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楊申申:“我的夢想在深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2日 第 04 版 版麵截圖
楊申申在母船上給潛水器係固。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原題: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楊申申——
“我的夢想在深海”(勞動者之歌)
1.6米內(nei) 徑的大“玻璃球”內(nei) ,坐著3名駕駛員,當他們(men) 在1500米深的水下航行時,就可以360度環視整個(ge) 操作視野——這是新一代的“全通透載人潛水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研究員楊申申在電腦上展示了科技感十足的概念圖,預計今年年底前就會(hui) 製造出模擬球,2025年將投入使用、搭載著科學家潛入深海。
“2020年,‘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裏亞(ya) 納海溝,我們(men) 到了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海洋的深度是有限的,應用領域和技術創新是無限的。下一步,就是將多年來攻克的深潛技術向水利水電類潛水器、觀光類潛水器和打撈作業(ye) 類潛水器等各個(ge) 應用領域拓展。”楊申申目前正組織技術團隊攻關(guan) 的“全通透載人潛水器”關(guan) 鍵技術,代表著下一代潛水器的重要發展方向。“隨著新材料、新方法、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新概念的載人潛水器也應運而生。”楊申申說。
1981年出生的楊申申,是“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3台大國重器的重要研發成員。從(cong) 2005年大學畢業(ye) 至今,18年間,他一直和潛水器打交道,是一名資深的深海科技工作者。2009年,“蛟龍”號開始海試的時候,楊申申還是一名正在逐步熟悉深海裝備的年輕人。麵對當時較為(wei) 薄弱的技術基礎,他刻苦鑽研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關(guan) 鍵技術,一次次不斷嚐試,有時調整方案從(cong) 頭再來。到2017年“深海勇士”號投用時,他已先後攻克了深海鋰電池技術、液壓技術、照明技術、推進技術等多項關(guan) 鍵技術,助力我國深海技術發展和關(guan) 鍵設備的自主可控。2020年,“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前往試驗海區的航行途中,母船遭遇了多個(ge) 台風。擔任海試現場臨(lin) 時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的楊申申帶領臨(lin) 時黨(dang) 委成員,群策群力排除了故障,為(wei) 下潛順利開展打下基礎、爭(zheng) 取了時間。
眼下,國內(nei) 首次運用有機玻璃製作載人球的大深度“全通透載人潛水器”,正麵臨(lin) 著總體(ti) 設計、計算方法、加工工藝等技術難題,成為(wei) 楊申申和同事們(men) 麵對的全新挑戰。楊申申介紹,目前技術團隊正在對技術方案進行討論和優(you) 化。
從(cong) 我國載人潛水器實現零的突破的“蛟龍”號,到由集成創新邁向自主創新的“深海勇士”號,再到關(guan) 鍵部件國產(chan) 化率超過96.5%的“奮鬥者”號,以及應用場景更為(wei) 廣闊的下一代“全通透載人潛水器”,一代代載人潛水器實現了從(cong) 跟跑到並跑到領跑的過程,也見證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斷成長。
“我的夢想在深海。”如今已成為(wei) 我國載人潛水器機電一體(ti) 化領域學科帶頭人的楊申申說,自己的科研方向能夠跟國之重器連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運,也將為(wei) 之奮鬥一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