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專利供給和市場需求握手

發布時間:2023-04-13 15:3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一項發明專(zhuan) 利,以“先用後轉”的新模式,許可企業(ye) “試用”。這一“試”,既解了企業(ye) 在技術上的“渴”,也搭了後續深度技術開發合作的“橋”,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注入了新動能。

  近年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持續活躍。各地區各部門通過減少行政審批、鼓勵市場化定價(jia) 、完善激勵機製等手段,著力打通科技和產(chan) 業(ye) 的連接通道,加快專(zhuan) 利成果的轉化應用。從(cong) 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到製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再到一些地方和科研單位紛紛出台具體(ti) 舉(ju) 措……促進專(zhuan) 利成果產(chan) 業(ye) 化工作機製逐漸形成完善。一些受到市場歡迎的新模式不斷湧現,知識產(chan) 權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產(chan) 業(ye) 化是專(zhuan) 利的生命力所在,專(zhuan) 利隻有投入市場運作,才能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正在從(cong) 知識產(chan) 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chan) 權創造大國轉變。截至2022年底,我國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達421.2萬(wan) 件。然而,相當一部分專(zhuan) 利成果還停留在“紙麵”上,實際轉化率不高。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022年,我國科研單位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13.3%,高校僅(jin) 為(wei) 3.9%。高校院所中仍有大量沉睡的專(zhuan) 利成果,亟待從(cong) “書(shu) 架”走上“貨架”。

  製約高校院所專(zhuan) 利成果產(chan) 業(ye) 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些科研人員申請專(zhuan) 利的目的主要是結題驗收、職稱評定、申報獎勵等,而非對接市場需求,造成從(cong) 源頭上缺少轉化運用的條件。專(zhuan) 利作為(wei) 無形資產(chan) 估值難,職務發明成果作價(jia) 入股的顧慮尚未完全消除。在激勵方麵,成果轉化收益在一些科研單位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中的分量不高,科研人員“不願轉”的不在少數。此外,由於(yu) 缺乏懂技術、懂轉化、懂市場的專(zhuan) 業(ye) 中介人才和成熟的技術交易市場,不少專(zhuan) 利成果沒有轉化的門路,“不會(hui) 轉”的現象比較普遍。

  實施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不僅(jin) 是專(zhuan) 利權人的當務之急,也是全社會(hui) 的迫切需求,更是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題中應有之義(yi) 。盤活、用好知識產(chan) 權資源,讓專(zhuan) 利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一方麵需要讓科技成果轉化相關(guan) 政策形成合力,加快出台細則或配套措施,確保政策措施可操作、能落地、見實效,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麵,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機製,特別是搭建專(zhuan) 業(ye) 化的技術服務平台,讓專(zhuan) 門人才成為(wei) 促進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的“加速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當前,各地區各部門正圍繞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上的堵點、難點進行製度創新,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比如,針對交易定價(jia) 等難點,提出“先使用後付費”的模式;針對成果轉化通道不暢,嚐試科技經紀人的解決(jue) 方案。隨著更多硬招實招的落地見效,讓專(zhuan) 利供給和市場需求順利牽手、緊緊握手,高校院所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必能穩步提升,為(wei) 我國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