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4-17 15:45:00來源: 人民日報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解決(jue) 好城鄉(xiang)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鏗鏘話語,語重心長。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nong) ”工作的總抓手。新時代十年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紮實推進,農(nong) 村麵貌明顯改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今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征程,新奮鬥,各地區各部門錨定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建設和美鄉(xiang) 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廣袤田野上,農(nong) 業(ye) 全麵升級、農(nong) 村全麵進步、農(nong) 民全麵發展,一個(ge) 個(ge) 生動場景匯成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壯闊畫卷。

  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

  確保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首要任務。

  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位於(yu) 湛江市東(dong) 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ang) 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時強調,“中國是一個(ge) 有著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cang) ’。”

  “我們(men) 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給漁業(ye) 種子裝上‘中國芯’,建好海上牧場、‘藍色糧倉(cang) ’。”基地負責人陳丹說,基地主要開展海水魚蝦的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研究,已經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實現了南美白對蝦等育種水平質的飛躍,產(chan) 業(ye) 價(jia) 值不斷提升。

  從(cong) 糧食到漁業(ye) ,從(cong) 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濃縮著“保障好初級產(chan) 品供給是一個(ge) 重大戰略性問題”的考量,飽含著“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牽掛。

  樹立大食物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科學擘畫:“解決(jue) 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在四川內(nei) 江隆昌市界市鎮,一片“川東(dong) 竹海”每年提供春筍1.5萬(wan) 噸以上;小龍蝦、淡水魚,湖北水產(chan) 品養(yang) 殖麵積和產(chan) 值連年攀升;在黑龍江伊春,建起180個(ge) 特色種植基地,打造“森林大廚房”……

  新時代十年來,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結構不斷優(you) 化,大豆油料種植麵積穩中有進,優(you) 質專(zhuan) 用農(nong) 產(chan) 品日益豐(feng) 富,菜果、豬肉、羊肉、禽蛋、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均居世界首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種業(ye) 是現代農(nong) 業(ye) 、漁業(ye) 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

  在山東(dong) 良星種業(ye) 有限公司良種繁育基地裏,株株麥苗青壯,從(cong) 這裏走出的“良星係列”種子已累計推廣4億(yi) 多畝(mu) ,為(wei) 國家增產(chan) 糧食500多億(yi) 斤;湖北嘉魚潘家灣金潤農(nong) 業(ye) 科研試驗基地,葉球緊實的“思特丹”甘藍打破壟斷,成為(wei) 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

  “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裏”。目前,我國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過95%。從(cong) “國家隊”到“生力軍(jun) ”,種業(ye) 企業(ye) 陣型加快構建,瞄準“卡脖子”難題,擦亮農(nong) 業(ye) “芯片”,推廣應用製種新裝備新技術,提升良種綜合生產(chan) 能力,不斷凝聚種業(ye) 振興(xing) 核心力量。

  “隻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複興(xing) 主動權。”諄諄囑托化為(wei) 堅決(jue) 行動。各地區各部門強科技、保供給、拓資源,政策及時跟進,措施精準到位,糧食“十九連豐(feng) ”,肉蛋奶供應充裕,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大國加快向農(nong) 業(ye) 強國邁進。

  邁上新征程,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不僅(jin) 能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讓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加快構建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解決(jue) 農(nong) 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素有“中國荔枝第一鎮”的美譽,根子鎮柏橋村有2000多年的荔枝種植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柏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這裏是荔枝之鄉(xiang) ,荔枝種植有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you) 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chan) 業(ye) 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

  “總書(shu) 記為(wei) 我們(men) 的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柏橋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何霞說,“我們(men) 要傳(chuan) 承好千年荔枝文化,提升荔枝品質,努力拓寬銷路,讓荔枝這個(ge) ‘土特產(chan) ’成為(wei) 富民興(xing) 村的致富果、幸福果。”

  各地區各部門因地製宜聚力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培育發展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把資源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文化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品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打好“特色牌”,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

  “一畝(mu) 油茶百斤油,好日子再也不發愁。”在河南省光山縣,油茶果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果。脫貧戶袁明永和妻子在司馬光油茶園裏幹活,土地流轉費加務工收入,一年能掙3萬(wan) 多元。“過去是荒山,現在真的變金山嘍!”袁明永說。

  立足特色,精準發力。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建40個(g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5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200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小荔枝、小蘋果、小木耳、小黃花……一個(ge) 個(ge) “土特產(chan) ”變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基礎進一步夯實,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金扁擔”越挑越穩。

  ——扶好“領頭雁”,為(wei) 產(chan) 業(ye) 注入新動能。

  柏橋村的龍眼荔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有2個(ge) 種植示範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帶動農(nong) 戶2000多戶,貫通產(chan) 加銷,成了荔枝產(chan) 業(ye) 發展的“領頭雁”。

  看全國,目前家庭農(nong) 場391.4萬(wan) 家,農(nong) 民合作社222.2萬(wan) 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ye) 引領各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組織,輻射帶動農(nong) 戶1.2億(yi) 多戶。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大顯身手,不斷為(wei)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延長產(chan) 業(ye) 鏈,“原字號”變身“深字號”。

  被譽為(wei) “中國大蒜之鄉(xiang) ”的山東(dong) 省金鄉(xiang) 縣,常年種植大蒜70萬(wan) 畝(mu) ,年均產(chan) 量80萬(wan) 噸。在這裏,大蒜經過深加工,變身黑蒜製品、硒蒜膠囊、大蒜多糖等40餘(yu) 種深加工產(chan) 品,小小蒜頭帶動農(nong) 民年人均增收4000餘(yu) 元。

  延鏈、補鏈、壯鏈、強鏈,目前全國每個(ge) 脫貧縣都培育了2—3個(ge) 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2022年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72%,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營業(ye) 收入近25萬(wan) 億(yi) 元。產(chan) 業(ye) 鏈條不斷延展,各地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大起來、強起來,活力越來越足。

  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鄉(xiang) 村發展,是曆史命題,也是時代課題。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10月在廣東(dong) 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城鄉(xiang)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dong) 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殷切希望廣東(dong) 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

  牢記囑托,廣東(dong) 加速補齊鄉(xiang) 村發展短板,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到2022年,廣東(dong) 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598元,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降至2.41∶1。

  4月11日,在柏橋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對後富的幫扶,推進鄉(xiang) 風文明,加強鄉(xiang) 村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讓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當前,廣東(dong) 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進一步激發縣、鎮、村三級發展活力,推動鎮村同建同治同美,讓農(nong) 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看全國,推動形成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讓更多生產(chan) 要素在城鄉(xiang) 之間充分湧流,城鄉(xiang) 攜手向著共同富裕闊步前進。

  ——謀共富,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春耕時節,在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ang) 區西呂營鎮大西高村,村民王佐德說,9畝(mu) 耕地托管給村黨(dang) 支部領辦的種植合作社後,播種、澆水、噴藥等省了一大筆錢,自己還在合作社當上了“托管員”,多了一份收入。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wan)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鍵。各地區各部門把促進農(nong) 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加強幫扶,挖掘潛力。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上2萬(wan) 元台階,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將著力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民經營增效,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穩定農(nong) 民工就業(ye) ,千方百計增加農(nong) 民收入。

  ——新鄉(xiang) 風,鄉(xiang) 親(qin) 們(men) 精氣神越來越足。

  每天傍晚,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神農(nong) 廣場分外熱鬧,農(nong) 民樂(le) 團忙著排練節目。樂(le) 團成員徐娜說,各村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hui) 、廣場舞隊、百姓合唱團,每周舉(ju) 辦閱讀分享活動,每月舉(ju) 辦升旗儀(yi) 式,每年舉(ju) 行鄰裏互助節,“精氣神越來越足,鄉(xiang) 親(qin) 們(men) 獲得感滿滿。”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塑形,更要鑄魂。各地深入推進農(nong) 村移風易俗,提升農(nong) 民精神風貌,越來越多的鄉(xiang) 親(qin) 口袋鼓、腦袋富,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全國所有行政村都開設了農(nong) 家書(shu) 屋、電子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全國現有群眾(zhong) 文化團隊的數量超過45萬(wan) 個(ge) ,比2012年增加50%。

  ——優(you) 環境,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

  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亞(ya) 魚鄉(xiang) 郭家灣村,通過實施生活汙水處理和收集管網工程,村子建立起集中式汙水處理站,解決(jue) 了人口聚集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地、旅遊風景區等區域的生活汙水問題。“村裏環境好了,家家戶戶也都幹幹淨淨的。”村民楊秀雲(yun) 說。

  瞄準“農(nong) 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各地不斷提高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完備度,新改建農(nong) 村公路約253萬(wan) 公裏,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以上,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一個(ge) 個(ge) 數字背後,是持續改善的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越來越宜居的鄉(xiang) 村麵貌,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匯聚起來的巨大變化。

  新征程上,讓我們(men) 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全麵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采取更有力的舉(ju) 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擔當作為(wei) !

  (劉棟銘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