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山區小散地 “托”出高效益

發布時間:2023-04-12 16:50:00來源: 山西日報

 

  閱讀提示

  為(wei) 助推山區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永和縣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之路。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托管服務麵積171.33萬(wan) 畝(mu) ,實施全程托管的地塊,玉米、高粱等農(nong) 作物畝(mu) 均增產(chan) 30%以上,戶均增收2000元。2022年,永和縣被我省確定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高質量發展試點縣。  

  為(wei) 精準掌握托管作業(ye) 的數量和質量,永和縣將大數據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為(wei) 全縣379台機械安裝定位係統,按作業(ye) 類型安裝1100多個(ge) 作業(ye) 監測模塊,實時監測統計作業(ye) 軌跡、作業(ye) 類型、作業(ye) 麵積和作業(ye) 質量。目前,永和縣智慧托管服務平台已被納入中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平台實時監控範疇。

  宜機化改造為(wei) 生產(chan) 托管打下堅實基礎

  陽春布德澤,萬(wan) 物生光輝。3月24日下午,臨(lin) 汾市永和縣芝河鎮劉家莊村,農(nong) 機手徐二小正駕駛著一台140馬力的拖拉機帶著旋耕機進行春耕旋耕作業(ye) ,而他所在的四方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管理人員馮(feng) 雪雲(yun) 的手機上清楚地顯示他所在的位置和作業(ye) 麵積。  

  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耕地麵積35萬(wan) 畝(mu) ,坡耕地占比超過70%,地塊小而散、機械耕作難、生產(chan) 成本高、勞動力短缺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問題突出。“小、短、陡、彎、碎”的耕地條件成為(wei) 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全麵機械化發展的最大瓶頸。當地人說“我們(men) 這裏有2500條溝,每條溝裏都深埋著老百姓種地的辛酸故事”。

  麵對種地難題,2019年永和啟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圍繞全要素保障、全鏈條推進、全方位提升,合力破解丘陵山區作業(ye) 機械化程度低、服務組織化程度低、單位麵積產(chan) 出率低等問題,探索黃土高原丘陵山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永和縣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田華介紹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問題就是大中型高效農(nong) 機難進地。從(cong) 補齊短板入手,向強化弱項發力,永和縣推行“以田間道路建設為(wei) 主的地塊互聯互通模式,以坡改梯為(wei) 主的坡耕地改造模式,以消除作業(ye) 死角為(wei) 主的地塊整形模式,以小並大、彎取直為(wei) 主的地塊歸並模式”,實現地塊利用率的最大化。

  實施宜機化改造後,“永和梯田”成為(wei) 一道靚麗(li) 風景,95%的地可以進大型機械,有效耕地麵積增加了,泥沙流失率減少了50%,水土流失治理度達80%,原來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改造後的地塊,單位畝(mu) 產(chan) 提高20%以上,作業(ye) 機械每年油耗降低120升以上,每戶每年節本近1000元,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得以更大範圍推行。

  坡頭鄉(xiang) 索駝村農(nong) 機手郭二龍告訴記者:“宜機化改造後我們(men) 農(nong) 機手種地省心省力省油,安全事故也少了。一年四季對我來說都是農(nong) 忙時節,春天播種、除草防蟲,夏天植保、施葉麵肥,秋天收獲,冬季秸稈打捆、旋耕,一年忙到頭,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目前,永和縣已培育壯大農(nong) 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ti) 35個(ge) ,農(nong) 機保有量2500餘(yu) 台,總動力5.89萬(wan) 千瓦,區域綜合機械化率由原來的30.8%提高到85%;有序培育種子、化肥、農(nong) 藥等生產(chan) 資料供應市場主體(ti) 35家,支持壯大糧食烘幹和儲(chu) 存加工主體(ti) 16家,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服務體(ti) 係。

  全方位服務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保駕護航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隻要有‘耕、種、防、收’的需求,就通過村裏的聯絡員聯係合作社。我們(men) 就和農(nong) 戶簽合同,登記地塊位置後再派農(nong) 機手去作業(ye) ,經過監管係統GPS定位,實時采集作業(ye) 軌跡、測繪麵積,監測作業(ye) 質量,智慧農(nong) 機生產(chan) 托管平台直接給出科學可靠的達標麵積,農(nong) 戶滿意再付錢。”躍達農(nong) 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於(yu) 愛明介紹說。  

  於(yu) 愛明的合作社總共有200多台農(nong) 機,從(cong) 60馬力到240馬力不等,有46個(ge) 農(nong) 機手,坡頭鄉(xiang) 90%的土地托管服務都由他的合作社負責,累計作業(ye) 麵積11萬(wan) 餘(yu) 畝(mu) 。

  白富林是躍達合作社的一名農(nong) 機手,他說,“我們(men) 經過培訓考證,領證上崗,當農(nong) 機手一年能掙10多萬(wan) 元,自己還有160多畝(mu) 地,每年能收入20來萬(wan) 元吧。”

  為(wei) 紮實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永和縣構建起全縣域三級聯動機製,縣委縣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專(zhuan) 班專(zhuan) 人專(zhuan) 辦;鄉(xiang) 鎮黨(dang) 政“一把手”掛帥推動,逐村分析研判,全程狠抓落實;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居間作用,入戶宣傳(chuan) 動員。最終,組建“縣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聯合會(hui) +鄉(xiang) 鎮服務中心+村級聯絡員”的三級服務體(ti) 係,打通全產(chan) 業(ye) 鏈服務通道。

  完善要素保障體(ti) 係,為(wei) 托管服務組織和農(nong) 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yu) 銀行、擔保等機構高效合作,推出春耕備耕貸、農(nong) 機貸、托管貸,累計授信1967戶1.7億(yi) 元,1萬(wan) 元—10萬(wan) 元額度“隨用隨取、隨有隨還”;試點開展農(nong) 機購置補貼“三合一”辦理,累計補貼1037台702.457萬(wan) 元;聯合氣象部門精準推送氣溫、墒情、氣象災害預警和適耕適播等信息;構築以農(nong) 業(ye) 保險為(wei) 核心,民生保險、治理保險為(wei) 補充的多層次、全險種的保險保障網,探索出了覆蓋所有農(nong) 戶的“一攬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綜合保險,有效降低自然風險和作業(ye) 風險。

  任海軍(jun) 的捷登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有300多台農(nong) 機、80多個(ge) 農(nong) 機手,他說:“我們(men) 是永和縣最大的合作社,我接受到來自各方麵的支持越多,我就越有信心給農(nong) 戶們(men) 服務好。今年又引進了許多新型農(nong) 機具,服務比以前更專(zhuan) 業(ye) 了。”

  “現在發到我們(men) 農(nong) 民手裏的種糧補貼多,糧價(jia) 也比較高,老百姓的種糧積極性可高呢,去年光補貼我就領了4回,一次性種糧補貼3次,地力補貼1次。”李永紅是桑壁鎮興(xing) 義(yi) 村人,家裏的70多畝(mu) 地種玉米高粱,除了自己買(mai) 種子化肥,其餘(yu) 的事兒(er) 都交給合作社托管,“以前一畝(mu) 地雇人深耕一次得70元錢,現在交給合作社,深耕和旋地兩(liang) 個(ge) 環節才60元錢。深耕過的土地能增產(chan) 30%呢。以前打藥都是人工,光噴藥就得三四天。現在合作社打藥都用無人機,5個(ge) 小時就打完了,效果好還省事。”

  科技化支撐確保農(nong) 民種地務工兩(liang) 不誤

  說起托管的好處,芝河鎮馬家莊村村民白永平深有感觸:“我有150畝(mu) 地,托管給了四方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特別放心。托管之前,種一畝(mu) 地得400元錢,產(chan) 量每畝(mu) 1000斤,托管後,種一畝(mu) 地100多元錢就夠了,產(chan) 量每畝(mu) 能到1200斤—1300斤。合作社統一提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比我自己種得好,收益比自己種還要高。”

  白永平一年除了土地上的收入,還到縣城打工跑運輸,每個(ge) 月能掙6000元—7000元,一年收入30多萬(wan) 元,自己閑了還和妻子到珠海女兒(er) 家小住,再也不用擔心種地的事兒(er) 了。

  托管大麵積開展後,永和縣與(yu) 山西農(nong) 大開展縣校合作,聘請專(zhuan) 家團隊常駐永和縣建基地、搞試驗、抓培訓、傳(chuan) 技術,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標準化、品牌化、科技化發展水平。大力推廣晉糯三號高粱膜覆種植1萬(wan) 畝(mu) ,采取統一供種、統一覆膜、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打造了北方梯田優(you) 質高粱種植園區,示範帶動全縣發展優(you) 質糯高粱12萬(wan) 畝(mu) ,並與(yu) 四川郎酒集團建立長期合作關(guan) 係,在實現“南粱北種”的同時促進了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

  科技化、專(zhuan) 業(ye) 化的合作推動了托管服務的鏈條升級。不同服務主體(ti) 充分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和功能,以技術、服務等為(wei) 紐帶開展聯合與(yu) 合作。

  劉新明是桑壁鎮署益村人,是慶豐(feng) 農(nong) 機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說:“以前我們(men) 合作社播種機、旋耕機、收割機比較多,後來隨著秸稈量的增加,我又買(mai) 了秸稈粉碎機、打捆機等,還有的農(nong) 機手帶著機械入股我們(men) 合作社。”

  永義(yi) 村村民暴衛生以前是農(nong) 機手,還會(hui) 農(nong) 機維修,這兩(liang) 年年紀大了,在捷登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幫忙培訓農(nong) 機手,一年能掙五六萬(wan) 元。後桑壁村村民藥候平平時在臨(lin) 汾打工,家裏的50多畝(mu) 地全程托管,他直言“省心,比自己種掙得多”。

  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ye) 如今炙手可熱,職業(ye) “飛手”張興(xing) 是桑壁村人,他不僅(jin) 服務於(yu) 自己所在的合作社,在農(nong) 忙時節更是在全省各地的田野上奔波忙碌,最忙的時候一天就能掙幾千元錢,一年收入幾十萬(wan) 元不是問題。

  生產(chan) 托管服務開展以來,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增加了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外出創業(ye) 就業(ye) 機會(hui) 。據悉,新增轉移勞動力1000餘(yu) 人,人均務工增收2萬(wan) 元,實現種地、務工兩(liang) 不誤;新培育農(nong) 機駕駛員390人,人均增收3萬(wan) —5萬(wan) 元。

  桑壁村村民路對林常年在太原打工,以前自己為(wei) 種地兩(liang) 地奔波。去年,他將自己的地全程托管給一條龍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他說:“我自己打工一年能掙十幾萬(wan) 元,也省了來回奔波。秋收後,合作社負責人張計平把收益微信轉給我,省事又省錢”。(記者王秀娟)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