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白茶香(逐夢)
薄霧從(cong) 白龍湖飄上來,掛在山腰。
放眼望去,山坡上壟壟青綠正肆意鋪展,綻放在王永明的眼裏,也綻放在青坪村人的心窩裏。
一
王永明剛擔任青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那會(hui) 兒(er) ,青坪村正是脫貧攻堅的衝(chong) 刺階段。村裏的路修好了,自來水入戶了,移動網絡也有了,可村裏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地也荒蕪了一大半……
四川省青川縣青坪村地處川陝甘交界處,位於(yu) 白龍湖西岸高山地帶。這裏群山環繞,麵積不小,卻土地貧瘠,曾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叫作“清貧村”。
2022年,青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5萬(wan) 元,還是“四川省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工作示範村”。
改變,從(cong) 2018年開始。這年4月,浙江安吉黃杜村20名農(nong) 民黨(dang) 員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村裏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wan) 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
這年秋天,“白葉一號”扶貧茶苗從(cong) 東(dong) 南沿海的浙江,跋山涉水來到西部四川的大山深處。一時間,黃杜人,冷藏車,白茶苗,成為(wei) 青坪村裏一道美麗(li) 的景觀。
土地,仍是貧瘠的土地。經過幾年摸索,青川縣逐步找到了“造好地、改好土、開好溝、配好水、栽好苗”5項新建基地關(guan) 鍵技術和“重改土、促開溝、強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雜草、防病蟲”7項管護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白葉一號”茶苗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種植規程。
二
王永明仔細查看著“白葉一號”茶苗的長勢,不時掏出隨身的小本本,記下茶苗生長情況。
自從(cong) 安吉白茶在青坪村的大山裏安了家,王永明就隨身帶著這個(ge) 小本本。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著“白葉一號”在青坪村的每個(ge) 管護日常、每次拔節生長。
走到茶園盡頭,一塊荒蕪著的坡地橫在麵前:土壤板結,雜草傾(qing) 覆,枯黃一片,兩(liang) 三年沒有耕種過了。王永明心疼得直跺腳。
繞著“白葉一號”茶園基地,王永明走遍了每塊這樣荒蕪著的坡地。他把村裏可種植白茶的坡地,一塊塊複盤了一遍,邊邊角角都沒落下。還是128畝(mu) 。午飯後,他翻開小本本,又算了一遍。
這幾天整地,下月底下苗子。剛從(cong) 縣上白茶春管技術培訓課堂走出來,“土專(zhuan) 家”老王就接到了王永明的電話,邊說邊往村裏趕。他知道王永明是個(ge) 雷厲風行的人,慢不得。
而王永明心裏有數,現在村裏已種植“白葉一號”1226畝(mu) ,加上傳(chuan) 統綠茶,茶園麵積達到了4300多畝(mu) ,是遠近聞名的茶村,想慢也慢不下來。
果然,王永明讓老王再把村裏可種植白茶的坡地,一塊塊複盤一遍,荒蕪坡地一塊也不能落下。
這要在以前,這些坡地拿錢請人種,都沒人願意幹。老王笑笑,還不是大夥(huo) 兒(er) 嚐到了甜頭。這個(ge) 甜頭真不小,去年全村土地流轉收入37萬(wan) 元,村民茶園務工收入120萬(wan) 元,首次采摘的“白葉一號”幹茶每斤賣到了兩(liang) 三千元。
十幾歲就種田的老王,自家12畝(mu) 坡地入股村綠茶種植合作社,夫妻倆(lia) 在茶園務工,租金、薪金、股金等“五金”收入,正芝麻開花節節高呢。
老王人靈光,吃得苦,又肯學習(xi) ,很快掌握了“白葉一號”管護技術,成了村裏的白茶技術指導員,在大山裏吃起了“技術飯”。
離老王家不遠,是從(cong) 高山上搬遷過來的崔大娘。前些年,崔大娘丈夫有慢性病,幹不了重活,家裏兩(liang) 個(ge) 孩子正讀書(shu) ,是因病致貧的建卡貧困戶。
“白葉一號”落戶青坪村,崔大娘把11畝(mu) 坡地流轉出去種植白茶,自己和丈夫在茶園務工,一年有近2萬(wan) 元收入,孩子畢業(ye) 工作後,家裏的負擔減輕了,很快就脫了貧。
過去,家裏最值錢的就一台彩電。隨著村裏的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崔大娘家裏的設備也開始多起來,除了冰箱、洗衣機,還買(mai) 了摩托車,用上了5G手機……
從(cong) “扶貧苗”到“致富葉”,浙川演繹出“一片葉子再富一方百姓”的山海深情。4年來,青川縣已建成“白葉一號”茶園基地7000畝(mu) ,直接受益群眾(zhong) 920戶3512人,帶動易地搬遷群眾(zhong) 210戶651人實現長效增收致富。
三
聽說要種安吉白茶,玉白色就成了青坪村人最期待的顏色。
玉白,溫潤如玉,白而無瑕。光聽起來,就讓人心生溫暖,充滿希望。
安吉白茶是突變體(ti) 茶樹,因早春幼嫩芽特別是一芽二葉呈玉白色而聞名。
這玉白色,也誘惑著常年在外務工的阿香姐。2020年,聽說家鄉(xiang) 種上了白茶,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阿香姐返鄉(xiang) 成了一名白茶管護員。
以前種茶靠天吃飯,管護白茶後,每天從(cong) 早到晚,阿香姐都泡在茶園裏,查看茶苗長勢、除草施肥、挖溝排水,參加白茶管護知識培訓等。
阿香姐體(ti) 會(hui) 到了白茶的“嬌貴”——降雨、氣溫、土質、海拔,哪樣不合“胃口”就犯病。從(cong) 平原移植到1200米較高海拔的青川山區,想種好白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年,青川采取“反租倒包”模式,將茶園按麵積大小分包到戶管護,讓村民參與(yu) 到白茶的管護、采摘、加工、銷售之中,分享全過程各環節利潤。阿香姐積極性高漲。
也是前年,青坪村遭遇罕見高溫天氣。抗旱保茶,阿香姐就重複做一件事:淩晨至上午,澆水;傍晚至深夜,澆水。每天隻休息六七個(ge) 小時,持續一個(ge) 月後,久違的甘霖降臨(lin) 茶園。看著絕大部分茶苗安然無恙,她心裏懸著的石頭才落了地。
去年,阿香姐管護的200畝(mu) 茶園開始采摘,白茶賣了3萬(wan) 多元,算上日常管護工錢,年收入猛增到了五六萬(wan) 元,比在外務工還強。
“玉白真是我的幸運色啊!白茶這麽(me) 金貴,嬌貴點也是應該的。”阿香姐笑得燦爛。
和阿香姐一樣,老趙家也流轉出6畝(mu) 地種植白茶,平日在茶園務工,雖說還沒到采摘期,但土地流轉、務工、分紅,拿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銀。“等到茶苗成蓬,采摘收入還要翻番。”老趙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真沒想到,跨越萬(wan) 水千山,安吉白茶富了我們(men) 青川百姓!”
從(cong) 青坪村到青川縣城要走40多公裏山路,這麽(me) 多年來,這裏都是一個(ge) 勞動力隻出不進的小山村。如今,村裏有了茶產(chan) 業(ye) ,村民致富小康了。路過老趙家門口,王永明聽見老趙給遠在廣東(dong) 務工的兒(er) 子打電話:“回來種白茶吧!我們(men) 還有10畝(mu) 坡地,今年全部都納入了擴種計劃!”
人在回流,群山裏人氣越來越旺了。
四
王永明喜在心裏。
高山雲(yun) 霧出好茶。青川地處龍門山脈尾端,是典型的高海拔、高森林覆蓋率的無汙染茶區。“白葉一號”白化時間長,白化度好,氨高酚低,品質高,品相好。
但當初動員引進種植“白葉一號”,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開始熱情並不高。青川種茶曆史悠久,這裏的七佛貢茶還是國家生態原產(chan) 地保護產(chan) 品。舍近求遠,學技術還要“重打鑼鼓重唱戲”,多此一舉(ju) !直到前年底,全村仍有128畝(mu) 坡地荒蕪著。
靠山吃山,吃法有講究。品種老化,技術落後,賣不上價(jia) ,傳(chuan) 統茶產(chan) 業(ye) 亟須創新升級。縣村幹部看出了顧慮,挨家挨戶敲開了村民的院門,也敲開了老鄉(xiang) 的心門。
好在安吉“兩(liang) 捐兩(liang) 包”——捐茶苗、捐幫扶資金,包技術指導、包鮮葉回收,每月派出技術員現場指導,24小時全天候線上跟蹤指導,浙茶集團包銷全部鮮葉……
太陽偏西,來到梯地的製高處,王永明眼前一亮,青坪村已變了模樣:藍天白雲(yun) 下,青山綠水間,青磚灰瓦白牆,錯落有致;梯地茶壟公路,蛇行盤旋;綠樹村莊崇嶺,好一幅青坪村的春山圖。
在這靜美的畫麵中,王永明清楚,“白葉一號”數字駕駛艙一刻也沒靜止過,正24小時全天候監測著各地塊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匯集著各地塊的土壤墒情、微量元素數據及茶苗長勢情況。它還會(hui) 及時組織專(zhuan) 家遠程會(hui) 診,適時發布白茶管護任務,實現每包青川白茶“從(cong) 田間到舌尖”的全過程監管。
掏出手機,王永明拍下眼前的美景,2022年3月首次大規模采摘“白葉一號”的情景又浮現眼前——
開采那天,層疊起伏的青坪茶山上,一條條整齊的茶壟斜掛在山坡上,玉白的芽頭齊刷刷露出鮮活的笑臉,采茶姑娘靈巧的手指在茶樹頂上飛舞,鮮嫩的白茶不斷跳入茶簍。
首批白茶製成,王永明迫不及待地裝車,贈給千裏之外的黃杜親(qin) 人品嚐。現場視頻電話裏,王永明和安吉縣黃杜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盛阿偉(wei) 都激動萬(wan) 分。
山海情深白茶香。王永明準備把這張照片發給盛書(shu) 記,把好消息也告訴黃杜村的親(qin) 人們(men) :村民的錢袋子又鼓了,村裏的集體(ti) 經濟收入又增長了,“白葉一號”擴種又開始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