缺乏科學常識,也沒有什麽(me) 動物保護意識,按照他們(men) 的觀點,這種在當地被叫做“竹熊”的家夥(huo) ,肉不好吃、皮毛也不能做成大衣,不具備經濟價(jia) 值,隻不過是個(ge) 沒什麽(me) 用的“怪物”。
1869年春天的時候,在寶興(xing) 的法國傳(chuan) 教士阿爾芒·戴維(Armand David,中文名譚衛道)在當地一戶人家中發現了一張奇特動物的皮毛,這是他從(cong) 未見過的,後來他得知這種動物被當地人稱為(wei) “花熊”或“竹熊”。
後來,一張大熊貓皮的標本被送回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博物館專(zhuan) 家在研究後認為(wei) 這種新發現的物種與(yu) 在www.easyfundingllc.com發現的小貓熊相似,所以給它取名為(wei) “大貓熊”。再到後來,1939年重慶的動物園舉(ju) 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展覽中“貓熊”的標牌是按照從(cong) 左到右的國際書(shu) 寫(xie) 格式書(shu) 寫(xie) 的,而當時的人們(men) 習(xi) 慣讀字從(cong) 右往左開始,於(yu) 是誤把“貓熊”讀成“熊貓”,此後“大熊貓”這個(ge) 名稱就這樣開始流行起來。
和虎、豹、狼等野生動物不同,大熊貓為(wei) 世人熟知的曆史其實隻有100多年。這樣看來,關(guan) 於(yu) 它是“食鐵獸(shou) ”或者“蚩尤的坐騎”的說法,多半是後人的附會(hui) ,但是,這些說法確實為(wei) “萌總”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萌總”居然被“降級”了
雖然並不是數量最為(wei) 稀少的物種,“萌總”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瀕危物種。經過長期以來人們(men) 對大熊貓的保護,“萌總”的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麵積持續增長,其中,四川大熊貓尤其是野生大熊貓數量,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的909隻增加到1387隻,增長超過50%,大熊貓棲息地麵積目前達到202.7萬(wan) 公頃。
據國家林草局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5月1日,大熊貓全球圈養(yang) 總數達673隻,野生大熊貓達1864隻。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成立,標誌著大熊貓保護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zhuan) 家表示,保護大熊貓的同時也意味著保護大熊貓所處區域中的其他動植物以及生態環境,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有助於(yu) 完善野外保護和自然教育體(ti) 係,從(cong) 而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2022年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會(hui) 上宣布,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在中國逐步恢複,其中,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達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wei) “易危”。
曆經800萬(wan) 年的歲月,“萌總”經受了冰川期的考驗和食性的艱難轉變而存活至今,展現了堅韌的生命力,這一點,可以從(cong) “萌總”的“第六根手指”得到見證——為(wei) 了生存的需要,大熊貓的爪子在五根手(腳)指之外還發育出一根“偽(wei) 拇指”,幫助它們(men) 抓住竹子,在進食前除去竹子的枝葉。
全球科學家關(guan) 注“萌總”
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與(yu) 中國簽訂協議,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察站,進行大熊貓的生態行為(wei) 學研究,這是首次正式開展的關(guan) 於(yu) 大熊貓的中外合作研究。此次調查研究,揭開了野外大熊貓的神秘麵紗,摸清了大熊貓在野外的生活習(xi) 性以及生存狀態等,也為(wei) 後來的野外調查研究打下了基礎,其研究成果匯集於(yu) 《臥龍的大熊貓》一書(shu) 中。
1994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兩(liang) 隻大熊貓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的身份,旅居日本白浜山野生動物園,這是大熊貓出國合作研究的開端。隨後,中國陸續與(yu) 數十個(ge) 國家開展了大熊貓合作研究。
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發展,大熊貓對外科研合作的範圍更廣、層次更高,除了與(yu) 知名的動物園合作外,中國的各大熊貓基地也紛紛與(yu) 國外著名的研究機構、保護組織、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國際科研合作關(guan) 係。
2001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與(yu) 國外國家病症研究所基因組多樣性實驗室合作成立了“大熊貓親(qin) 子鑒定中心”,應用微衛星技術來鑒定新生幼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從(cong) 2002年起,熊貓基地與(yu) 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開發新的微衛星標記,建立大熊貓微衛星數據庫,開展種群遺傳(chuan) 研究;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成都辦公室和熊貓基地科普教育部建立了項目合作。
近年來,大熊貓對外科研保護合作在疾病防控、營養(yang) 學、遺傳(chuan) 管理、行為(wei) 訓練、野化放歸、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等方麵的研究,均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目前,科學家通過基因組特征分析、比較基因組學、群體(ti) 規模變化等相關(guan) 的新技術尋找影響大熊貓特殊生活習(xi) 性的特殊基因組成分,期待從(cong) 生理學層麵更多地了解大熊貓的生理適應性,幫助“萌總”們(men) 渡過生存危機。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萌總”IP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隨著大熊貓走向世界,逐漸成為(wei) 一種文化符號,大熊貓文化也開始興(xing) 起。
“大熊貓文化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脈相承,一個(ge) ‘和’字道破天機。”
在2022年11月舉(ju) 行的一場關(guan) 於(yu) 大熊貓文學藝術的專(zhuan) 題交流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這樣說。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孫前認為(wei) ,大熊貓文化的核心內(nei) 涵是“物競天擇、和諧共榮、友善包容”。
“2008年奧運會(hui) 前後,我們(men) 開始有了‘IP’意識。”熊貓基地專(zhuan) 家說。在與(yu) 全球多個(ge) 頂級機構合作後,以大熊貓為(wei) 主角的紀錄片與(yu) 出版物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我們(men) 從(cong) 三十年的熊貓科研和保護教育經驗出發,希望能從(cong) 技術裏提煉出‘底蘊’,用品牌聚合的力量,反哺到大熊貓保護工作中來。”現在,熊貓基地從(cong) 在線直播、文創周邊、展覽等各個(ge) 方麵,探索文化傳(chuan) 播之路,而下一個(ge) 嚐試,將是“大熊貓國際音樂(le) 節”。
其實,早在1993年,為(wei) 了紀念我國發起拯救大熊貓活動10周年,在成都舉(ju) 行了“國際熊貓節”活動,此後每年的9月22日就被定為(wei) “國際熊貓節”。
作為(wei) “萌總”,大熊貓以“文化大使”的形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國內(nei) 和國際的重大活動中,比如1990年北京亞(ya) 運會(hui) 吉祥物“盼盼”、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吉祥物之一的福娃“晶晶”、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2018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吉祥物“進寶”……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說:“有關(guan) 大熊貓開展的對外交流活動,使大熊貓文化的影響力在海外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更好地向世界解讀中國文化,持續推動中國與(yu) 世界各國友好往來起到積極作用。”
大熊貓文化在全球興(xing) 起的一個(ge) 標誌性事件,是2008年上映的《功夫熊貓》,這部充滿中國元素的影片,不但讓觀眾(zhong) 感受到了影視技術的魅力,也讓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對中國風格的景觀、布景、服裝乃至食物等產(chan) 生好奇和憧憬。
專(zhuan) 家認為(wei) ,作為(wei) 中國名片代表之一的大熊貓文化,也需要在全球語境下,具備更豐(feng) 富、更多元的文化內(nei) 容和表達方式。
例如,以年輕視角詮釋熊貓文化,更多產(chan) 生在與(yu) 當代年輕人有共鳴的話題領域,例如友情、忠誠、夢想、探索、奮鬥等。
大英博物館亞(ya) 洲部門展策負責人Mary Sue Ginsberg認為(wei) ,大熊貓是人類的朋友,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層麵,大熊貓對於(yu) 中國的國際外交作用很大,熊貓是友誼的完美代言人。她還建議,大熊貓保護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延伸到很多其他領域,以大熊貓為(wei) 主題創作出更多麵向年輕人的優(you) 秀作品。
編輯手記
通過大熊貓講好中國故事,是傳(chuan) 遞中國文化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作為(wei) 中國文化一個(ge) 重要的文化IP,大熊貓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的全球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全方位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一方麵,大熊貓文化需要更加貼近當今社會(hui) 人們(men) 所關(guan) 心的話題,如綠色環保、和平友愛、和諧發展等,另一方麵,它也需要不斷尋找對青少年更有親(qin) 和力的傳(chuan) 播方式,並且利用新技術切入他們(men) 的生活,如動漫、遊戲等。
“大熊貓科學保護工作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圍繞大熊貓的文創產(chan) 業(ye) 做得還遠遠不夠。”著名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孫前說,“我們(men) 不僅(jin) 要重視大熊貓的科學價(jia) 值,也要重視大熊貓的經濟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東(dong) 山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