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更加專業了 生態財富惠民了
原標題:課程更加專(zhuan) 業(ye) 了 生態財富惠民了
4月8日上午,綿陽市平武縣老河溝生態國際營地,平武縣高村鄉(xiang) 中心小學5年級的學生正在自然教育導賞員的講解下,學習(xi) 分辨不同年齡的大熊貓。
10年前,自然教育的概念首次進入四川,一批中小學把課堂搬進了自然保護區。10年間,四川自然教育的內(nei) 容和形式都在不斷蛻變。
起步
從(cong) “走馬觀花”到“深度遊”
“一車學生、兩(liang) 位老師、三個(ge) 點位,就是一場自然教育。”回憶起2013年在龍蒼溝開課的自然教育,雅安市滎經縣嚴(yan) 道鎮第一中學教師吳雅晴記得,以“徒步”為(wei) 主的自然教育和郊遊沒有太大區別。
也是2013年,四川探索引入國際自然教育理念,森林、濕地、保護區開始成為(wei) 傳(chuan) 播自然知識、開展自然教育的天然場地。省林草局科研教育處處長張黎明回憶,廣闊的場景提供了豐(feng) 富的想象空間,但照本宣科的教育思路無法滿足孩子們(men) 對自然的好奇心。
近年來,不少非政府組織和公益機構,開始聘請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設計四川的自然教育課程。
在各類組織機構的幫助下,四川自然教育的體(ti) 係逐步完善。2013年,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開始在四川設立自然學堂,培訓王朗、唐家河等地的保護區工作人員。“還會(hui) 送保護區的巡護員到國外觀摩。”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項目主任馮(feng) 傑說。
“在唐家河等地,已經建立起涵蓋觀鳥、觀獸(shou) 、觀蟲等多種形式的自然教育課程體(ti) 係,針對不同年齡受眾(zhong) 分層教學。‘深度體(ti) 驗’替代了‘走馬觀花’。”省林草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前路
圍繞自然教育做好產(chan) 業(ye) “文章”
“兩(liang) 棵樹上的鳥窩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近日,在平武縣關(guan) 壩村,自然教育導賞員田澤潤帶領平武縣七一涪江小學的孩子們(men) 觀鳥識鳥。與(yu) 此同時,等待孩子的家長們(men) 正在村裏的民宿圍爐煮茶。
地處保護區間的走廊地帶,關(guan) 壩村優(you) 渥的自然資源,為(wei) 發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基礎。今年3月的全省第三屆“自然教育周”上,大熊貓新生態經濟試驗區在關(guan) 壩揭牌。關(guan) 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喬(qiao) 良介紹,試驗的目的正是延伸自然教育產(chan) 業(ye) 。
兩(liang) 年前,關(guan) 壩村成立了旅遊合作社,負責組織、運營、協調自然教育課程,由政府、社會(hui) 組織和流域保護中心三方麵提供支持。如今,自然教育純利潤的20%用於(yu) 全村普惠,50%用於(yu) 團隊勞務,15%反哺給關(guan) 壩保護中心,其餘(yu) 的投入發展風險基金。
瞅準這個(ge) 機會(hui) ,村民萬(wan) 清琳修葺自家房屋,辦起農(nong) 家樂(le) ,“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為(wei) 參加自然教育活動的隊伍提供食宿,接待一次就可以收入幾千元。”
2018—2020年,關(guan) 壩村旅遊合作社87.5%的收益來自關(guan) 壩村開展自然教育的活動收入。
省林草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與(yu) 關(guan) 壩村類似,唐家河、老河溝等地都在圍繞自然教育探索社區轉型路徑。最終目的,是通過自然教育,提高全社會(hui) 對自然保護的關(guan) 注度,進一步豐(feng) 富國家公園周邊基礎設施。(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培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