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暢通社區“微循環”,形成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政策解讀)

發布時間:2023-05-08 14: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頭連著社區居民,一頭連著個(ge) 體(ti) 戶、小企業(ye) ,社區商業(ye) 如“毛細血管”般讓城市經濟“微循環”越發暢通——自2021年5月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以來,2批次80個(ge) 試點地區共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超1400個(ge) 、服務居民3200多萬(wan) 人。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以社區居民為(wei) 服務對象,在步行15分鍾左右的範圍內(nei) ,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wei) 目標,形成多業(ye) 態集聚的社區商圈,既惠民生,更促消費。商務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將在全國開展,繼續“缺什麽(me) 、補什麽(me) ”,將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wei) “滿意清單”。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多個(ge) 城市的街頭巷尾,調研這一民生實事怎樣落細落實;采訪相關(guan) 部門和專(zhuan) 家,共話便民生活圈如何讓生活更便利。

  山西太原

  “小修小補”回到街頭

  “配把鑰匙、補條車胎、裁個(ge) 褲邊……城市越來越大,居民越來越多,‘小修小補’少不了。”山西太原親(qin) 賢北街,鎖匠王曉俊在街頭和記者聊起生意經。

  58歲的王曉俊幹鎖匠30多年,一頭白發、兩(liang) 手老繭,幹起活來頗為(wei) 利索,一把鑰匙從(cong) 坯子到成型要不了1分鍾。他從(cong) 小喜歡倒騰手工,當初“找鄰居借了10元錢”闖蕩太原,靠著街邊擺攤,“給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各備下一套婚房”。

  前兩(liang) 年,王曉俊萌生了退意:“常年露天‘打遊擊’,吃飯沒準點,寒暑天都得扛。”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孩子們(men) 也都有了工作,老王便不再上街出攤。

  王曉俊常活動的親(qin) 賢社區,是太原市的一個(ge) 商業(ye) 中心社區,棚改後很多老住戶仍在此生活。曾擔任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的侯麗(li) 琳回憶:“有一段時間,‘小修小補’確實消失了。群眾(zhong) 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設置專(zhuan) 門區域、讓小手工回歸’的建議。”

  2022年下半年,太原入選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第二批試點名單。據市商務局市場體(ti) 係建設科科長楊靜介紹,市裏專(zhuan) 門在城六區規劃設置一批便民攤點,讓“小修小補”有序回歸;積極推進核酸亭改建“便民服務亭”,目前已改造完成100多個(ge) ;計劃到2026年底,力爭(zheng) 實現主城區40%的社區達到高水平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標準。

  親(qin) 賢社區所屬的平陽路街道主動找到王曉俊,協調提供便民攤點。很快,鬧市街頭的舊報刊亭完成改造,“老王開鎖”工作間開張了。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卻是“五髒俱全”:左手邊,掛著滿牆鑰匙,工作台上是3台小型配鑰匙機;右手邊,擺出顏色造型各異的門禁牌,刻章機和電腦分置兩(liang) 層;正對麵的牆上,“山西省鎖業(ye) 協會(hui) 會(hui) 員單位”牌子很顯眼。

  “以前我也打聽過,這種固定攤點一年怎麽(me) 也得交3萬(wan) 元。”王曉俊感覺吃上“紅利”,“現在一個(ge) 月交500元就行!”記者留意到,不到1個(ge) 小時,王曉俊就刻了2個(ge) 章、配了3把鑰匙,“每天早8點開到晚8點,再不擔心風吹雨淋,中午還能支開椅子眯一會(hui) 兒(er) 。我感覺能再幹幾年,堅持到抱孫子!”

  上海普陀

  “一站式服務”開在門口

  臨(lin) 近中午,家住上海普陀區普陀四村小區的黃龍順,慢悠悠走出小區大門,來到長風新村街道白蘭(lan) 片區,點了一份芹菜百葉肉絲(si) 、一份油燜茭白,加湯和米飯,一共花費16元。

  普陀區是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地區。白蘭(lan) 片區則是這裏的社區服務綜合體(ti) 之一。一棟小樓裏,除了社區食堂,還有西點店、咖啡店、乒乓球室、舞蹈房……“吃完飯休息休息,還可以喝咖啡、打乒乓球,一站式解決(jue) 很方便。”黃龍順說。

  長風新村街道區域麵積5.8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1.52萬(wan) 人。作為(wei) 人口較密集的城區,街道內(nei) 生活消費配套原本多是生鮮超市、早餐網點、美容美發等基礎類服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提高了,如健身、咖啡、鮮花這些消費,從(cong) ‘奢侈品’變成很多人的‘必需品’。”長風新村街道普陀四村第二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顧瑜說。

  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長風新村街道正依據社區特色,打造便民生活圈:西部居民區集聚,緊鄰蘇州河步道,有康養(yang) 中心等設施,打造為(wei) 健康宜養(yang) 便民生活圈;中部,長風公園、長風文化館等生態、文化資源集聚,打造為(wei) 生態人文便民生活圈;東(dong) 部,圍繞大型綜合商業(ye) 中心,打造為(wei) 活力商業(ye) 便民生活圈……

  “以前居民們(men) 購物、消費,可能要去徐家匯、南京路,現在不出街道,都可以解決(jue) 。”顧瑜說,街道也有意識地引導社區商業(ye) 由過去的傳(chuan) 統購物、餐飲向休閑、文化、健身、娛樂(le) 等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商貿發展。

  口紅節、手工市集、巡遊演出等活動逐漸開展,吸引了不少居民的關(guan) 注。“我們(men) 鼓勵‘一店多能’,讓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一站式解決(jue) 。”長風新村街道營商辦負責人說。對於(yu) 各商業(ye) 場所的創意活動,街道都會(hui) 鼓勵和支持,“讓居民感覺到社區是家的部分,城市是家的延伸。”

  黃龍順說,兒(er) 孫周末喜歡到商場和公園去逛,自己則愛到已經貫通開放的蘇州河步道走走,步道邊有蘇河水岸驛站,驛站裏不僅(jin) 提供直飲水、雨傘(san) 、充電寶等便民服務,還有公益閱讀空間,“看看河景,讀讀書(shu) ,太舒服了!”

  貴州貴陽

  找準居民急難愁盼

  下午2點,連著打完3通電話,葉涵文臉上露出笑意:忙了近3個(ge) 月時間,總價(jia) 40多萬(wan) 元的多普勒超聲診斷儀(yi) 等4台設備終於(yu) 談妥,一周內(nei) 送至貴州貴陽烏(wu) 當區新光路街道新光裏社區衛生服務站。

  2021年,貴陽入選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同年12月,貴陽“一圈兩(liang) 場三改”規劃建設攻堅三年行動計劃發布,著力打造“教業(ye) 文衛體(ti) 、老幼食住行”全覆蓋的便民生活圈,建好停車場和農(nong) 貿市場,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在新光裏社區,居民期盼許久的衛生服務站也提上日程。

  為(wei) 申請衛生服務站項目,做過多年藥店、醫療器械生意的葉涵文4次摸排調研,了解居民意願和輻射範圍。“整個(ge) 片區60歲以上老人有七八千名,既有剛性需求又有市場潛力。”烏(wu) 當區的多重支持也讓她下定決(jue) 心,“店鋪長期免租緩解了資金壓力,同時在中醫專(zhuan) 項、公共衛生方麵還有一些補貼,區衛健局會(hui) 不定期派遣醫護人員進行業(ye) 務指導、培訓。”

  曆經層層篩選,葉涵文爭(zheng) 取到這個(ge) 項目。衛生服務站自去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平均每天接診近20人,基本實現慢病、基礎病診療與(yu) 管理。接下來她還想再投入100萬(wan) 元,添置儀(yi) 器設備。

  考慮到社區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烏(wu) 當區民政局還爭(zheng) 取省級補助資金266萬(wan) 元,在新光裏社區新建養(yang) 老服務站、社區食堂等設施。“以老年人助餐服務為(wei) 例,日均服務量依據人次,每年享有相應補貼,最高達10萬(wan) 元,由市、區兩(liang) 級財政按6∶4承擔。”新光路街道辦事處公共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夏德慧介紹,在新光裏社區便民消費中心,遊泳館、健身房、藝術培訓、矛盾糾紛聯動調解中心等逐一配套,農(nong) 貿市場建設也進入尾聲,今年將吸引商鋪入駐運營。

  “城市改造提升,隻有契合居民訴求,找準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才能得到大家支持,共同建起社區生活‘同心圓’。”烏(wu) 當區“一圈兩(liang) 場三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韋作洪說。

  本期統籌:程聚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7日 0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