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開新路 傾力幫扶結碩果
仲春時節,黃河岸畔的永和縣乍暖還寒。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的東(dong) 征村和閣底村,蘋果地裏有修剪樹枝的身影,蘑菇棚裏有整地修壟的村民,民宿農(nong) 家樂(le) 傳(chuan) 出迎接八方來客的笑聲……
永和為(wei) 我省人口最少的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山西省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後,在新一輪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幫扶工作中,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工作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著眼接得好、穩得住、產(chan) 業(ye) 興(xing) 、鄉(xiang) 村美,堅持黨(dang) 建引領,大力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帶領村民共同致富。2022年兩(liang) 個(ge) 村脫貧戶人均收入達1.3萬(wan) 元,連續兩(liang) 年增長20%以上,高出全縣平均水平近千元。
建強支部聚合力
3月27日,東(dong) 征、閣底兩(liang) 村的蘋果種植戶到附近蘋果產(chan) 業(ye) 發展好的桑壁鎮,與(yu) 當地果農(nong) 交流探討。這是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組織果農(nong) 外出觀摩的第二個(ge) 年頭了。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組織是保障。駐閣底村第一書(shu) 記範雷波介紹,麵對農(nong) 村生產(chan) 組織形式的深刻變化,駐村工作隊以建強基層組織為(wei) 抓手,著力提升村黨(dang) 組織的自強、自治、自理、自控能力。他們(men) 先後組織村“兩(liang) 委”幹部赴安澤、澤州、高平、陵川等縣市,觀摩學習(xi) 基層黨(dang) 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升、鄉(xiang) 村治理等方麵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選派村幹部外出參加培訓,提高富民強村本領。對項目建設、低保確定、公益崗位調整等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問題,注重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群眾(zhong) 意見,著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紮實開展抓黨(dang) 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zhuan) 項行動,構建起組織管理、村民議事、村務監督、幫富帶富、矛盾調解五個(ge) 鄉(xiang) 村治理網,打造“問題牆+回音壁”,基本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問題不出村。駐村工作隊經常與(yu) 村“兩(liang) 委”幹部集體(ti) 談話,講責任、講紀律、講要求、講貢獻,增強村“兩(liang) 委”幹部自我革命的鬥爭(zheng) 精神,有效提升了自控能力。
東(dong) 征、閣底兩(liang) 個(ge) 村黨(dang) 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激活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生動力,為(wei) 強村富民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2022年,東(dong) 征村被評為(wei) “全省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和“全省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先進村”。今年2月,閣底村被評為(wei) 永和縣“示範網格村”。
做大產(chan) 業(ye) 夯基礎
閣底村村民劉誌平栽了10畝(mu) 蘋果樹,經過幾年的培訓學習(xi) ,他基本掌握了蘋果種植管護技術,2022年他家蘋果收入8萬(wan) 元,成了一項穩定的家庭收入。參觀了桑壁鎮的蘋果種植後,劉誌平說:“信心更足了,我們(men)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自然條件差。東(dong) 征村、閣底村近年來發展蘋果、香菇以及新品種高粱、玉米等,但仍麵臨(lin) 小而弱、小而散的困局。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駐村工作隊咬定產(chan) 業(ye) 發展不放鬆,帶領村黨(dang) 支部和全體(ti) 村民,著力在“一靠二聯三組網”上下功夫,全產(chan) 業(ye) 鏈提供服務保障。“一靠”就是依靠高校、研究機構人才技術密集優(you) 勢,推動與(yu) 山西農(nong) 大、山西旅遊職業(ye) 學院等單位對接,在技術上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現兩(liang) 個(ge) 村蘋果產(chan) 業(ye) 初步形成優(you) 勢,2022年畝(mu) 均收入6000元。“二聯”就是聯係縣華龍果業(ye) 、益禾農(nong) 業(ye) 和交口縣韋禾農(nong) 業(ye) 發展公司,建立長期合作與(yu) 常態化服務機製,促進規模化發展。去年閣底村與(yu) 韋禾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香菇種植多收了2茬,帶動村集體(ti) 增收7.5萬(wan) 元,脫貧戶戶均增收1500元。“三組網”就是構建蘋果、高粱、香菇三張產(chan) 銷一體(ti) 化服務網。去年華龍果業(ye) 代收蘋果20多萬(wan) 公斤,益禾農(nong) 業(ye) 代收高粱600餘(yu) 噸,讓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駐村工作隊還結合村情實際,幫助盤活集體(ti) 資產(chan) 。東(dong) 征村黨(dang) 員教育基地建成後,工作隊積極聯係,組織各類黨(dang) 員教育培訓10期、500餘(yu) 人;協調閣底村出租閑置大型農(nong) 機具、閑置智能大棚和集體(ti) 土地,村集體(ti) 增收7.5萬(wan) 元。2022年東(dong) 征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達50萬(wan) 元,閣底村達40萬(wan) 元。
農(nong) 旅融合繪新景
東(dong) 征村因1936年5月紅軍(jun) 東(dong) 征時,毛澤東(dong) 主席在此路居而得名。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步伐征程中,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
走進東(dong) 征村,一麵麵紅旗迎風招展,一盞盞燈籠喜慶紅火,一個(ge) 個(ge) 景點述說著革命往事……駐東(dong) 征村第一書(shu) 記李寧介紹,近年來工作隊先後開發出紅軍(jun) 崖、紅軍(jun) 井、東(dong) 征路等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景點,依托紅軍(jun) 東(dong) 征永和紀念館,突出“紅色主題”,把課堂講授、現場教學、互動體(ti) 驗有機結合,創新性地開展了“走一段紅軍(jun) 東(dong) 征路、聽一堂紅軍(jun) 東(dong) 征革命史、看一部紅色電影、向毛主席銅像敬獻一束花、吃一頓追思飯、學唱一首紅軍(jun) 東(dong) 征歌、住一宿東(dong) 征人家土窯洞”七個(ge) 一活動,讓這片革命熱土成為(wei) 提升黨(dang) 員幹部思想素質的紅色熔爐。
以紅帶綠,農(nong) 旅融合。東(dong) 征村邊的乾坤灣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黃河板塊核心景區,經過閣底村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將乾坤灣、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軍(jun) 東(dong) 征永和紀念館、樓山、永和梯田等景點串聯,相鄰景點車程不超30分鍾,吸引著眾(zhong) 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2022年,東(dong) 征村入圍全省創建的100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駐村工作隊幫助確定了以配套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的示範村創建項目,新建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和主題露營基地。
吃上紅色資源飯,幸福日子有奔頭。東(dong) 征村村民馮(feng) 成俊家的5號小院,青石砌牆、白灰滾窯。客房內(nei) ,整潔的炕鋪、古樸的家具,液晶電視、無線網絡一應俱全,洗手池、坐便器和淋浴間等幹淨衛生,遊客反映住得舒心。
如今,東(dong) 征村和閣底村村民吃上了旅遊飯。他們(men) 從(cong) 事民宿、飯店、紅色紀念品、手工編織、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等經營,生活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文化鑄魂揚新風
今年元宵節期間,閣底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乾坤灣景區迎來兩(liang) 場精彩的文化大餐,是由省文旅廳派送的“百姓點單”公共文化服務演出,山西省歌舞劇院的文藝工作者們(men) 用歡快的歌聲拉開表演序幕。
黃河岸邊,男聲獨唱《家家都有好光景》《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女聲獨唱《山西好風光》,男女二重唱《想親(qin) 親(qin) 》等,數千名群眾(zhong) 觀看並通過網絡現場直播,這樣“把舞台搭到百姓家門口”的演出,讓觀眾(zhong) 美美地過了一把癮。
新時代的農(nong) 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轉變,迫切要求加大教育文化體(ti) 育事業(ye) 設施建設,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文體(ti) 活動需求。東(dong) 征村被中組部確定為(wei) “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xing) 、建設紅色美麗(li) 村莊”先行試點以來,駐村工作隊委托省城鄉(xiang) 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東(dong) 征、閣底兩(liang) 個(ge) 村進行了整村規劃,提升改造東(dong) 征村11個(ge) 民宿示範院落,新建了閣底村民俗舞台,改造完成了2個(ge) 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和群眾(zhong) 文化健身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馮(feng) 成俊說:“在黨(dang) 和政府的支持幫扶下,我們(men) 村通了柏油路,硬化了巷道,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修建了文化長廊,還搞了亮化工程,變得更美了。”
鄉(xiang) 村不僅(jin) 要塑形,更要鑄魂。駐村工作隊發揮自身優(you) 勢,持續深化鞏固縣校合作成果,與(yu) 山西師範大學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教育、產(chan) 學研和學生實習(xi) 實訓基地。東(dong) 征村櫻桃采摘節、閣底村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趣味運動會(hui) 、農(nong) 民手機攝影“曬”幸福等活動定期舉(ju) 辦,讓人們(men)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征程中勁兒(er) 倍增。
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工作隊肩負使命,苦幹實幹,同廣大農(nong) 民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讓呂梁山深處的幹部群眾(zhong) 感受到黨(dang) 的陽光雨露,讓小山村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記者郭玉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