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農家賬裏的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5-26 15:2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

  新時代新征程,沿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繼續往前走,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有什麽(me) 好方法?讓生活越來越美好,農(nong) 民有哪些新期盼?

  前不久,記者赴河北省灤平縣付營子鎮頭道河村蹲點調研。

  灤平縣位於(yu) 河北省東(dong) 北部,隸屬承德市。付營子鎮東(dong) 距承德市區30公裏,西距灤平縣城50公裏。頭道河村為(wei) 付營子鎮政府所在地,轄區麵積17.6平方公裏,有3個(ge) 自然村、490多戶、1700多人,國道112線、101線在村內(nei) 交會(hui) 。

  同村民們(men) 談心,采訪村鎮幹部,一起細算這些年的收入賬、支出賬和振興(xing) 賬,從(cong) 一家一戶的賬本感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深刻變化,從(cong) 一村一鎮的變遷感知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心氣底氣。

  收入賬——

  “銷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早先一天掙100多塊錢,現在一天能掙四五百塊錢”

  “突突突,突突突……”拖拉機翻開土浪。

  跳下拖拉機,58歲的王德印衝(chong) 記者招手:“來啦?地翻得差不多了,天氣再暖和些就能把蒼術苗種下去。”

  “我們(men) 這兒(er) 山地多、水質好,種植的中藥材特別受市場認可,蒼術能賣到60多元一斤。”王德印說,今年他和4名村民一起承包了120畝(mu) 土地種植蒼術。

  近年來,頭道河村利用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優(you) 勢,發展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和林果產(chan) 業(ye) 。目前已有90餘(yu) 戶、近20%的村民種植中藥材、果樹,畝(mu) 均純收入超過1200元。

  王德印說,前些年,在政府30萬(wan) 元貼息貸款的幫助下,他還開了養(yang) 雞場。

  村民衡春從(cong) 貨車上卸下一箱帶魚,擦了擦額頭上的汗,“這批貨是從(cong) 網上訂的,兩(liang) 天就送到了。”

  51歲的衡春在國道112線旁經營著一家商店,主營食品、副食品批發。談起這些年收入的增長,他講起了“輪子的故事”。

  “2000年,我騎的是兩(liang) 個(ge) 輪子的摩托車,走街串巷賣火腿腸和調料。後來貨越進越多、越賣越好,我把摩托車換成了三輪車,又升級成了五輪農(nong) 用車,再到這輛6個(ge) 輪子的大家夥(huo) 。”衡春指了指停在院裏的貨車,“車輪子越來越多,銷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早先一天掙100多塊錢,現在一天能掙四五百塊錢。”

  2022年,頭道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100元。“生意越做越好,離不開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衡春說,“以前是什麽(me) 貨便宜我進什麽(me) ,現在是什麽(me) 東(dong) 西好我進什麽(me) 。”

  醫療兜底,護村民健康。

  “我和弟弟的名字叫守山、守才,我給兒(er) 子們(men) 起名海峰、海明和海傑,到孫子輩,名字是宇航、世航。”68歲的張守山說,“父母給我們(men) 起名字時,想的是‘守’,能守住這份日子就好。到我們(men) 給孩子、孫子起名字時,想的是讓他們(men) 長大後多見見大山大海、走向世界。”

  醫療負擔的減輕讓張守山感觸很深。去年5月,他的妻子在承德的醫院做了一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報銷了3萬(wan) 多元。

  “過去農(nong) 民得了大病,去醫院一折騰,可能就把家底掏空了。現在開車半小時就能到承德市區的大醫院看病。政府推出新農(nong) 合後,我們(men) 全家都加入了,能報銷不少住院費用。”張守山說。

  目前,頭道河村新農(nong) 合參保率達92%,特困人員、低保對象還能享受定額資助參保政策。

  好政策是最大的幫扶。

  2013年,邢蓮花的丈夫因車禍去世,家裏失去了頂梁柱。“那時小女兒(er) 還小,我一邊在周圍打些零工,一邊照顧孩子,日子過得不容易。”

  2017年,邢蓮花被正式認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政策接踵而至——

  提供公益性崗位。5年多來,邢蓮花一直擔任村裏的公共衛生保潔員,每月有300元的收入。

  發放庭院經濟獎補等補貼。“庭院經濟獎補一個(ge) 季度有1000多元。”

  兜底保障給到位。“新農(nong) 合方麵,我和女兒(er) 今年一人隻需要交70元,減免了280元。”

  孩子接受教育享受“兩(liang) 免一補”政策。

  多重幫扶下,2018年邢蓮花摘掉了“貧困帽”。剛開始,她心裏也犯嘀咕:“脫了貧,還能享受各類幫扶政策嗎?”村幹部的話讓她放了心:“摘帽不摘政策,脫貧不脫幫扶。一些扶持政策將繼續執行一段時間,最大限度幫助你們(men) 家!”

  支出賬——

  “5年前,自家掏20萬(wan) 元,貸款34萬(wan) 元,在承德市區買(mai) 了套125平方米的房子”

  國道112線、101線在頭道河村交會(hui) 。101國道兩(liang) 旁分布著20多家商店、飯館、藥店、五金店。

  利珍綜合商店店主孫寶利正在整理貨架、補充商品。一排排貨架上,滿滿當當擺放著日用百貨。“二樓住人,一樓賣貨,咱上樓聊。”孫寶利領記者往樓上走。

  寬敞的客廳擺放著大尺寸電視,牆角的綠植枝繁葉茂。孫寶利打開了話匣子,“家具都是這幾年才換的。早些年哪有條件?用的都是老物件。”

  2012年以來,頭道河村依托緊鄰國道的區位優(you) 勢,探索出“商鋪出租+村辦物業(ye) ”的發展路子,集中建設商業(ye) 區域。孫寶利瞅準機會(hui) ,翻建自家房子開起了商店。交通便利、人口集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手頭有積蓄,花錢就有底氣,就想把家往好了置辦。”孫寶利說,“2018年,我花了10多萬(wan) 元把室內(nei) 整體(ti) 裝修了一遍。2020年,我買(mai) 了台曲麵屏電視,能聲控,花了8000多元,2021年又買(mai) 了咱現在坐的真皮沙發,1萬(wan) 多元。”

  孫寶利越說越起勁:“不光我們(men) 家,這些年商店的顧客買(mai) 東(dong) 西也更舍得花錢了。零食、飲料、酒水、牙膏……都奔著品牌買(mai) 。”

  同樣因商業(ye) 區域建設而受益的,還有在村裏開飯店的陳明穎一家。

  今年37歲的陳明穎是灤平移動公司巴克什營鎮片區經理,丈夫在頭道河村的商業(ye) 區域開飯館做主廚。2013年,陳明穎和丈夫在家裏的幫襯下,花13萬(wan) 元承包了一間村裏建起的商鋪,開起了飯店。

  “現在手頭寬裕不少,飯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個(ge) 月能賺萬(wan) 兒(er) 八千,再加上我的工資收入,家裏攢了些錢。”陳明穎一項項數起這幾年的大宗開銷,“經營飯店3年後,我們(men) 花12萬(wan) 元買(mai) 了輛車。5年前,自家掏20萬(wan) 元,貸款34萬(wan) 元,在承德市區買(mai) 了套125平方米的房子。”

  “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都很重視養(yang) 老。”村內(nei) 的101國道旁,張樹民帶記者走進一座正在施工的老年公寓。基礎施工已經完成,工人正在安裝房門。

  “投資建設這家老年公寓,是近年來我最大的一筆支出。”張樹民領著記者繞過地上碼放的一堆建材,“目前我總計投了100多萬(wan) 元。換以前,想都不敢想。”

  早些年,張樹民靠一輛小車運送煤炭,掙錢養(yang) 家糊口。除去家裏的花銷,一個(ge) 月攢不下多少錢。2019年,看到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機遇,張樹民貸款買(mai) 了一輛30多萬(wan) 元的貨車,在運滿滿、貨車幫等手機應用上接單運貨,“效益好的話一個(ge) 月能掙一兩(liang) 萬(wan) 元。”

  在頭道河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331人,占全村總人口近20%。“今後農(nong) 村需要養(yang) 老服務的老年人會(hui) 越來越多,我就冒出了投資建老年公寓的念頭。”張樹民說,“2021年老年公寓開始建設,2022年進行裝修,今年就能完工開業(ye) 。20多個(ge) 房間,能容納50多名老人。我打算麵向我們(men) 村和周邊幾個(ge) 村找客戶,已經有來打聽的了。”

  振興(xing) 賬——

  “論種糧,我們(men) 比不過平原地區,但說到發展林果產(chan) 業(ye) ,這裏晝夜溫差大就成了優(you) 勢”

  每家每戶有本家庭小賬,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有本時代大賬。

  在頭道河村走村入戶,記者看到的是一個(ge) 華北普通鄉(xiang) 村的真實樣貌。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本大賬還要在哪些方麵促增收?

  ——因地製宜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付營子鎮興(xing) 起的特色產(chan) 業(ye) ,帶來了新的啟發。

  發展林果和中藥材種植業(ye) 。“論種糧,我們(men) 比不過平原地區,但說到發展林果產(chan) 業(ye) ,這裏晝夜溫差大就成了優(you) 勢。”付營子鎮副鎮長馬樹叢(cong) 說,大山溝裏的溫家台村,利用山地發展林下種養(yang) ,一塊山地可以獲得林果、中藥材、蜂蜜3份產(chan) 出。今年,全鎮計劃新嫁接珍珠油杏1000畝(mu) 。

  依靠生態資源優(you) 勢吸引特色企業(ye) 落戶。灤平峰崢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姚嘉雯說:“公司的主營業(ye) 務是有機豆製品生產(chan) 和銷售,這裏靠近白草窪國家森林公園,水質好,特別適合種植雙青豆。目前,我們(men) 已經流轉了480多畝(mu) 土地經營有機農(nong) 場。”

  ——進一步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

  “依靠老辦法種地很難致富。”村民朱彥威說,在家務農(nong) 的村民,一畝(mu) 地一年毛收入也就1500元。傳(chuan) 統大棚等設施農(nong) 業(ye) 一年收入5萬(wan) 元左右,受極端氣候、病蟲災害影響大。

  如何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付營子鎮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柳表示,一是探索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農(nong) 民進行玉米、大豆間作,獲得更高的收益。二是繼續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一次性補貼,激發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發放中藥材成片種植補貼、牲畜養(yang) 殖補貼等,促進農(nong) 民發展多種經營。四是發放外出務工交通補貼,組織各類技術和實用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的技能水平。

  增收抗險離不開自身努力。今年春節過後,王德寬這個(ge) 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拿出1萬(wan) 多元來購置新餐車。

  “這個(ge) 新餐車不一樣,所有鍋碗瓢盆都放車裏,又幹淨又衛生,能做的東(dong) 西還多。我和老伴現在靠著它,一天能掙200多元呢。”王德寬說,他還種了幾畝(mu) 地,“好日子都是自己幹出來的!”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在走訪調研中,頭道河村的村民說了很多心裏話:“現在村裏還有部分村民使用傳(chuan) 統旱廁,夏天容易滋生蚊蟲”“村裏用電負荷還是挺大的,想安裝空氣能製暖設備得排隊”“子女常年在外務工,養(yang) 老這塊顧慮比較大”……

  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是農(nong) 業(ye) 強國的應有之義(yi) 。要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需要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付營子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德民表示,在衛生方麵,鎮政府將繼續引導旱廁退街進院入屋,建設衛生條件較好的達標旱廁和水衝(chong) 式廁所。在基礎設施方麵,協調電力部門改造升級農(nong) 村電網,全力滿足村民新增的清潔取暖用電需求。在養(yang) 老方麵,將養(yang) 老設施建設完善提上日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有效銜接,我們(men) 不怕出力,也有信心。”

  逢二逢七,是頭道河村的大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記者碰見了前來趕集的張樹民。

  “今兒(er) 不出車嗎?”

  “歇一天再出!女兒(er) 從(cong) 學校回來了,給孩子買(mai) 點好吃的,再陪她玩玩。”

  “這還是掙著錢了!”

  說話間,老張的笑聲和喧鬧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6日 0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