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當代中國的蓬勃生機(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核心閱讀
近年來,考古、曆史、非遺類紀錄片熱度不減,內(nei) 容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不斷加深觀眾(zhong) 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理解和情感認同。
除了展現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鄉(xiang) 愁鄉(xiang) 音,不少地方題材紀錄片創作拓寬關(guan) 注視野,主動嚐試將地方題材置入更大的時空背景和更普遍的情感經驗中。
一些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廣泛動員文旅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專(zhuan) 業(ye) 力量,體(ti) 現出跨領域跨部門的合力。這些紀錄片不僅(jin) 成為(wei) 推介地方文化的閃亮名片,還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添文化動能。
近年來,我國紀錄片創作持續繁榮。各級廣電機構、主要網絡平台和專(zhuan) 業(ye) 創作機構推出了一大批紀實類作品,在選題內(nei) 容發掘、產(chan) 業(ye) 資源整合和影像文化推廣方麵作出新的探索與(yu) 突破。不斷湧現的紀錄片佳作,為(wei) 國內(nei) 外觀眾(zhong) 生動展現中國各地多元豐(feng) 富的自然文化景觀,反映生機勃勃的時代氣象。
發揮題材特色,生動立體(ti) 展現大美中國
我國遼闊的自然疆域和多彩的地方文化,為(wei) 文藝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養(yang) 料。對紀錄片創作來說,這首先意味著題材和內(nei) 容的豐(feng) 沛。近年來,考古、曆史、非遺類紀錄片熱度不減,內(nei) 容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不斷加深觀眾(zhong) 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理解和情感認同。
文化題材是當代紀錄片創作的主要選題類型。如今,文化題材紀錄片已經突破“曆史梳理+專(zhuan) 家訪談”的既有模式;圍繞各地曆史遺產(chan) 和文化特色,創新型紀實影像不斷湧現,逐步形成了大曆史、小切口的選題特點。《西湖》《又見三星堆》等一批聚焦各地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人物的紀錄片佳作,在播出後形成口碑效應,成為(wei) 繼美食題材之後又一個(ge) 講述各地文化故事、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熱門領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紀錄片自覺探索差異化路線,以不同方式彰顯地域特色,體(ti) 現出中華文化的兼容並包和豐(feng) 富多樣,帶給觀眾(zhong) 更多元的視聽體(ti) 驗。
由於(yu) 拍攝對象的特殊性,優(you) 質的自然類紀錄片往往需要長期的專(zhuan) 業(ye) 拍攝積累和前沿視聽技術的保障。近年來,生態環境主題紀錄片在這方麵亮點不少。如曆時4年跟拍的《重回長江的麋鹿》《黑頸鶴成長日記》等,都有不錯的收視表現。這一方麵得益於(yu) 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深入人心,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另一方麵也凸顯了各地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研究方麵的新進展。正是因為(wei) 既貼近地方特色又反映時代精神,優(you) 秀自然題材紀錄片才能廣泛傳(chuan) 播。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社會(hui) 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與(yu) 時俱進,探索出講好當代中國發展故事的多種路徑。《美美鄉(xiang) 村》聚焦藝術家參與(yu) 鄉(xiang) 村建設等新穎故事,賦予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鮮活靈動的藝術表達。《東(dong) 向大海》緊貼沿海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講述與(yu) 海洋有關(guan) 的超級工程,彰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追求。聚焦傳(chuan) 統稻作種植,係列電視紀錄片《稻鄉(xiang) 澎湃》通過紀實拍攝,捕捉當代農(nong) 民在麵對大自然挑戰時的努力與(yu) 堅持,展現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堅持藝術創新,拓展時空廣度和情感深度
在選題精準多樣的基礎上,紀錄片繁榮離不開對新的敘事模式和藝術風格的探索。除了展現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鄉(xiang) 愁鄉(xiang) 音,不少地方題材紀錄片創作拓寬關(guan) 注視野,主動嚐試將地方題材置入更大的時空背景和更普遍的情感經驗中。
在世界視角和人類文明史的時空尺度下講述中國故事,是這批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例如,《百年大黨(dang) ——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係列短紀錄片依托外文史實檔案,通過外國親(qin) 曆者和專(zhuan) 家視角講述解放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接管上海、管理上海的故事,從(cong) 曆史細節處回答“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的命題。《滇越鐵路·生命的故事》通過一條百年鐵路,形象呈現中國與(yu) 世界的豐(feng) 富關(guan) 聯。本土與(yu) 海外相結合,不僅(jin) 開拓了紀錄片的視野縱深,也深刻揭示出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和攜手共創未來的美好願景,成為(wei)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的獨特途徑。
跨文化視角也為(wei) 地方故事提供了新的講述方式。《國寶裏的新疆》借鑒近年流行的“國寶”主題創作思路,精選博物館裏的文物進行影像講述,始於(yu) 文物卻並不局限於(yu) 文物,而是由這些文物打開了一扇通往絲(si) 路文化的大門。《過年的畫》聚焦楊柳青木版年畫,除了講述傳(chuan) 承者的故事,還鉤沉當地民俗的發展曆史,並通過海外旅行者的記述呈現中國地方民俗的跨文化價(jia) 值。
以人物為(wei) 中心,塑造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是當下紀錄片創作的另一個(ge) 著力點。“人傑地靈”是鄉(xiang) 土中國對地方文化的期許。當下紀錄片創作更加重視“以人為(wei) 本”,遵循“以人為(wei) 媒”的傳(chuan) 播理念,把普通人置於(yu) 時代舞台上,引發觀眾(zhong) 共鳴共情。6集紀錄片《人生有戲》每集25分鍾,分別講述3個(ge) 與(yu) 豫劇有關(guan) 的人物故事,通過具體(ti) 鮮活的人物經曆,展現豫劇的獨特魅力。《這一站,貴州》記錄的24個(ge) 人物,既有從(cong) 小體(ti) 弱多病但堅持進行水上獨竹漂特技訓練的女孩,也有被貴州洞穴迷住的法國探險家……創作者用多樣的人物,生動展現當地社會(hui) 的多彩景觀和當代中國的蓬勃生機。
打造文化品牌,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紀錄片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基於(yu) 鮮明地方特色的創作傳(chuan) 統。近年來,紀錄片逐漸成為(wei) 各地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在加強項目策劃、隊伍建設和資源保障下,各地紀錄片創作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浙江先後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西湖》《南宋》、川渝地區推出的《蜀守冰》《又見三星堆》等一批優(you) 秀紀錄片作品,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依托製作機構和傳(chuan) 媒機構,一些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廣泛動員文旅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專(zhuan) 業(ye) 力量,體(ti) 現出跨領域跨部門的合力。這些紀錄片不僅(jin) 成為(wei) 推介地方文化的閃亮名片,還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添文化動能。
紀錄片為(wei) 各地人民群眾(zhong) 提供了豐(feng) 富精神食糧。山東(dong) 廣電近年來不僅(jin) 策劃出品了《大泰山》《大河之洲》《長山列島》等紀錄片,還通過常設紀實類欄目充分講述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故事。這些真實影像得到觀眾(zhong) 的廣泛認可,契合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真切體(ti) 驗,凝聚起接續奮鬥的精神力量。
此外,題材豐(feng) 富的紀錄片還借助互聯網不斷拓展其在青年群體(ti) 中的傳(chuan) 播力度,在與(yu) 青年文化和時尚潮流的融合中,激發更多創意靈感。係列紀錄片《守護解放西》聚焦長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展現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文化,以饒有趣味的表達方式贏得年輕觀眾(zhong) 好評。不少觀眾(zhong) 還在網絡視聽平台進行二次創作,用片中的“名場麵”進行普法。一些紀錄片還成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的活躍因子,許多文化地標、民俗活動和非遺項目因為(wei) 紀錄片而走紅,成為(wei) 青年人的熱門打卡內(nei) 容,撬動起更多新型消費業(ye) 態和文化旅遊活力。
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期待有更多紀錄片佳作忠實記錄國家發展與(yu) 社會(hui) 變遷,生動展現豐(feng) 富多彩的地方風貌,激發文化創新發展活力。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