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城鄉基層 傳遞溫暖力量(藝近人和)
核心閱讀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天津音樂(le) 學院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以來,組織開展聲樂(le) 、器樂(le) 、話劇、舞劇等公益文化活動500餘(yu) 場,為(wei) 群眾(zhong) 送去溫暖和力量。
在鄉(xiang) 村學校,他們(men) 不僅(jin) 帶來音樂(le) 課,還帶來資金,改建音樂(le) 教室,購置教具,修繕教師宿舍。他們(men) 在學校建立了幫扶支教基地,以聲樂(le) 係師生輪換的方式長期“駐紮”。
田埂邊,歌曲鏗鏘;高原上,鄉(xiang) 音嫋嫋;海河畔,引吭放歌激情豪邁;邊防連隊中,戰歌嘹亮情灑邊關(guan) ……這支天津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城市、鄉(xiang) 村,甚至到達祖國的邊疆,不斷擴展自己的舞台,播撒藝術的種子。2022年,天津音樂(le) 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演藝中心成為(wei) 天津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越來越多師生紮根基層沃土,尋找音樂(le) 的靈感,謳歌偉(wei) 大的時代。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天津音樂(le) 學院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以來,吸引了音樂(le) 、舞蹈、戲劇影視等15個(ge) 教學係部以及附中1000餘(yu) 名師生,每年有計劃、分層次、多形式地走進校園、社區、軍(jun) 營、鄉(xiang) 村、企業(ye) 等,組織開展聲樂(le) 、器樂(le) 、話劇、舞劇等公益文化活動500餘(yu) 場,為(wei) 群眾(zhong) 送去溫暖和力量。
“群眾(zhong) 在的地方,舞台就應該在”
秋風乍起,秋雨綿綿。2021年“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到來之際,一輛演出大篷車行駛在天津市薊州區山間。彼時,剛上任不久的天津音樂(le) 學院副院長、歌唱家王宏偉(wei) ,帶領“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薊州區官莊鎮,在盤山腳下為(wei) 當地農(nong) 民送上一台“學史力行 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文藝演出。
顧不上一路勞頓,師生們(men) 手腳麻利地卸車裝台,又迅速上妝、換裝,精神抖擻地登台演出。觀眾(zhong) 們(men) 打著傘(san) 、穿著雨衣,在台下歡呼。
一位50多歲的大姐緊緊拉著王宏偉(wei) 的手,遲遲不願放開。她激動地說:“從(cong) 來沒想到,平時在電視裏才能看到的藝術家能來到田間地頭,專(zhuan) 門為(wei) 我們(men) 演出。”
雨一度下得很大,但沒有一個(ge) 人離開。“我深深感受到了百姓對於(yu) 藝術的渴望。群眾(zhong) 在的地方,舞台就應該在。我們(men) 一定經常帶著學生把最好的演出送上門。”王宏偉(wei) 說。
2021年重陽節,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吳家牌村,歌聲飛揚、熱鬧非凡。男聲獨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雄渾質樸,手風琴獨奏《牧民之歌》熱情奔放,二胡合奏《賽馬》《戰馬奔騰》氣勢磅礴,古箏重奏《漁舟唱晚》婉轉悠揚……“紅色文藝輕騎兵”走出校園,送來精彩的文藝演出。
參加演出的同學們(men) 還提前為(wei) 老人準備了重陽糕。“我們(men) 年紀大了,雖說吃穿不愁,但有時會(hui) 感到孤單。”69歲的村民吳定河說,同學們(men) 把演出送到家門口來,唱老人們(men) 喜歡的歌兒(er) ,奏老人們(men) 喜歡的曲兒(er) ,大家是真高興(xing) 。
“紅色文藝輕騎兵”還積極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精準對接需求,為(wei) 天津市海河醫院等醫療衛生係統醫務人員開設“團體(ti) 音樂(le) 心理減壓工作坊”,為(wei) 醫護人員子女開展天音“成長守護”行動和公益家教服務。
以老院長王莘和傑出校友施光南等為(wei) 代表的老一代音樂(le) 家們(men) ,創作了大批反映火熱社會(hui) 生活、民族風貌的優(you) 秀作品,留下了“文藝為(wei) 人民服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65年來,天津音樂(le) 學院始終堅持這一傳(chuan) 統,帶領學生走進工廠、農(nong) 村,將“音樂(le) 會(hui) ”唱響在修築海河堤防的工地上……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新時代優(you) 秀文藝創作的“錦囊”
話劇《趙一曼》公益演出數十場,觀眾(zhong) 覆蓋機關(guan) 幹部、部隊官兵、大中小學生、城市建設工人等上萬(wan) 人。“那是一段悲壯的曆史,觀看的過程中多次留下滾燙的淚水”“是趙一曼等革命先輩讓我們(men) 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們(men) 要主動肩負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這些觀後感,一直鼓舞著天津音樂(le) 學院的師生們(men) 。為(wei) 更好地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學校設立了“沉浸式”文藝黨(dang) 課,排演了革命曆史題材話劇《趙一曼》,並將話劇舞台搬到軍(jun) 營,與(yu) 廣大官兵重溫英雄趙一曼的故事。精彩投入的演出讓全體(ti) 官兵備受鼓舞、士氣高昂,現場多次響起熱烈掌聲。
作為(wei) 教育部“音樂(le) 黨(dang) 史”係列活動天津區域牽頭高校,天津音樂(le) 學院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在經典巡演、重點聯演和“雲(yun) 端”匯演等紅色主題演出中精心選擇曲目,既保留廣受好評的經典曲目,又根據觀眾(zhong) 年齡、職業(ye) 特點和喜好,靈活安排有針對性的曲目,累計演繹紅色音樂(le) 200餘(yu) 首。情景詩朗誦《狼牙山五壯士》,入選教育部第五屆《傳(chuan) 承的力量》“七一”特別節目;朗誦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吹號者》《紅船頌》等,獲得天津市學校美育實踐課堂展演活動一、二等獎,等等。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緊跟時代發展要求,精準對接群眾(zhong) 需求,通過文藝演出,讓紅色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取得良好傳(chuan) 播效果。
講述沂蒙紅嫂事跡的原創舞劇《永遠的新娘》,一經演出就廣受讚譽。火線入黨(dang) 、抗擊日寇、汶水架橋、轉運傷(shang) 員,一幕幕情景再現,離不開創作團隊的精心構思和編排。該劇由天津音樂(le) 學院舞蹈係副教授王達等領銜創作,由所在係部的本科在校生登台演繹。喝著滔滔沂河水、嚼著煎餅在沂蒙山區長大的王達,2005年進入天津音樂(le) 學院舞蹈係任教,長期從(cong) 事教學與(yu) 創作工作。為(wei) 了創作出精品,他帶著導演組到山東(dong) 蒙陰縣野店鎮采風。在這裏,他們(men) 遇見了沂蒙紅嫂的後代。得知是要創作編排有關(guan) 沂蒙紅嫂的民族舞劇,老鄉(xiang) 們(men) 聚攏過來,爭(zheng) 先恐後地講述當年支前抗戰故事。
熱情的老鄉(xiang) 拿來了剛攤好的煎餅。一位老大爺把家裏的獨輪車也推了過來,手把手教主創人員如何使用。老大爺說:“當年打仗的時候,獨輪車為(wei) 革命做過貢獻。這輛獨輪車你們(men) 推回天津吧,希望能給你們(men) 排舞劇出點力。”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新時代優(you) 秀文藝創作的“錦囊”。“我們(men) 近期要去臨(lin) 沂等革命老區,給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演出,讓他們(men) 看看當年的‘紅嫂’。”王達說。
“結對子、種文化,我們(men) 一直在路上”
劉新竹是薊州區尤古莊鎮大龍臥村中心小學的學生,和村裏很多孩子一樣,她從(cong) 小就喜歡唱歌,但苦於(yu) 學校一直沒有專(zhuan) 業(ye) 音樂(le) 教師,演唱技能很難提高。
2018年,天津音樂(le) 學院聲樂(le) 係“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來到了學校。他們(men) 不僅(jin) 帶來音樂(le) 課,還帶來資金,改建音樂(le) 教室,購置教具,修繕教師宿舍。他們(men) 在學校建立了幫扶支教基地,以聲樂(le) 係師生輪換的方式長期“駐紮”。
聲樂(le) 係學生戴存翔是小分隊中的一員。他每次來給孩子們(men) 上課,都要乘坐3個(ge) 多小時大巴車,再換乘三輪車。戴存翔說:“走到基層,接觸了孩子,我才真正懂得了奉獻的意義(yi) ,找到了自我價(jia) 值。結對子、種文化,我們(men) 一直在路上,永遠不會(hui) 止步。”
在小分隊的精心教導下,劉新竹和同學們(men) 學會(hui) 了專(zhuan) 業(ye) 的氣息控製和發聲方法,還組建了合唱隊。“紅色文藝輕騎兵”播下的這粒音樂(le) 種子,正在田間沃土生根發芽。
2021年,天津音樂(le) 學院54名師生組成援疆實習(xi) 支教團,奔赴新疆和田地區開展支教工作。“我守望麥田,不是為(wei) 了收獲,而是把自己融入那無盡的麥浪。”鋼琴係2018級本科生趙予淞援疆歸來,在日記裏寫(xie) 下這樣一句話。
兩(liang) 年前,趙予淞報名“紅色文藝輕騎兵”,前往新疆支教。從(cong) 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用音樂(le) 與(yu) 當地的孩子們(men) 對話。盡管知道當地學校有琴,趙予淞還是通過勤工儉(jian) 學買(mai) 了一台電鋼琴,從(cong) 天津背到新疆。起初,學生們(men) 喜歡靜靜聽,慢慢地開始主動點歌,讓小趙老師彈。“那裏的孩子對音樂(le) 很敏感,聽到熟悉的節奏和旋律,就會(hui) 跟著唱起來。” 趙予淞說。支教結束時,他將電鋼琴留在了新疆。他相信,琴能帶著自己的音樂(le) 和夢想,像種子一樣紮根發芽。
2021年11月18日下午,天津市昆明路小學音樂(le) 教室裏響起充滿童真的歌聲。這是“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昆明路小學開展課後服務活動,輔導孩子們(men) 學唱原創合唱作品《黨(dang) 的故事在心裏》。麵對小朋友,師生們(men) 以活潑的“音符手勢”開啟課程,寓教於(yu) 樂(le) ,一下調動起孩子們(men) 的情緒。獨唱《多情的土地》用美聲唱法表現音樂(le) 的美感,孩子們(men) 情不自禁地喝彩。“你們(men) 會(hui) 唱《我和我的祖國》嗎?” “會(hui) !”孩子們(men) 齊聲回答。於(yu) 是,在鋼琴伴奏下,所有人一起唱起這首歌。
開展藝術教育,是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優(you) 秀隊員們(men) ,畢業(ye) 後也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基層誌願服務。天津音樂(le) 學院藝術管理係2020屆本科畢業(ye) 生陳澤熹畢業(ye) 後,作為(wei) “西部計劃”誌願者赴西藏拉薩。她說:“參與(yu) ‘西部計劃’和參與(yu) ‘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意義(yi) 一樣,就是在壯美的土地、在基層的大舞台上,踐行使命、奉獻青春。”
推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讓更多人擁抱藝術
4月的校園,海棠花開,樂(le) 聲悠揚。“紅色文藝輕騎兵”正在舉(ju) 辦民族歌劇名師講堂,邀請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等深受群眾(zhong) 喜愛的名家走進學校授課。
師生席地而坐,與(yu) 名師麵對麵,同時,廣大音樂(le) 愛好者與(yu) 名家也在線上進行互動。在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專(zhuan) 家現場教學課中,閻維文指導學員練聲,引導大家養(yang) 成更科學、更良好的發聲習(xi) 慣,還演唱了歌劇《長征》中《我的愛人你可聽見》《寒夜中》等經典唱段。
一端,是現場的生動分享;另一端,是線上直播間裏的熱鬧非凡。
“線上直播普及性之廣,已讓‘雲(yun) 端’成為(wei) 我們(men) ‘紅色文藝輕騎兵’文藝惠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宏偉(wei) 說。今年天津音樂(le) 學院再次複排民族歌劇《同心結》,也將邀請工人、農(nong) 民、大中小學生等愛樂(le) 者走進劇院觀看,還將通過直播進行展演。
“紅色文藝輕騎兵”開展的係列線上直播活動場麵一直很火爆。2022年,天津音樂(le) 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首次采用線上直播形式,舉(ju) 辦了“與(yu) 人民同行 為(wei) 時代放歌”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和“回響——天津音樂(le) 學院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1周年交響音樂(le) 會(hui) ”,200多萬(wan) 網友在線實時觀看,共享紅色視聽盛宴。他們(men) 充分利用融媒體(ti) 平台,推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讓更多人擁抱藝術。
“天津音樂(le) 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要演繹更多接地氣、傳(chuan) 得開、留得下的優(you) 秀作品,用更多方式,服務更多基層群眾(zhong) 。” 談到“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未來,王宏偉(wei) 信心滿滿。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20日 第 2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