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

發布時間:2023-04-28 09:5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大計。今年4月1日,黃河保護法施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堅持開門立法

  為(wei) 高質量立法打下基礎

  蘆葦蕩一陣起伏,“瞧!白鷺!”攝影愛好者劉鵬緊握相機,“哢嚓”一聲,“水清岸綠,白鷺成群”定格在鏡頭裏。

  “縣中饒白鳥,郭外是黃河。”如今,詩中的美景,在陝西黃河濕地合陽段濕地生態修複實驗區重現。

  “我們(men) 村緊挨著濕地生態修複實驗區。以前個(ge) 別沿黃河企業(ye) 隨意取水排水,環境汙染得厲害。經過生態修複,現在水美景美,回到了我小時候的樣子。”提到黃河流域治理帶來的變化,合陽縣洽川鎮夏陽社區村民同玉虎滿臉透著幸福。

  “近年來,這樣的生態修複案例有很多,黃河流域生態發生了質的轉變。”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lan) 說,“在大力鞏固治理成果和保護成效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保護法給出了答案。”

  方蘭(lan) 從(cong) 事黃河水資源研究20多年,多次在陝西等地調研。2021年3月全國人代會(hui) 期間,方蘭(lan) 提交了有關(guan) 黃河保護法立法的議案。

  此前,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常委會(hui) 法工委前往山東(dong) 、河南、山西、內(nei) 蒙古、寧夏、青海等地實地調研,了解實際情況,為(wei) 高質量立法打下堅實基礎。

  “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全麵提升流域水監控信息在線監測能力,利用物聯網、傳(chuan) 感器技術進一步提升河道治理成效,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建設綜合防汛預警體(ti) 係,確保黃河安瀾。”調研組相關(guan) 負責人在調研時提出。

  這次調研成果在立法時被吸納,黃河保護法明確提出提高監督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立法調研中,調研對象幾乎囊括了黃河保護的所有相關(guan) 對象。“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黃河保護治理的政策、機製、製度予以立法確認,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行政法室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突出問題導向

  抓住黃河治理的“牛鼻子”

  水沙關(guan) 係調節是黃河治理的“牛鼻子”。

  “黃河保護法詳細規定了加強水沙調控和防洪安全保障的具體(ti) 措施。”黃河上中遊管理局總工程師喻權剛介紹,組織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加快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等,這些都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成功經驗。“將這些具體(ti) 舉(ju) 措寫(xie) 進法律,明確主管部門、主責單位工作,將有利於(yu) 進一步加強完善黃河水沙調控能力。”

  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短缺、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是黃河流域保護麵對的突出問題。

  “黃河保護法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黃河流域各種特殊問題,對特定區域、特定問題規定特別製度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行政法室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針對生態環境脆弱問題,黃河保護法強調要加強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加強汙染防治。

  “黃河保護法明確要堅持一體(ti) 化保護與(yu) 修複,實行自然恢複為(wei) 主、自然恢複與(yu) 人工修複相結合的係統治理。根據不同區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需求,有針對性地規定生態修複工程、防沙治沙等製度措施。”陝西省林業(ye) 局副局長、陝西省林業(ye) 科學院院長昝林森說,法律從(cong) 黃河生態係統這一有機整體(ti) 出發,上中下遊生態建設重點各有側(ce) 重,分類施策,推動黃河“健康指數”不斷提升。

  ——針對水資源短缺問題,黃河保護法明確在黃河流域強化農(nong) 業(ye) 節水增效、工業(ye) 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措施。

  走進山東(dong) 省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鹽堿地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萬(wan) 畝(mu) 田野間,溝渠縱橫,一條條黑色微噴帶整齊鋪展開來。

  “每條微噴帶上都有針眼大小的水孔。”試驗田管理員李瑞田蹲下身,查看微噴帶的噴水情況。“從(cong) 大水漫灌排堿變為(wei) 精準滴灌,既節水,又控鹽堿。”李瑞田介紹。

  “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存在違規取水用水,過度開發水資源的情況,導致水環境惡化、水生態失衡,甚至一些地區出現斷流情況。”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表示,“黃河保護法規定了動態調整、取水總量控製、用水定額、節約用水等一係列製度,激勵各地創新節水措施辦法,建立起統一嚴(yan) 格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ti) 係。”

  ——針對高質量發展不充分問題,黃河保護法提倡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和資源型產(chan) 業(ye) 轉型,因地製宜發展特色優(you) 勢現代產(chan) 業(ye) 和清潔低碳能源。

  黃河之畔,驅車穿過被譽為(wei) “萬(wan) 裏黃河第一隧”的山東(dong) 省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駛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眼前一派忙碌景象,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一應俱全。

  當前起步區建設如火如荼,累計簽約高端優(you) 質項目140多個(ge) ,總投資超過3300億(yi) 元,成為(wei) 黃河沿岸各地推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鮮活縮影。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保護工作一直重視強調沿黃河各地區從(cong) 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宜水則水、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商則商。

  “黃河保護法是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按照法律相關(guan) 規定,各地應積極打造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經濟重要增長極,增強流域高質量發展內(nei) 生動力。”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dang) 工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李國祥說。

  強化整體(ti) 觀念

  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

  珍禽蔽空,水鳥遊弋。在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上有一顆“大漠明珠”——陝西榆林的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

  曆時12天,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劄薩克水庫完成了向紅堿淖補水100萬(wan) 立方米的任務。自2016年至今,劄薩克水庫已累計向紅堿淖生態補水700萬(wan) 立方米,有效提升和改善了紅堿淖湖區景觀及水生態環境。

  “曾經的紅堿淖由於(yu) 上遊水庫蓄水,導致地表匯水量減少,湖區水位急劇下降,現在的跨省生態補水維護了紅堿淖的生態平衡。”喻權剛說。

  立足全流域和生態係統的整體(ti) 性,跨省生態補水根據水資源條件,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保障了黃河流域的生態需水,為(wei) 維護生態健康提供水資源支持。

  “隻有更高層次的統籌,才能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針對規劃協調不足、管控措施弱等問題,黃河保護法保證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喻權剛說,“以前有關(guan) 清淤疏浚、泥沙綜合利用等‘可幹可不幹’的工作,法律進行了明確,大大提升了黃河保護治理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和協同性。”

  去年,一份跨省補償(chang) 結果出爐,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山東(dong) 向河南支付生態補償(chang) 資金1.26億(yi) 元。

  這源自2021年山東(dong) 、河南兩(liang) 省簽訂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是黃河流域首個(ge) 跨省流域生態補償(chang) 協議。協議約定,監測斷麵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ge) 水質類別,山東(dong) 給予河南6000萬(wan) 元補償(chang) 資金;反之,每惡化一個(ge) 水質類別,河南給予山東(dong) 6000萬(wan) 元補償(chang) 資金。

  自協議簽署以來,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主要汙染物指標穩中向好。山東(dong) 作為(wei) 受益方,主動履行約定,向上遊的河南省兌(dui) 現生態補償(chang) 資金。

  “黃河流域麵積廣大,區內(nei) 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多,保護與(yu) 治理工作若僅(jin) 靠單打獨鬥,很難徹底解決(jue) 難題。由於(yu) 存在行政壁壘,且缺乏統一的約束製度,黃河流域有的相鄰省份可能會(hui) 因為(wei) 水量、水質等利益問題‘打架’,矛盾遲遲難解。”張衛國說,“生態補償(chang) ”“省級協調”等成為(wei) 黃河保護法條文中的關(guan) 鍵詞,黃河流域內(nei) 跨區域協同治理勢在必行。

  “黃河保護法出台後,山東(dong) 各地市、各區縣認真貫徹落實,陸續探索生態補償(chang) 機製,未來,生態補償(chang) 製度將更加完善,也將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山東(dong) 省司法廳黨(dang) 委書(shu) 記、廳長楊增勝說。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7日 1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