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第五十四個(ge) “世界地球日”,我國圍繞“珍愛地球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開展宣傳(chuan) 活動,旨在深入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共同建設美麗(li) 中國。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隻有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維護生態係統平衡,才能守護人類健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與(yu) 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我們(men) 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更加健全,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實踐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自然資源部門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履行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製和生態保護修複職責,統籌嚴(yan) 格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美麗(li) 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國編製完成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製線基礎上,優(you) 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我國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製度,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jia) 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範圍不低於(yu) 315萬(wan) 平方公裏,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yu) 300萬(wan) 平方公裏,占陸域國土麵積的30%以上,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築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統籌實施44個(ge)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十三五”以來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複麵積約537萬(wan) 公頃,“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複旗艦項目,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jia) 為(wei) 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複範例之一,彰顯了我國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複的決(jue) 心,為(wei) 全球生態保護修複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推動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體(ti) 係,逐步把自然生態係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an) 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正式設立三江源、東(dong) 北虎豹、大熊貓、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我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人工造林規模世界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yi) 立方米,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麵積1/4來自我國;全國草地麵積39.64億(yi) 畝(mu) ,劃定基本草原37億(yi) 畝(mu) 。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穩中有升,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300餘(yu) 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複性增長。
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我們(men) 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統籌處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發展和保護的關(guan) 係作為(wei) 重大原則,堅持“嚴(yan) 守資源安全底線、優(you) 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chan) 權益”的工作定位,全麵做好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推進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落地見效,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一是統籌做好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嚴(yan) 守資源安全底線。夯實糧食、能源資源安全基礎,強化海洋、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等安全保障體(ti) 係,提高安全發展能力。優(you) 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方式,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規範重大項目用地清單。牢牢守住十八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ti) ”保護。提高礦產(chan) 資源國內(nei) 供給儲(chu) 備保障能力,組織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國家海洋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全麵推進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強化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加強地質、海洋災害防治,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
二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優(you) 化國土空間格局。推動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深入實踐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健全主體(ti) 功能區製度,編製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總體(ti) 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guan) 專(zhuan) 項規劃,積極引導城市更新行動和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ti) 係,加快構建基於(yu)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監測評估預警體(ti) 係。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製度,嚴(yan) 格落實“三區三線”等空間管控要求。陸海統籌加快海洋強國建設,嚴(yan) 格管控新增圍填海和新增用島。紮實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nong) 田布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因地製宜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布局,使其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律。
三是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水平,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強土地資源、礦產(chan) 資源、海洋資源、林草資源的保護和監管。嚴(yan) 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穩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工作。研究製定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的指導意見。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實施山水工程、廢棄礦山生態修複、海洋生態修複工程等。實施生態係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專(zhuan) 項行動,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鞏固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和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廣泛發動社會(hui) 力量,共同推進物種保護。
四是提升自然資源治理能力,維護資源資產(chan) 權益。更好發揮產(chan) 權製度的激勵約束作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類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主體(ti) 合法權益。完善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體(ti) 係,豐(feng) 富不同門類自然資源資產(chan) 權利。深化自然資源統一調查,加快健全完善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jia) 體(ti) 係。切實做好自然資源和不動產(chan) 統一確權登記,提升不動產(chan) 登記規範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構建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者職責的體(ti) 製機製,全麵建立清單製度。全力推進耕地保護法、礦產(chan) 資源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不動產(chan) 登記法、國家公園法以及自然保護區條例立法工作。提高自然資源督察執法效能,以監督“三區三線”和國土空間規劃落地實施為(wei) 重點拓展自然資源督察。全麵推進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嚴(yan) 肅查處違法占用耕地和違法采礦破壞生態等行為(wei) ,加大關(guan) 係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自然資源領域執法力度,堅決(jue) 維護群眾(zhong) 合法權益。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隻有一個(ge) 地球,共有一個(ge) 家園。珍愛地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讓我們(men) 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積極踐行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攜手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共同為(wei) 子孫後代建設一個(ge) 清潔美麗(li) 的地球家園。
(作者為(wei) 自然資源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