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耕好現代農業“試驗田”

發布時間:2023-05-10 14:3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枕頭”上能種果蔬?

  楊淩高級職業(ye) 農(nong) 民馬新世向記者展示“有機營養(yang) 枕”:55厘米長、30厘米寬的小枕頭,裝的是牛羊糞、枯枝落葉、植物秸稈等調配的營養(yang) 基,成本7元多,實現農(nong) 業(ye) 廢棄物利用,還能供兩(liang) 茬果蔬生長。再配套水肥一體(ti) 化滴灌,節水節肥六成以上。

  小枕頭,大用場。馬新世聯合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專(zhuan) 家研發的這項技術,已在西北地區多個(ge) 市縣推廣。“西北戈壁荒灘土地瘠薄,研發不受耕種環境限製的農(nong) 作物生長基,結合當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自然資源優(you) 勢,種出的果蔬產(chan) 量高、品質好。”馬新世說。

  小枕頭,服務的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求,彰顯的是思想引領行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新時代十年,楊淩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堅持科技創新,服務推動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及全國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年科技示範推廣麵積約1億(yi) 畝(mu) 。

  “胸懷‘國之大者’,我們(men) 將持續耕好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田’。”楊淩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黃思光說。

  改土增效

  用科技改良土地,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聽說張小陽家的蘋果園有“三寶”,記者慕名前往。

  一是油菜秸稈。頭年冬天,陝西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萬(wan) 莊村村民張小陽在果樹行間套種油菜,初春花開,吸引遊客,4月下旬花落,就地深翻還田。“一花兩(liang) 用,發展了鄉(xiang) 村旅遊,還培肥了地力。”扒開果樹根係覆著的油菜稈,張小陽捧了一把土給記者看:深褐色的土壤,潮濕鬆軟,可見腐熟的小顆粒。

  二是地裏的土坑。果樹行間相隔不遠便有一個(ge) ,裏麵插著管子,管子裏放營養(yang) 液,等降雨時,水流進管子,帶著營養(yang) 液滲入地下,匯入四周果樹根部。“用土坑存蓄雨水,解決(jue) 黃土高原農(nong) 業(ye) 用水難題。”張小陽說。

  三是枯枝落葉。鎮上利用黃土高原溝道氣溫低、適合育菇的獨特優(you) 勢,建起食用菌加工廠,專(zhuan) 收枯枝落葉製菌棒。張小陽家有16畝(mu) 果園,他說:“去年賣枯枝落葉,賺了約1000元。”

  目前,河莊坪鎮已發展油菜套種3萬(wan) 多畝(mu) ,帶動春季鄉(xiang) 村旅遊超過2萬(wan) 人次,食用菌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超過2000萬(wan) 元。

  為(wei) 河莊坪鎮農(nong) 業(ye) 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的,是位於(yu) 楊淩的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

  這裏,有老一輩楊淩人的堅守。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為(wei) 攻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難題,40多歲時舉(ju) 家從(cong) 江蘇南京遷往楊淩,畢生致力於(yu) 讓黃河水變清;9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lun) ,60多年辛勤跋涉在黃土高原,至今仍指導科研工作……老一輩水保所的楊淩人,常年吃住在野外試驗站,向國家獻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建議退耕還林還草,研發推廣配套技術,助推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裏、黃土高原年入黃泥沙量降低約80%。

  這裏,有新一代楊淩人的傳(chuan) 承。這些年,水保所所長馮(feng) 浩帶領團隊常年在設於(yu) 河莊坪鎮的試驗站開展科研。“綜合利用地貌、氣候、水土等條件,提升旱地農(nong) 業(ye) 效益,開展小流域係統治理。老一輩楊淩人讓千溝萬(wan) 壑的黃土高原綠起來,我們(men) 要讓它富起來,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馮(feng) 浩說。

  用科技改良土地,楊淩緊跟國家需求拓展新課題——

  陝西寶雞市鳳翔區柳林鎮東(dong) 吳頭村,綠油油的小麥正抽穗揚花。“今年這穗子,明顯好過往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倉(cang) 儒說,去年村裏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修道路、建泵站,還給土壤體(ti) 檢。“地裏缺哪些元素,楊淩的專(zhuan) 家取土化驗,指導我們(men) 科學施肥。”王倉(cang) 儒說。

  2021年4月,楊淩耕地保護與(yu) 質量提升創新中心成立,去年在寶雞鳳翔區等10個(ge) 縣區開展19.5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改造,還從(cong) 全國各地采集11.4萬(wan) 份土壤樣品,涵蓋60個(ge) 土類、229個(ge) 亞(ya) 類的土壤類型。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我們(men) 開展示範建設,同時研究不同地區土壤類型成分、土地退化因素,為(wei) 全國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供科研支撐。”楊淩耕地保護與(yu) 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副主任羅林濤說。

  精育良種

  堅持種業(ye) 優(you) 先發展,突出體(ti) 製機製創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教授吉萬(wan) 全沒想到,老天爺的三次考驗,讓“西農(nong) 511”小麥品種脫穎而出。

  2015年冬,該品種在某地做區域試驗,第二年春天便趕上當地小麥赤黴病流行。許多測試的新品種都蔫了,“西農(nong) 511”依然長勢良好。

  此後兩(liang) 年,當地先趕上小麥條鏽病流行,後遭遇嚴(yan) 重的倒春寒,“西農(nong) 511”憑借亮眼的表現,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迄今已在全國推廣近3000萬(wan) 畝(mu) ,並被納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國家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

  楊淩良種,源自楊淩人的長期耕耘。2006年起,為(wei) 培育“西農(nong) 511”品種,吉萬(wan) 全曆經十幾個(ge) 寒暑,經常待在地頭觀察小麥長勢——蹲下去又站起來,這樣的動作一天重複幾十次。他笑言:“常能聽到膝蓋‘嘎嘣嘎嘣’響。”

  育種工作苦,吉萬(wan) 全不怕。如今通過設施大棚,室內(nei) 就能實現種子的全年繁育,他仍堅持到南方地區的試驗田,利用當地光熱條件開展種質資源加代繁育。他說:“自然條件下長出的種子,產(chan) 量、性狀表現最真實。”

  楊淩良種,還得益於(yu) 協同創新、區校融合機製的有力推動:研究作物抗逆性的專(zhuan) 家團隊為(wei) 吉萬(wan) 全團隊提供影響小麥生長的病菌,用於(yu) 檢驗選育小麥品種的抗病能力;學校打造共享試驗平台,組織多學科協同創新;楊淩示範區幫著示範推廣,利用在多地的試驗站開展品種示範種植。

  協同創新,激勵跟上。按相關(guan) 政策,“西農(nong) 511”小麥品種通過科技成果轉讓,獲得455萬(wan) 元轉讓費,80%獎勵給吉萬(wan) 全團隊。

  “我們(men) 堅持種業(ye) 優(you) 先發展,突出體(ti) 製機製創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探索建立以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等為(wei) 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體(ti) 係。”楊淩示範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赫思遠說,近年來示範區審定通過農(nong) 作物新品種806個(ge) ,其中小麥良種在黃淮海地區累計推廣3億(yi) 畝(mu) 。

  2021年初,楊淩示範區成立種業(ye) 創新中心,進一步創新體(ti) 製機製,探索政府、科研、市場協同推進種業(ye) 發展新機製。

  當年7月,吉萬(wan) 全團隊通過“揭榜掛帥”,成功競標種業(ye) 創新中心發布的“優(you) 質高產(chan) 抗病耐旱節水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項目。單看名稱就知道,這個(ge) 項目不容易做,但吉萬(wan) 全有信心:“項目實施單位有學校、示範區、種業(ye) 企業(ye) ,政企研攜手,協力攻關(guan) 。”

  發展產(chan) 業(ye)

  試驗站示範帶動,打造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前沿基地,持續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

  記者前往延安市洛川縣采訪時,塬上漫山遍野的蘋果樹盛開著粉白色的花。石頭鎮果農(nong) 崔衛東(dong) 帶記者參觀他家果園:一人多高的果樹,都是矮化品種。果樹株距很窄,相隔1米便有一棵,行距很寬,足足2米,方便機械化采摘。

  矮化品種叫“秦脆”,優(you) 點不少:樹矮能密植,好管理,節水肥,還高產(chan) 。“頭一年種,第二年就開花結果,加上種得密,產(chan) 量自然高。”崔衛東(dong) 說,過去種高大的喬(qiao) 化果樹,剪枝采摘要爬梯,果樹株距要拉大,產(chan) 量低,還耗水肥。

  “秦脆”研發地——西農(nong) 大洛川蘋果試驗站,坐落在幾十公裏外的鳳棲街道蘆白村。2012年3月試驗站開始建設,洛川縣出地,學校出技術,楊淩示範區提供項目課題等支持,開展蘋果品種選育、技術示範推廣。

  2019年8月的一天,聽說試驗站組織觀摩新品種,崔衛東(dong) 一早就來了。“‘秦脆’酸甜可口,營養(yang) 豐(feng) 富……”試驗站首席專(zhuan) 家馬鋒旺、副站長鄒養(yang) 軍(jun) 被果農(nong) 圍在中間,人越圍越多,他們(men) 講得越發起勁。崔衛東(dong) 既心動又糾結:“頭一年家裏果園更替老化品種,5畝(mu) 地剛種上蘋果苗,難不成給拔了?”

  兩(liang) 個(ge) 月後,試驗站種的蘋果成熟,崔衛東(dong) 趕來品嚐,咬一口“秦脆”,又甜又脆。第二年3月,他當真拔掉頭年種下的喬(qiao) 化果樹,將5畝(mu) 果園全部換種“秦脆”。

  2020年春,新品種定植,次年便掛果。2022年是栽植第三年,崔衛東(dong) 的5畝(mu) 蘋果套了2.8萬(wan) 隻果袋,賣了18萬(wan) 元,“果型好的裝禮盒,一個(ge) 蘋果賣15元!”

  好樹好果,離不開專(zhuan) 家指導。“鄒養(yang) 軍(jun) 教授定期到我的果園轉一轉。”崔衛東(dong) 邊說邊指:水肥一體(ti) 化滴灌,將一株株果樹根部串點成線,果樹上方搭起細密的防雹網,他說:“這些節水防災的好辦法,都是專(zhuan) 家支的招。”

  近年來,一個(ge) 個(ge) 蘋果試驗站從(cong) 楊淩鋪設到黃土高原,培育“秦脆”等新品種10多個(ge) ,示範推廣超過100萬(wan) 畝(mu) 。通過與(yu) 高校、企業(ye) 、當地政府合作,楊淩在全國建成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推廣基地350個(ge) ,既推廣良種良技,更聚焦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

  “一個(ge) 試驗站,就是一個(ge)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前沿基地。”楊淩示範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何玲說,通過試驗站示範帶動,當地持續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開發鄉(xiang) 土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推動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

  培養(yang) 人才

  做優(you) 培訓、跟蹤服務,就地培養(yang) 愛農(nong) 業(ye) 、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沒想到,楊淩農(nong) 民在外地受到那麽(me) 高的禮遇。”楊淩本地農(nong) 民王豔告訴我們(men) 。

  一次駕車去外省指導果農(nong) 種火龍果,看到果園拉起的“熱烈歡迎楊淩專(zhuan) 家”橫幅以及趕來的鄉(xiang) 鎮領導,王豔說:“當時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下車。”

  專(zhuan) 家稱號,王豔其實當得起。她是高級職業(ye) 農(nong) 民,還是火龍果種植大戶。2008年初,她返鄉(xiang) 試種適宜南方地區種植的火龍果,大獲成功,並把種苗賣往全國,多數還是西北幹旱地區。

  南果北種靠什麽(me) ?

  走進王豔經營的楊淩青皮她園火龍果示範基地,大棚裏一株株果樹枝條細長,根莖不粗,耗水少,都是耐旱品種。大棚裝上物聯網,通過手機操控水肥光熱等,便能模擬出南方的溫潤氣候。

  “南果北種,看品種,看管理,關(guan) 鍵靠科技。”王豔感慨,試種頭幾年,果樹幹枯、凍傷(shang) 、病害,都遭遇過,很多原本可預防。“比如凍傷(shang) ,提前在風口搭草簾子,做好大棚保溫就能大大緩解。”王豔說。

  2013年初,王豔報名參加楊淩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到一些田間學校參觀,看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開了眼界,回家後立馬照著學。農(nong) 業(ye) 部門牽線,還給她介紹了楊淩職業(ye) 技術學院專(zhuan) 家牛永浩。

  王豔說,這些年基地培育的火龍果樹苗銷往10多個(ge) 省份,推廣種植5萬(wan) 多畝(mu) ,“牛老師常年在我們(men) 基地選育品種,都是耐旱型的,很受市場歡迎。”

  樹苗熱賣,還得益於(yu) 線上銷售。直播間設在基地,王豔講栽培方法,還帶著網友“雲(yun) 參觀”,看果樹長勢,用事實說話。說到興(xing) 頭時,切幾個(ge) 果子,晶瑩透亮的果肉,既印證樹苗好,還捎帶著賣果子。

  2019年初,農(nong) 業(ye) 部門麵向職業(ye) 農(nong) 民、種植大戶組織電商培訓。王豔報名參加,收獲不小,“過去,我們(men) 帶著樹苗、果子線下給客戶推銷,成本高,效率低。如今網上帶貨,客戶更多,去年靠賣樹苗、果子,純收入超過400萬(wan) 元。”

  政策好,人努力。2019年初,王豔獲評高級職業(ye) 農(nong) 民,種植基地也從(cong) 起初的小規模試種擴大到200畝(mu) 。大棚擴建後,設施配套、種苗選育,樣樣花錢。2020年7月,她向銀行申請到300萬(wan) 元貸款,“按照支持高級職業(ye) 農(nong) 民創業(ye) 的政策,其中100萬(wan) 元貸款額度免擔保、免抵押,這可是真金白銀、雪中送炭。”王豔說。

  “農(nong) 業(ye) 科技,要靠示範帶動。我們(men) 做優(you) 培訓、跟蹤服務,就地培養(yang) 愛農(nong) 業(ye) 、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楊淩示範區現代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杜偉(wei) 莉說,楊淩持續培育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2200多人通過初、中級資格認定,40餘(yu) 人通過高級資格認定。

  政策好,示範帶動熱情高。王豔每年要自駕穿越10多個(ge) 省份,行程超5000公裏,“線上賣樹苗,線下教技術,我們(men) 每年上門指導新客戶,回訪老客戶,把新技術送到千家萬(wan) 戶。”王豔說。

  國際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讓楊淩連通世界,為(wei) 全球糧食增產(chan) 貢獻力量

  盼了好幾個(ge) 月,等快收獲時,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心裏涼了半截:開春時種下的小麥、油菜、大豆,苗長得不理想,有的甚至沒抽穗、沒開花。

  2017年7月,張正茂收到哈薩克斯坦專(zhuan) 家發來的引種試種失敗的照片。就在幾個(ge) 月前,他作為(wei) 學校專(zhuan) 家到那裏,同對方兩(liang) 所農(nong) 業(ye) 大學推進在當地共建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的合作。

  沒過多久,張正茂便飛往哈薩克斯坦,同當地專(zhuan) 家分析原因,還到與(yu) 中亞(ya) 地區氣候、土壤條件等相似的我國西北部分地區調研,篩選適合哈薩克斯坦推廣的良種和栽培技術。每到春播秋收,他和同事都要多次往返楊淩與(yu) 哈薩克斯坦,同合作專(zhuan) 家開展試驗示範。

  幾年下來,邊試種,邊總結,張正茂對示範園能種什麽(me) 品種、怎麽(me) 開展田間管理了然於(yu) 胸:當地日照長,作物生育期短,一些作物要選晚熟品種;小型農(nong) 機、節水灌溉等要配套……

  “我們(men) 在示範園試種良種,篩選優(you) 質本地品種,還帶去國內(nei) 先進的小型農(nong) 機具,推廣良種良技良法。”張正茂說。

  示範推廣帶來效益。位於(yu) 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的一處示範園,試驗示範小麥良種,帶動周邊家庭農(nong) 場種植,增產(chan) 20%以上。北哈州農(nong) 場主鮑爾江是受益者之一。過去,他家農(nong) 場閑置地多,糧食產(chan) 量低,銷路成問題。現在他按楊淩專(zhuan) 家的方法試種,地盤活了,產(chan) 量增了,糧食由西安愛菊糧油工業(ye) 集團訂單收購,收入也提高了。

  依托科研示範,西安愛菊集團近年來在位於(yu) 北哈州的示範園周邊150萬(wan) 畝(mu) 的家庭農(nong) 場開展訂單農(nong) 業(ye) ,去年帶動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約14萬(wan) 噸。張正茂和同事定期為(wei) 集團員工、周邊農(nong) 場主開展農(nong) 技培訓,產(chan) 學研融合,帶動當地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高校、企業(ye) ,近年來楊淩示範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15個(ge) 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帶動當地增產(chan) ,還增進了人員交流。

  這兩(liang) 年,楊淩果蔬種植大戶李海平的設施大棚裏多了位外國專(zhuan) 家。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金樂(le) 天,2022年9月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一直在西農(nong) 大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他常到李海平的大棚取土化驗,指導他科學施肥、改良土壤,兩(liang) 人成了好朋友。“去年春節,他就在我家過的。”李海平說。

  金樂(le) 天這幾年走訪了楊淩在黃土高原的多個(ge) 農(nong) 業(ye) 試驗站,對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感受更加真切。李海平則獲評高級職業(ye) 農(nong) 民,還定期參與(yu) 上海合作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組織的線上培訓,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nong) 技人員、專(zhuan) 家、種植戶授課,主講適合在中亞(ya) 、西亞(ya) 幹旱地區推廣的設施大棚管理、節水技術。

  2020年10月,貫徹落實習(xi) 近平主席重要倡議,上海合作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在楊淩揭牌。此後,平均每年開展線上線下農(nong) 業(ye) 交流培訓30餘(yu) 期,張正茂、金樂(le) 天、李海平、王豔都曾參與(yu) 授課。

  “‘誌合者,不以山海為(wei) 遠’,這些年來楊淩參觀的外國專(zhuan) 家多了,來西農(nong) 大深造的留學生多了,‘一帶一路’建設讓楊淩連通世界,為(wei) 全球糧食增產(chan) 貢獻力量。”張正茂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0日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