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追蹤:江蘇田間“白色汙染”去哪兒了
江蘇省睢寧縣淩城鎮淩城村農(nong) 戶王丙誌,近日帶著剛從(cong) 田裏收上來的地膜,來到鎮裏的廢舊農(nong) 膜回收網點。網點負責人付亮稱重結算後,將“地膜,172公斤”登記在台賬上。“以前用過的地膜不知道咋處理,量大了隻能掩埋或焚燒,不僅(jin) 汙染環境,也影響糧食產(chan) 量。”王丙誌說,現在鎮裏村裏有了廢舊農(nong) 膜回收網點,把它們(men) 送到專(zhuan) 業(ye) 公司處理,回收價(jia) 格比廢品站還高,據說不僅(jin) 不汙染環境還能用來發電。
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各級各類廢舊農(nong) 膜回收網點1400多個(ge) 、回收及加工企業(ye) 100多家,基本覆蓋主要用膜區域。預計2023年廢舊農(nong) 膜回收率將超89%,各種途徑回收的廢舊農(nong) 膜量7萬(wan) 噸左右。這些農(nong) 膜是如何回收的?回收的農(nong) 膜如何處置、有何用途?
因地製宜設立
1400多個(ge) 回收網點
“季節性的農(nong) 膜回收量較大,每年6月、11月是旺季。”丹陽市園藝技術指導站負責人表示,這主要和當地棚室蔬果生長周期有關(guan) :“五一”之後草莓陸續下市開始清棚,當地回收一批草莓用膜;“十一”過後西瓜季結束,又可以回收一批西瓜用膜。
記者了解到,農(nong) 膜通常分為(wei) 棚膜、地膜兩(liang) 種。其中,棚膜更厚實幹淨,地膜較薄,由於(yu) 直接接觸土壤、易碎且髒,再利用價(jia) 值低,一般被棄置在田間地頭,其殘留造成的汙染也更嚴(yan) 重。
“我們(men) 這兒(er) 的棚膜主要由農(nong) 戶自行歸集,通過廢品回收渠道即可轉賣獲利;由於(yu) 農(nong) 事繁忙,農(nong) 戶大多隻把地膜堆放在路邊。村農(nong) 業(ye) 主任會(hui) 組織村裏的閑置勞動力,將廢舊地膜抖落幹淨、打包後送到網點,我們(men) 支付人工費和運輸費。”丹陽市延陵鎮廢舊農(nong) 膜回收站的李春妹說,“一些種植大戶也會(hui) 將農(nong) 膜打包送來網點按斤賣錢,根據地膜幹淨程度,補償(chang) 價(jia) 每公斤在1.6—2元區間浮動。”
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句容、揚中、常熟等地都依托供銷係統的農(nong) 資門店建立回收點。“重新布點難度大,我們(men)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依托常熟市供銷合作社農(nong) 資配送的54個(ge) 門店建立回收網點,在供銷合作社原有體(ti) 係基礎上,增加廢舊農(nong) 膜回收這一功能,農(nong) 戶來買(mai) 東(dong) 西時可以把廢舊農(nong) 膜順便帶過來。”常熟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植業(ye) 與(yu) 農(nong) 機管理科(科技教育科)科長鄒敏介紹,回收點回收廢舊農(nong) 膜價(jia) 格為(wei) 2元/公斤,其中地膜按淨重結算,一般是毛重的70%。
盡管網點設置、回收模式、定價(jia) 體(ti) 係各有不同,但各地都形成“村—鎮—縣/市”三級回收處理體(ti) 係。記者從(c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通過加強回收網點與(yu) 農(nong) 村垃圾回收處置係統及供銷係統的融合,提高廢舊農(nong) 膜回收工作效能,江蘇探索形成“鎮級回收網點+縣市統一清點分類歸集”“種植戶田間整理+專(zhuan) 業(ye) 回收主體(ti) 田頭收購”“規模主體(ti) 自主回收+零散農(nong) 戶上門回收”等回收模式。
同時,各地不斷創新回收方式,千方百計提高廢舊農(nong) 膜回收率。“比如鎮江新區按照‘4斤舊膜換1斤新膜’,向園區內(nei) 農(nong) 戶提供以舊換新服務。”鎮江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園藝技術指導站負責人說,丹陽市則探索“押金返回製度”,在簽訂新承包租地合同時,向農(nong) 戶適當收取一定押金,農(nong) 戶把廢舊地膜弄幹淨堆在路邊即可領回押金。
常熟市在農(nong) 藥貼補供應與(yu) 綠色防控服務平台中設立廢舊農(nong) 膜回收處置信息平台,實時記錄每個(ge) 回收點的廢舊農(nong) 膜處置信息。市級管理人員登錄平台即可查詢全市廢舊農(nong) 膜回收處置情況,可對各回收點的回收量進行實時跟蹤,實現廢舊農(nong) 膜回收工作“線上監控”。
“在村裏,我們(men) 專(zhuan) 門安排一名保潔員負責田間巡查,發揮保潔拾撿的‘托底’作用。”睢寧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綠色發展辦公室和耕保站分管領導朱為(wei) 布介紹,當地還在省裏要求的“有場地、有人員、有製度、有標牌、有台賬”“五有”標準外增加“有安全”,在每一個(ge) 回收點都配備滅火器、做好安全防護,形成“六有”標準。
1噸廢舊農(nong) 膜
變為(wei) 7公斤塑料粒子
走進中再生徐州資源再生開發有限公司造粒車間,機器轟鳴聲不絕於(yu) 耳,廢舊農(nong) 膜經人工清洗後進入造粒機,先生成一根根塑料線,最後加工成一顆顆圓柱形黑色塑料顆粒,每個(ge) 顆粒大約火柴頭大小。
“地膜薄薄的一層,兩(liang) 麵都粘著泥土和水,泥土含量40%左右,所以舊產(chan) 線成品轉化率隻有20%—30%,一天大致能生產(chan) 1噸塑料顆粒。”公司總經理宋國平告訴記者,清洗地膜的用工成本非常高,每天需要8名工人將廢舊地膜上的雜物清洗幹淨並晾幹。
實際上,回收利用率低的問題不僅(jin) 僅(jin) 困擾著中再生徐州公司。“廢舊農(nong) 膜回收也像碰運氣,如果回收的農(nong) 膜厚一些,就能多掙點錢,否則就很難賺錢。我們(men) 從(cong) 供銷社那邊承接廢舊農(nong) 膜,經初步分揀、清洗,將有用的處理成塑料粒子。”太倉(cang) 市浮橋鎮麗(li) 澤橡塑製品廠負責人顧健坦言,回收而來的廢舊地膜大多摻雜著不少泥土、雜草,其中真正能用於(yu) 造粒的不到四分之一。
顧健算了一筆賬:廢舊農(nong) 膜的處理成本主要包括運輸費、電費、人工費等,1噸農(nong) 膜大概能生成7公斤塑料粒子,生產(chan) 成本在2000元左右。“由於(yu) 回收的廢舊農(nong) 膜品質不一,加工出的塑料粒子售價(jia) 也視成色而定,最差的黑色顆粒約2000元/噸,成色好點的多幾百塊錢。目前廢舊農(nong) 膜回收造粒處置成本較高,在盈利上還存在困難。”顧健說。
“我們(men) 把廢舊農(nong) 膜送到中再生徐州公司後,會(hui) 給企業(ye) 2000元/噸的無害化處理費用。”朱為(wei) 布說,據企業(ye) 估算,這筆費用差不多能補貼生產(chan) 成本,讓造粒“有利可圖”。這家公司還通過“修煉內(nei) 功”實現降本增效,進一步擴延造粒利潤空間。
記者看到,在距離中再生徐州公司造粒車間不遠處,有一個(ge) 單獨的廠房,裏麵放置著成套新機械。“今年我們(men) 投入3000萬(wan) 元新建一條生產(chan) 線,專(zhuan) 門用來處理回收的棚膜和地膜,將兩(liang) 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生成塑料切片。”宋國平介紹,新產(chan) 線從(cong) 上料、清洗、脫水、烘幹到造粒,實現全程機械化、自動化,較舊產(chan) 線每生產(chan) 1噸成品成本減少400—500元,產(chan) 能也遠超舊產(chan) 線。
新舊兩(liang) 條產(chan) 線造粒產(chan) 品有何不同?宋國平說,兩(liang) 者都能形成“廢舊農(nong) 膜—塑料顆粒/切片—塑料製品”的循環利用。舊產(chan) 線生成的塑料顆粒再銷售給其他公司,根據顆粒拉升強度不同售價(jia) 在2000—5000元/噸,最終再由收購企業(ye) 根據市場需求製成啤酒筐、工業(ye) 桶、垃圾桶、花盆等塑料製品。而新產(chan) 線生產(chan) 出來的塑料切片至少賣到5000元/噸,可用來繼續吹膜,生成地膜、大棚內(nei) 二層膜、纏繞膜等PE產(chan) 品,用途廣泛。
焚燒發電爐渣製磚
生物降解源頭減量
“地膜有用的製成塑料粒子,沒用的拉進焚燒廠。”記者走訪過程中,不少造粒企業(ye) 員工這樣說。具體(ti) 怎麽(me) 燒?焚燒是否會(hui) 產(chan) 生新的汙染?
在睢寧縣,部分廢舊地膜和生活垃圾一起,被運送到睢寧寶源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粉碎壓縮後進行焚燒發電。“江蘇省‘十四五’種植業(ye) 發展規劃中提到,要積極推進將利用價(jia) 值低的廢舊地膜納入農(nong) 村生活垃圾處理體(ti) 係。因此我們(men) 將一些特別髒、破碎的地膜集中送到寶源,進一步完善廢舊農(nong) 膜處置體(ti) 係,提升廢舊農(nong) 膜處置能力。”朱為(wei) 布說。
在句容市,廢舊地膜經過集中回收後,由有處理資質的固廢處理企業(ye) 運送到處理場所進行集中焚燒無害化處理。“為(wei) 了減少一次性大量焚燒對鍋爐造成損害,一般將廢舊地膜分多次混入其他垃圾中焚燒,一部分飛灰由倉(cang) 泵係統輸送至灰庫,由罐車運送至水泥窯協同處置;另一部分為(wei) 半幹式中和塔底部清理的飛灰,以噸袋密閉包裝後運送至水泥窯協同處置。爐渣運送至附近的製磚廠進行資源化利用、‘變廢為(wei) 寶’。”句容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植業(ye) 科負責人說。
“為(wei) 進一步推進地膜回收處置,我省將結合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在農(nong) 膜主要回收期集中開展廢舊地膜回收清運,加強對規模園區溝、渠、路、棚等處堆積地膜的清理。深入推動廢舊地膜納入農(nong) 村生活垃圾處理係統,推進廢舊地膜無害化處置,提高廢膜處置能力與(yu) 水平。”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科長曾曉萍表示,同時我省將推進地膜減量替代,推進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地膜、強化耐候地膜等產(chan) 品及應用技術模式的試驗示範與(yu) 推廣應用,在經過4年試驗基礎上,凝練提出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尾菜全量還田”技術模式,實現“三減一提”效果,即減少傳(chuan) 統聚乙烯塑料地膜投入量、減少廢舊地膜回收用工成本、減少田間尾菜汙染、提高土壤肥力,從(cong) 源頭上提升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水平,減輕地膜對土壤和環境的汙染。
在常熟市碧溪街道濱江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一塊地的田埂上豎立著4塊標牌,牌子上分別標注著“蘇州中達航”“南通龍達”“浙江家樂(le) 蜜”等文字。“牌子上的文字是企業(ye) 名稱簡寫(xie) ,由不同企業(ye) 研發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正在這塊‘試驗田’裏‘比武’。”蘇州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蔡林運介紹,“全生物降解地膜能通過微生物作用完全‘生物降解’成為(wei) 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機質等產(chan) 物,對環境沒有汙染,無需回收。我們(men) 將比較不同種類降解地膜對作物生長和土壤的影響,篩選出最適合本地生產(chan) 的降解膜種類,逐步擴大示範應用並替代普通地膜,實現源頭減量。”(洪葉 林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