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田三收”,拓寬致富“稻”路

發布時間:2023-05-22 11:07:00來源: 安徽日報

  一隻白鷺掠過水麵,留下一道長長的波紋。5月15日清晨,記者來到廬江縣金牛鎮山南村稻蝦鱔試驗田,養(yang) 殖戶樂(le) 曉輝收起稻田邊的蝦籠,將殼青、個(ge) 大、活蹦亂(luan) 跳的小龍蝦倒入桶裏,匆匆去趕集。

  記者坐上樂(le) 曉輝的電動小三輪,他熟練地駕車載著4桶小龍蝦直奔鎮裏的批發市場。“早些去,能賣上好價(jia) 錢。”樂(le) 曉輝說,他從(cong) 事稻蝦聯作已有六七年,隨著市場的成熟和育蝦經驗的積累,養(yang) 殖小龍蝦的效益年年遞增。

  “雖然小龍蝦的市場供給量一年比一年大,但是我養(yang) 的蝦個(ge) 頭大、品質好,價(jia) 格一直都不錯。”樂(le) 曉輝說。

  “龍蝦共計62斤,個(ge) 頭算大,1斤15塊錢。”在去水、上秤後,收購的商販大聲報著重量和價(jia) 格。樂(le) 曉輝這一趟掙了930元,他微笑著點點頭,認可了交易。

  當天上午8點半,樂(le) 曉輝就急著往回趕,“今天要在稻蝦田裏投黃鱔苗,約好的時間快到了。”

  “稻蝦田養(yang) 黃鱔,不怕黃鱔鑽洞破壞農(nong) 田嗎?”記者帶著疑問,與(yu) 樂(le) 曉輝一起去村裏的特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

  基地內(nei) ,一個(ge) 個(ge) 白色大棚裏整齊排列著水箱,水箱裏漂著綠色的“水草”。

  “這不是草,是仿生的塑料皮,黃鱔苗就在下麵養(yang) 殖。”山南村特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負責人趙成林說,用真水草會(hui) 腐爛變質,仿生水草不會(hui) 變質,還能遮光保溫,有利於(yu) 黃鱔苗生長。

  “黃鱔苗從(cong) 小適應水草下的生存環境,投放稻田後,隻要在特定位置種水花生等水草,黃鱔就會(hui) 主動往水草下聚集,不會(hui) 往岸邊鑽洞。”趙成林告訴記者,正是利用黃鱔的這個(ge) 習(xi) 性,在稻蝦田養(yang) 殖黃鱔才不會(hui) 破壞生態。

  說話間,樂(le) 曉輝已經買(mai) 好黃鱔苗,眾(zhong) 人幫著搬運上車,一起去稻蝦田投放。

  “今天再投放5個(ge) 網箱的黃鱔苗後,我流轉的20畝(mu) 田就實現了‘稻蝦鱔’聯作。”樂(le) 曉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mu) 水稻淨收入1000元、小龍蝦淨收入超過2000元、黃鱔淨收入超過7000元,一塊田一年就有3份收入,畝(mu) 產(chan) 值將超過1萬(wan) 元。

  “黃鱔與(yu) 小龍蝦‘打架’怎麽(me) 辦?”“不會(hui) ,黃鱔苗先養(yang) 在網兜裏,等待6月中旬小龍蝦捕撈完後再散養(yang) 黃鱔,雖在一口塘裏,卻隻是‘鄰居’,互不幹擾。”趙成林說,稻蝦鱔的水田不噴農(nong) 藥、不施化肥,小龍蝦和黃鱔的排泄物滋養(yang) 著水稻,黃鱔吃水裏的雜魚、螺螄,其排泄物也是小龍蝦的天然飼料,成熟後上市的稻、蝦、鱔都是綠色無汙染的農(nong) 產(chan) 品。

  “這裏是試驗田,村裏還有500畝(mu) 稻蝦田,待試養(yang) 成功後,會(hui) 在全村推廣‘稻蝦鱔’聯作,帶動近50戶養(yang) 殖戶參與(yu) 。”山南村第一書(shu) 記陸曉宇告訴記者,之前稻田裏的龍蝦捕完後,還有幾個(ge) 月的空閑期,村裏就召集養(yang) 殖戶、股份合作社負責人一起討論如何增加畝(mu) 均產(chan) 值。

  山南村特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主要培育黃鱔苗、甲魚苗等,外地人常來村裏購買(mai) 。村“兩(liang) 委”幹部和村民討論時,就有村民提出:村裏有黃鱔苗,為(wei) 何不能在稻蝦田裏養(yang) 殖?

  於(yu) 是,村裏谘詢了水產(chan) 基地的趙成林,結論是在技術上完全沒問題,恰好能填補龍蝦上市後稻田的“空窗期”。

  “村裏主導的產(chan) 業(ye) ,既要讓村民嚐到甜頭,又不能把風險轉嫁給村民。”陸曉宇對記者說,通過駐村工作隊的提議,村“兩(liang) 委”集體(ti) 表決(jue) ,報鎮黨(dang) 委同意,由村股份合作社出資10萬(wan) 元購置網兜、黃鱔苗等,交給有經驗的養(yang) 殖大戶樂(le) 曉輝搞“稻蝦鱔”聯作,獲得的收益由村集體(ti) 與(yu) 養(yang) 殖戶分成,帶頭做給村民看。

  通過“黨(dang) 組織+股份合作社+養(yang) 殖戶”模式,山南村開始了致富路上的新探索。(記者 武長鵬 朱芳 羅廣心)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