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魚龍 國家海洋博物館首次公開修複化石全過程
人民網天津4月19日電 近日,在國家海洋博物館“龍的時代”展廳,掛在牆上長達11米的關(guan) 嶺魚龍化石,經過3個(ge) 多月的修複終於(yu) 與(yu) 遊客見麵了。
此次化石的修複,觀眾(zhong) 不用隔著玻璃,也不用隔著屋子,可以與(yu) 修複師麵對麵、清晰直觀地看到全程。據悉,這是目前國內(nei) 已展示的最大、完整度最高的古魚龍化石之一。博物館現場對遊客公開修複過程在天津是首次,在國內(nei) 也屬少見。
據了解,此次修複的這具魚龍化石是2019年國家海洋博物館征集收藏的一個(ge) 重要標本。該化石發現於(yu) 貴州關(guan) 嶺地區,標本體(ti) 型巨大,長度達11米左右。化石在修複前,大部分骨骼都被圍岩覆蓋。在石灰岩中修複脊椎動物化石是世界古生物學界公認的技術性難題。修複現場,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的四位修複師打開頭燈、戴上耳罩、拿起氣動雕刻筆,筆尖飛速轉動,發出“滋滋”聲……一塊灰色的石灰岩裏,魚龍化石的骨骼逐漸顯露出來。
“化石的修複保護是博物館的職責之一,隻有修複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包括古環境的反推演等;隻有修複之後,觀眾(zhong) 才能看得更清楚、更立體(ti) ,才能感受到這個(ge) 動物原本是什麽(me) 樣子;隻有修複以後,才能加強對它的保護,這是一個(ge) 並行的過程。”國家海洋博物館自然生態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張程瑜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