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救災救助能力(金台視線·關注防災減災(下))
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ti) 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自然災害管理體(ti) 係不斷優(you) 化,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救災救助能力顯著提升。但也應看到,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自然災害形勢,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ti) 係仍存在弱項和短板。
專(zhuan) 家和讀者表示,應在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ti) 係現代化、防治能力現代化上多下功夫,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以新技術應用築牢防災減災科技支撐,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健全機製,補齊短板,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多元化探索,將科技力量注入防災減災工作
隱患在哪裏?這一直是全國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中亟待解決(jue) 的難題之一。
“以往對洪澇災害隱患點‘家底’掌握不夠精準,直到發生險情或災情,基層報告了,才知道哪裏出了事。現在不一樣了。”江西南昌市西湖區應急管理局局長胡瑋說,利用“天網”衛星係統、積水監測感知係統,形成區域自然災害風險“一張圖”,實時掌握各風險點情況,可通過應急指揮調度平台向各受災點的應急救援隊發布指令,“不用被動等待基層報告即可實現動態顯示、實時預警、迅速處置。”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遙感、移動通信等新技術應用,不斷將科技力量注入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
在天津,安全生產(chan) 防控網監測預警係統接入全市上千家危化品生產(chan) 經營企業(ye) 的視頻感知數據,實時感知百餘(yu) 家重大危險源企業(ye) 的8000多項液位、壓力、溫度等信息;在山東(dong) ,非煤礦山監測預警係統實時匯聚200餘(yu) 家企業(ye) 全員全過程風險管控等信息,企業(ye) 安全生產(chan) 用電監測分析係統使精準識別高危企業(ye) 異常用電行為(wei) 成為(wei) 可能。
科技對地質災害的預警防範所發揮作用最為(wei) 顯著。“不少地方雖然初步建立起地質災害風險防控體(ti) 係,但麵對地質災害點多麵廣、地形條件複雜、植被覆蓋度高且分層現象嚴(yan) 重的現狀,地質災害遙感調查工作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謝維挺表示,應統籌衛星、航空等多種遙感數據資源,利用高分辨率光學遙感、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著力解決(jue) 植被密度大、水汽幹擾等問題,以得出更高分辨率的數據,提高地質災害識別與(yu) 監測預警能力。
“城市發展建設時,應時刻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加強對氣象環境、資源能源、防災減災等工作的評估與(yu) 規劃。”胡瑋建議,要進一步攻克和掌握相關(guan) 領域的核心技術,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在與(yu) 自然災害的賽跑中,能快一秒是一秒,力爭(zheng) 跑在前麵。”
多舉(ju) 措支持,提升基層災害信息員綜合素質
4月3日晚,湖北大冶市羅家橋街道突發暴雨和強風。這天,正好輪到羅家橋街道大林山村災害信息員胡新兵值班。
巡查到濱湖小區時,胡新兵發現小區一坡體(ti) 部分樹木歪斜,坡麵出現發裂沉降,而坡下不遠處就有一棟7層高的居民樓。
胡新兵迅速向當地應急管理部門報告,應急管理部門要求立即疏散群眾(zhong) ,並在周圍設立警戒線,安排專(zhuan) 人巡查。
次日淩晨1時許,突發暴雨將房屋旁的土坡部分衝(chong) 垮,土石被直接衝(chong) 入居民樓一層的房屋內(nei) 。幸虧(kui) 疏散及時,住在一層的兩(liang) 位老人早已轉移安置到子女家中,躲過一劫。
胡新兵是我國100餘(yu) 萬(wan) 名災害信息員中的一員。“建設災害信息員隊伍,旨在構建覆蓋全國的災情信息統計報送網絡,為(wei) 各地各部門搶險救援決(jue) 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撐,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損失。”應急管理部救災和物資保障司副司長來紅州表示,我國目前已構建起覆蓋全國的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體(ti) 係,每個(ge) 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多災易災地區實現多人輪換值守。
隊伍建設好,保障要跟上。“基層災害信息員數量多、流動快,培訓銜接工作必須到位,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我們(men) 通過開展多種業(ye) 務培訓,提高災害信息員隊伍素質。”浙江湖州市南潯高新區應急管理站站長顧勤偉(wei) 說,站內(nei) 每年選派知識層次較高、穩定從(cong) 事災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災害信息員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培訓,並將本地災害信息員培訓納入有關(guan) 考核考評,要求每年定期舉(ju) 辦鄉(xiang) 鎮、村級災害信息員培訓,確保“培訓一人,合格一人”。
不過,一些地方的災害信息報送工作還麵臨(lin) 製度規範不健全不完善、災情報告不及時、報送數據不準確等問題。甘肅武威市讀者王繼樂(le) 表示,應急管理部門開展災害信息員相關(guan) 工作需要對接民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等多個(ge) 部門單位,協調調度難度大,上下溝通不暢,建議不斷完善鄉(xiang) 鎮應急管理機構,在人員調配、力量組織方麵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在編工作人員,保持人員相對穩定,強化人員隊伍日常管理。
多方麵協同,實現防災減災救災共治共管
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離不開群眾(zhong) 參與(yu) 。“應盡可能推動政府層麵、社會(hui) 各界、個(ge) 人家庭同心同向行動,真正實現防災減災救災共治共管。”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勝軍(jun) 說。
張勝軍(jun) 認為(wei) ,全社會(hui) 防災減災意識仍有待增強,“一些地方領導幹部缺少係統培訓,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尚未牢固樹立。公眾(zhong) 風險防範和自救互救技能低,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防災減災救災的氛圍不夠濃厚。社會(hui) 應急力量快速發展需進一步加強規範引導。”
安徽肥西縣桃花鎮通過督促各社區建立組織,製定社區綜合減災規章製度、災害風險定期排查製度,同時製定社區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演練和防災減災科普活動等,強化對社區的幫助指導。
“居民應急處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提高。”桃花鎮柏堰社區黨(dang) 委委員徐波對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給社區帶來的變化感受深切。有一次,域內(nei) 堰湖山莊小區某住戶家洗衣機因故障起火,附近居民發現後立即與(yu) 物業(ye) 聯係,攜帶滅火器上門處置,在消防部門抵達前就成功將火撲滅。“居民安全意識增強後,參與(yu) 社區安全治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徐波說。
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動共治共管是發展所趨。張勝軍(jun) 建議,應製定和完善相關(guan) 政策、行業(ye) 標準,完善統籌協調和信息對接平台,支持和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綜合風險調查、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生活救助、恢複重建、心理疏導等工作。此外,也應更好發揮保險的作用,推進完善農(nong) 業(ye) 保險、居民住房災害保險、商業(ye) 財產(chan) 保險、火災公眾(zhong) 責任險等製度。
麵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個(ge) 人家庭該如何應對?“不少家庭備有各種類型的應急包。但調查顯示,多數家庭對此不以為(wei) 意,覺得包裏唯一有用的就是創可貼。”防災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月巧對記者說,建議每個(ge) 家庭按照當地推出的“家庭應急物資儲(chu) 備建議清單”進行準備,“遇到火災、地震等災害時,要科學規劃好逃生路線,掌握一定逃生技巧,努力將個(ge) 人和家庭的損失降到最低。”
“應對每個(ge) 災害案例進行認真剖析,使之成為(wei) 教育公眾(zhong) 自救互救的教材。”上海市楊浦區讀者劉彥建議,災害過後,要對災害的成因、過程和救災情況等逐一進行剖析,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用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案例,教育公眾(zhong)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學會(hui) 自救互救,有效應對各種災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