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智能製造,澎湃產業新動能(深度觀察·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①)

發布時間:2023-03-23 16:02: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強化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今天起,本版推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係列報道,實地走訪大江南北的工廠車間,展現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積極進展和成效。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先進製造技術融合發展,已成為(wei) 新一輪產(chan) 業(ye) 變革的鮮明特色,正在驅動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發生深刻變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能製造應用規模和發展水平大幅躍升,製造業(ye) 智能化發展成效明顯。目前,我國已建成2100多個(ge) 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其中,209家示範標杆工廠開展智能化改造後,產(chan) 品研發周期縮短20.7%,生產(chan) 效率提升34.8%,不良品率降低27.4%,碳排放減少21.2%。本期報道,記者帶您走進三家不同行業(ye) 的智能工廠,感受智能製造給產(chan) 業(ye) 一線帶來的可喜變化。

  ——編者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極限製造,將不良品率降至“近零”

  製造業(ye) 通常用PPM(百萬(wan) 分之一),即每百萬(wan) 個(ge) 產(chan) 品中不良品數量來標示產(chan) 品可靠性。在汽車行業(ye) ,世界級製造水平下的PPM通常在100上下,然而,在全球最大動力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卻遠遠不夠。

  “去年公司全球動力電池使用192Gwh(吉瓦時),相當於(yu) 約3億(yi) 個(ge) 電芯。如果不良品率隻達到PPM級別,就相當於(yu) 市場上有成百上千個(ge) 存在隱患的電芯,這是我們(men) 難以承受的。”寧德時代工程製造及研發體(ti) 係聯席總裁倪軍(jun) 說,極限製造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將不良品率進一步降低至十億(yi) 分之一(PPB)級別。

  如此極致的電芯品質,寧德時代是如何做到的?穿戴好防塵服、口罩、防護帽和鞋套,穿過新風除塵通道,記者走進了寧德時代總部Z基地的陽極攪拌車間。兩(liang) 層樓高的廠房裏,巨大的攪拌桶完全由係統自動控製。幹混、預攪拌、慢攪拌、攪拌等多道生產(chan) 流程,分別對應不同的工作溫度和不同的攪拌速度。自動裝填的陽極活性物質在攪拌機裏要克服重力和慣性力的幹擾,形成穩定的懸浮狀態,進而變成性狀完全一致的漿狀物。

  “製漿是關(guan) 乎動力電池安全一致性的重要工序,也是極限製造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題。”寧德時代智能工廠推進負責人馮(feng) 安民解釋說,多道流程、多種不同溫度和電流強度,獨特的漿葉片設計,蘊含著寧德時代對流體(ti) 物理學的深刻理解、對虛擬仿真技術以及核心算法的熟練運用。“MES(生產(chan) 執行係統)承接了這些智慧,下發指令讓機器自動完成複雜的攪拌工作,而眾(zhong) 多傳(chuan) 感器采集的數據,則確保了指令得以精確執行。”馮(feng) 安民說。

  極限製造要攻克的第二道難題是塗布。“通俗理解,塗布有點像攤煎餅,或者像在麵包上塗上窄窄的幾道黃油,追求的都是薄和均勻。”寧德時代製造基地支持部高級經理劉玉青說,不同的是,Z基地的塗布工序,要將攪拌好的活性材料,以每分鍾80米的速度均勻塗覆到4000米長、4.5微米厚的銅箔上下兩(liang) 麵,“這厚度相當於(yu) 一根頭發絲(si) 直徑的1/10。”

  完成這一看似不可能任務的,是一台長80多米的國產(chan) 塗布設備。“看到這排電機控製器了嗎?”劉玉青指著塗布設備最核心的狹縫擠壓頭告訴記者,工人通過手持的平板電腦,依托5G傳(chuan) 輸技術以微米級的精度控製擠壓頭,確保流出的漿料高速、均勻地在鋁箔表麵塗覆出3條細細的“絲(si) 帶”。記者湊近看去,薄如蟬翼的鋁箔仿佛平靜的黑色湖水,隻有轉換角度,才能看到背輥轉動帶來的細微流動波紋。而在唇口部位,1.2米寬的鋁箔連同塗覆的漿料依然宛如鏡麵。

  “為(wei) 了確保產(chan) 品良率,我們(men) 為(wei) 塗布工序安裝了強大的‘鷹眼’係統。”馮(feng) 安民說,8K高清攝像機,通過超低時延的5G網絡,將塗布過程實時傳(chuan) 輸到機器視覺係統,任何微小缺陷都會(hui) 被“鷹眼”係統識別。陽極攪拌和塗布,隻是Z基地七大車間中的前兩(liang) 個(ge) 。在其他五大車間裏,一個(ge) 合格的電芯還要經過輥壓、模切、卷繞、裝配等20多個(ge) 工序,才會(hui) 走下生產(chan) 線。其間,烘幹、激光預分切、卷繞、極耳焊接、電芯頂蓋激光焊接等複雜工藝環節,寧德時代的產(chan) 品良率都做到了行業(ye) 最高水平。

  自2020年底上線智能製造係統以來,寧德時代總部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在實現十億(yi) 分之一缺陷率的前提下,每組電芯的生產(chan) 節拍降至1.7秒,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了75%,每年的能源消耗也降低了10%。

  如今,100多台自動化設備和6800個(ge) 核心質量控製點,讓Z基地距離無需停產(chan) 也可實時糾錯的目標越來越近。這不僅(jin) 可以進一步降低不良率,提升產(chan) 品品質和一致性,更可帶來生產(chan) 效率的進一步優(you) 化。作為(wei) 全球市場占有率達37%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ye) ,寧德時代在全國有47個(ge) 生產(chan) 工廠。讓人驚歎的是,2021年開始,寧德時代47家工廠在半年內(nei) 先後完成了“5G+智慧工廠”的建設。

  3月12日,最長續航裏程1000公裏的麒麟電池在寧德時代總部全新基地下線。“采用智能製造2.0係統的新基地,生產(chan) 效率又將有顯著提升,而生產(chan) 成本和能耗則可大幅下降。”倪軍(jun) 向記者發出邀請:“等產(chan) 能完成爬坡,歡迎來感受極限製造的又一次蛻變。”

  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工廠,百萬(wan) 種個(ge) 性化配置隨意組合

  “這輛是雙電機版本,紅色車漆,淺色內(nei) 飾、普通輪轂”“這輛是單電機版本,黑白套色車身,深色內(nei) 飾,21寸低風阻輪轂”……在極氪智慧工廠總裝車間最後一道工序,一輛輛不同車身和內(nei) 飾顏色、不同輪轂、不同動力配置的新車緩緩駛過U形終檢線。

  “車在生產(chan) 前已經有了主人。”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趙春林告訴記者,極氪的車型完全由消費者在APP上自主定製,比如極氪001,配置就多達150萬(wan) 種。以輪轂為(wei) 例,用戶可選擇低風阻輪轂,也可選擇普通款,僅(jin) 車輪就有20多個(ge) 組合。

  如此多的配置選擇,生產(chan) 中會(hui) 不會(hui) 出差錯?駛入終檢線前,基於(yu) 人工智能視覺技術的“整車外觀視覺檢查係統”有效解決(jue) 了這一難題。一台台高清攝像機,像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將頂蓋、擾流板、左右側(ce) 頂蓋飾板、左右後視鏡、左右窗框條、前後左右嵌板、門把手等九大類關(guan) 鍵配置“記錄在案”,並與(yu) 後台MES係統裏由訂單生成的配置表實時比對,杜絕裝配差錯。

  實施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會(hui) 不會(hui) 影響生產(chan) 效率?“傳(chuan) 統車企也能實現多車型混線生產(chan) ,但配置都是提前設定好的,算上車身和內(nei) 飾顏色,最多也就百種左右。”極氪智慧工廠製造總監楊輝說,要將選擇權開放給用戶,有能力實現150萬(wan) 種配置組合,又確保生產(chan) 高效,就需要研、產(chan) 、銷全流程個(ge) 性化定製智能解決(jue) 方案。

  作為(wei) 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製造示範工廠,2021年三季度投產(chan) 的極氪智慧工廠全麵導入了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以“5G+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載體(ti) ,以數字孿生驅動產(chan) 品綠色研發,以智能化生產(chan) 牢控產(chan) 品質量,以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實現高效協作,形成“透明、敏捷、智能”的智能製造體(ti) 係。以物料配給為(wei) 例,在極氪智慧工廠總裝車間,每一台新車的配件,都由AGV(自動導引運輸車)牽引的專(zhuan) 屬物料車全程跟隨,裝配前更要掃描“身份標識”,杜絕差錯。

  在輪胎安裝環節,普通整車工廠是由工人借助吊具、扭力擰緊槍在車身靜止狀態下手工安裝,極氪則與(yu) 設備供應商聯合開發了智能化安裝方案,借助視覺檢測係統與(yu) 兩(liang) 台機器人的完美合作,不僅(jin) 有效避免不同規格的輪胎與(yu) 車身匹配出現差錯,更減少了等待時間,節約了工位占用空間。

  高效敏捷完成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隻是極氪智慧工廠要解決(jue) 的諸多課題中的一個(ge) 。通過生產(chan) 過程中的數據采集、智能診斷,確保工藝質量與(yu) 產(chan) 品品質,更是極氪贏得消費者認可的競爭(zheng) 利器。

  走進極氪智慧工廠焊接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與(yu) 傳(chuan) 統汽車工廠的焊接車間不同,這裏沒有刺鼻的金屬味道,飛濺的焊花也少了很多。703台全自動焊接機器人、近兩(liang) 百台AGV機器人自動運轉,焊接自動化率達到100%。

  “焊花飛濺看上去很壯觀,但焊花大並不代表焊接質量好,相反,可能是沒有控製好電流電壓,產(chan) 生了過燒現象。”趙春林說,焊接的過程細分開來比較複雜,剛開始要用小電流將材料軟化,然後逐步加大電流,讓材料真正融化,“一下子給非常大的電流,又可能會(hui) 造成爆燃、過燒等異常,影響焊接質量。”

  趙春林指著正在混線生產(chan) 的極氪009白車身告訴記者,這款MPV焊點有4800多個(ge) ,每一個(ge) 焊點的焊接過程隻有一秒多,極氪卻將這一秒多的時長,分割成了很多毫秒,進而由焊接電流電壓生成數值曲線。“焊接過程中,點焊機器人不僅(jin) 通過數值曲線進行毫秒級的管控,還可以采集電流電壓的精準數據,並在後台進行大數據分析,完成質量追溯。”焊裝車間資深經理張旭業(ye) 說。

  類似的數據采集、分析和質量追溯係統,還用在底盤合裝工位。在這裏,46個(ge) 螺栓自動擰緊,將底盤與(yu) 車身緊緊裝配在一起。工位一旁的鋼架上,數十個(ge) 家用電表大小的小盒子排成兩(liang) 行。“這是螺栓控製器,每個(ge) 螺栓的扭力數據,都通過它記錄下來,實時反饋到係統中。”總裝車間資深經理李凱說,扭力數據生成力矩曲線,與(yu) 係統設定的曲線進行智能比對,如果超出閾值,意味著螺栓擰緊過程出現異常,下個(ge) 工位的顯示大屏就會(hui) 亮起紅燈,車身則被從(cong) 流水線上“扣”下來,確保線上車輛裝備品質萬(wan) 無一失。

  “我們(men) 的目標是實現智慧工廠的不斷進化,麵向未來探索人工智能平台,賦能數字化、智能化,敏捷高效、高品質地實現三大平台、6款車型同時全柔性化生產(chan) 。”趙春林說。

  中國寶武寶鋼股份冷軋車間

  智慧大腦,助生產(chan) 效率提升三成

  “怎麽(me) 車間一片漆黑?”

  “這裏的生產(chan) 線足夠智能,不用開燈就能自動運行,名副其實的‘黑燈工廠’。”走進中國寶武寶鋼股份冷軋廠熱鍍鋅智能車間,四冷軋分廠廠長沈青福自豪地說。

  一開燈,記者才發現車間上方的行車正抓著直徑約2米的冷軋鋼卷來回穿梭。“行車通常需要工人操作,通過智慧賦能,無人化行車自身就知道怎麽(me) 根據生產(chan) 計劃從(cong) 庫區尋找所需鋼卷,再運到指定位置。”沈青福告訴記者,2017年至2019年,寶鋼對這座冷軋車間實施了整體(ti) 智能化改造,兩(liang) 台熱鍍鋅機組由此實現智慧升級。

  沿產(chan) 線向前,32項技改項目一一映入眼簾。

  先看拆捆機器人。過去,鋼卷在不同工序之間挪移,需要人工打捆、人工拆捆。特別在拆捆時,工人需用大力鉗剪開鋼滾帶,既費時費力,也有安全風險:一人多高、25噸左右重的鋼卷在彈開的一瞬間容易傷(shang) 人。經過改造,這一工作交給機器人,高效安全。

  鋼卷拆捆之後進入機組,開卷、自動焊接、清洗,隨後進入連續退火爐高溫退火,退火後的帶鋼快速冷卻後進入鋅鍋,即實現了熱鍍鋅的加工。長則3000多米、短則1000多米的鋼卷,便如同染坊裏的布匹似的鋪展開來,在7層樓高的退火爐內(nei) 部上下纏繞、滾動向前。

  “場麵壯觀,工作量也大。”沈青福告訴記者,鋼卷在運轉過程中纏繞在不計其數的輥子上,以前為(wei) 了發現輥子異常,每個(ge) 班次的工人都得從(cong) 一樓走到七樓巡檢,一趟就得花2到3小時,“現在,巡檢機器人每4小時就能自動巡檢一遍,遇到異常再提示工人檢查維修。作業(ye) 效率提升,勞動負荷也降低了。”

  再往前,還有全球首套鋅鍋電磁撇渣係統。在鍍鋅環節,液態鋅跟空氣接觸後會(hui) 形成氧化鋅雜質。要保證汽車板等成品質量,就得對氧化鋅進行抑渣、驅渣、撈渣。“過去,工人要穿著隔熱服,用長柄大勺一勺勺地撈出雜質。改造後,依靠電磁撇渣技術,氧化鋅被聚攏在一塊,再由撈渣機器人撈出,實現了無人化。”沈青福說。

  爐子閉環、堿液回收、能環智能在線、鋅層閉環、增濕抑渣、邊部測厚儀(yi) 、取樣機器人……一項項智能應用,讓產(chan) 線用工大為(wei) 減少。每條線一個(ge) 班次僅(jin) 需的4位操作員,在車間中部的集控室裏集中操控,對著電腦和大屏幕監控全線各種生產(chan) 參數,工作量大為(wei) 減輕。除此之外,智能製造還帶來降本增效、節能降耗等利好。據介紹,這座數字化車間改造以來,綜合汙染物噸鋼下降30%,生產(chan) 效率提升30%,產(chan) 能提升20%,噸鋼能耗下降15%,加工成本下降10%。

  “寶鋼股份對鋼廠進行智能化改造,最主要有兩(liang) 方麵:一是給原來的設備加裝了大量傳(chuan) 感器、攝像頭、探測裝置,讓設備和設備、設備和係統實現連接;二是借助‘智慧大腦’對設備進行控製。”寶鋼股份大數據與(yu) 智慧化部高級經理沈立明告訴記者,同時滿足鋼鐵生產(chan) 大規模、定製化兩(liang) 項需求,“智慧大腦”至關(guan) 重要,“從(cong) 煉鋼環節開始,鋼水就要按照不同訂單的需求進行定製,熱軋、冷軋等環節同樣如此。為(wei) 此,我們(men) 將生產(chan) 機理、‘老師傅’經驗輸入係統,再輔以人工智能,讓係統作出科學高效的決(jue) 策。未來,隨著數據積累、經驗沉澱、算法升級,‘大腦’會(hui) 越來越智能,生產(chan) 也會(hui) 更加高效。”

  在中國寶武,智能製造的總體(ti) 目標被歸納為(wei) “四個(ge) 一律”。沈立明介紹:一是“操作室一律集中”,即將原來相對分散的操作室進行遠程集中改造,至少實現“一條產(chan) 線、一個(ge) 操作室”或更高的集中度,進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操作崗位一律機器人”,特別是髒汙、危險、重複性高的崗位,優(you) 先采用機器代人,降低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三是“運維一律遠程”,即將一些通用設備接入設備智慧運維平台,通過實時監控、提前預警、遠程診斷提升運行效率;四是“服務環節一律上線”,是指鋼鐵外部供應鏈服務的所有流程業(ye) 務都在平台上完成。

  目前,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約80條主產(chan) 線均不同程度實現了智能製造。“除了生產(chan) 製造環節,設備管理、能源環境、物流運輸、安全生產(chan) 等也都搭乘了數字化的翅膀。”據沈立明介紹,過去5年,寶鋼股份投入了50多億(yi) 元進行智能化改造,助力人均生產(chan) 鋼產(chan) 量年均增長8%左右,“今後,隨著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持續落地,鋼鐵生產(chan) 將更加智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