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傾注匠心匠藝 錘煉絕活絕技(工匠絕活·特別策劃)

發布時間:2023-05-26 15:3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偉(wei) 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希望廣大勞動群眾(zhong)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誠實勞動、勤勉工作,銳意創新、敢為(wei) 人先,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充分發揮主力軍(jun) 作用。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近日,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295名全國技術能手受到表彰;他們(men) 是愛黨(dang) 報國的奮進者、勇於(yu) 創新的開拓者、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本報記者走近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傾(qing) 聽他們(men) 幹一行、鑽一行的奮鬥故事,感受他們(men) 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赤子情懷,抒寫(xie) 他們(men) 挑戰自我、勇於(yu) 突破的拚搏精神……

  ——編 者

  成長:把看似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

  “做技能工人就像加工毛坯一樣:隻要認真鑽研,鐵疙瘩也能變成精密件”

  走進嘈雜的智能製造裝備車間,穿過由大大小小的機床、高高低低的工具架圍成的一角,記者見到了北京北方車輛集團首席技師、數控銑工馬小光(圖①,張勁雄攝),他靜靜地站在工作台前,認真翻看圖紙……

  “小光,小光!”同事喊了他幾聲,他才回過神來。“馬小光有個(ge) ‘絕活’,他能‘聽’出刀具磨損的程度。”同事笑著說,“中華技能大獎,可不是白得的!”

  的確,從(cong) 普通學徒到大國工匠,哪有那麽(me) 容易?

  1998年進廠,馬小光的第一份工作是電極鉗工。加工石墨電極會(hui) 飛濺大量粉末,下料、畫線、銼削等工序都得手工獨立完成,每天忙完,全身上下灰撲撲的。

  一台銑床、一個(ge) 計算器、一把銼刀,就是馬小光每天的夥(huo) 伴。他一有空就搬來毛坯件練習(xi) 。5年,記不清用鈍了多少銼刀,在銑床邊度過了多少日夜,馬小光終於(yu) 掌握各項要領。

  “正是這段經曆,讓我把基本功融會(hui) 貫通了。”馬小光說,“做技能工人就像加工毛坯一樣:隻要認真鑽研,鐵疙瘩也能變成精密件,發揮大作用。”

  “認真鑽研”的背後,是興(xing) 趣使然。機修鉗工王樹軍(jun) (圖③,受訪者供圖)就是如此。1993年,王樹軍(jun) 成為(wei)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車間機床維修工。手握鉗具、調修設備,很多人覺得枯燥,但他覺得很有趣:“每個(ge) 零件都是獨立的個(ge) 體(ti) ,經過我們(men) 的手,它們(men) 摩擦、碰撞、重組,誕生出一個(ge) 新形態。這不是很有意思嗎?”

  王樹軍(jun) 頭一次見到內(nei) 燃機加工中心,心想:“這麽(me) ‘高大上’的設備,啥時候我也能保養(yang) 這位‘新朋友’就好了。”王樹軍(jun) 學的是鉗工,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報班上課、查閱資料,一點點認識這位“新朋友”。不僅(jin) “新朋友”變成了“老朋友”,他還幫這位“朋友”實現升級。如今,王樹軍(jun) 已攻破多項高精尖重型機車內(nei) 燃機精密修複技術難題,成為(wei) 公司首席技師。

  為(wei) 了心裏放不下的陶瓷工藝,20多年前,陶瓷成型工占紹林(圖④,受訪者供圖)曾兩(liang) 次“拜師學藝”。出生於(yu) 江西省鄱陽縣的他,小時候跟叔叔到景德鎮生活。占紹林最初學的是修坯,景德鎮瓷以“薄如紙”聞名,考驗的不僅(jin) 是心手合一的功夫,更是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占紹林年紀小,很快就放棄了。回到老家以後,占紹林輾轉反複:修坯做不得,那試試拉坯呢?於(yu) 是,他再次回到景德鎮。這一次,他咬緊牙關(guan) ,“瓷泥采用的是珍貴的高嶺土。為(wei) 了能反複練習(xi) ,我冬天零下幾攝氏度光腳踩泥,把廢泥也利用起來。”占紹林說。“要是一個(ge) 月還拉不出像樣的器件,就回家去。”因為(wei) 師父的這句話,他從(cong) 下午5點一直拉到第二天淩晨5點,直到拉出了四五個(ge) 同樣大小、厚薄的坯,才讓師父滿意。

  “功夫下到極致,才能在技藝上前進一大步,工作也才更有成就感。”占紹林感慨。

  攻關(guan) :把別人認為(wei) 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一遍遍嚐試,失敗了無數次,夜裏做夢都在想方法”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唐山公司”)組裝廠房,一輛新型都市快軌列車下,中車首席技能專(zhuan) 家、機車車輛管道工蘇健(圖②,王衛平攝)一手扶著直徑42毫米的管路,一手拿起1米長的加長扳手不停地緊固連接處。“常規的扳手長度隻有40厘米,無法滿足大直徑管路的用力要求。”為(wei) 此,蘇健為(wei) 扳手特製了一個(ge) 加長套管,解決(jue) 了用力問題。

  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來說,創新是一種態度和習(xi) 慣。哪怕用“笨辦法”,也要把別人認為(wei) 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2007年,中車唐山公司開始第一批高速動車組列車生產(chan) 。“不像傳(chuan) 統的鐵路客車彎管可以手工製作,動車組彎管的製作需要依賴數控彎管機。金屬材料有回彈性,需要在使用數控機進行彎管時,人工輸入補償(chang) 數據。”蘇健說,“這些管路組成了動車組重要的‘神經係統’,但純靠經驗調總是有偏差。”

  蘇健想來想去,隻有一個(ge) “笨辦法”:他帶著幾名技術骨幹,吃住在廠區,針對14類不同直徑、22種不同彎曲半徑的原料管,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利用生產(chan) 之外的時間,進行4500多次實驗,共收集了1.2萬(wan) 多個(ge) 彎管補償(chang) 數據,最終建立“高速動車組數控彎管角度回彈補償(chang) 數據庫”,把彎管角度偏差控製在0.1度以內(nei) ,橢圓度變形控製在0.5%以下,遠高於(yu) 國家標準。

  馬小光也是個(ge) 願用“笨辦法”的人。2002年,車間第一次引進數控機床,但大家都沒能順利做出產(chan) 品,有些人說根本不好用,馬小光卻主動認領了這個(ge) 難題。缺乏刀具,他就拿手磨刀具一點點試;不懂編程,就捧起書(shu) 本一頁頁學。他還攢了半年工資,買(mai) 了台電腦學計算機繪圖。

  “我還記得一個(ge) 叫G42的指令,用起來複雜,卻是控製機床加工精度的關(guan) 鍵。”馬小光說,“一遍遍嚐試,失敗了無數次,夜裏做夢都在想方法。”2006年,他用數控機床成功加工出一套平衡器鍛造模具。過去,十幾個(ge) 工人要為(wei) 此忙活兩(liang) 個(ge) 月,現在一台機床兩(liang) 周就完成了,效率大幅提升!

  傳(chuan) 統陶瓷如何創新?在一次交流活動中,占紹林注意到:一位外國藝術家做的陶器作品,比如動物、人像等,都是一次拉成的。而傳(chuan) 統的陶瓷大件,要分成幾部分分開來做,再組合到一起。“三分拉,七分修”,景德鎮瓷泥軟黏,坯胎更厚,也就更費泥料和時間。“能不能一次成型呢?”半根鋸條,一雙巧手,力度、水分、幹縮比等每個(ge) 要素都要非常精細……經過反複嚐試,占紹林終於(yu) 成功采用本地瓷泥一次拉成線條流暢的三層結構器物。

  傳(chuan) 承:把自己積累的經驗變成教材

  “每個(ge) 案例,我都標注得盡可能詳細;每寫(xie) 一次,就好像重新修了一次”

  “嚓——嚓——”故障燈亮起,一名年輕人一路小跑,急慌慌地找到王樹軍(jun) ,“王師傅,南二的刀斷了,您快去瞧瞧!”抄起手套,戴上帽子,王樹軍(jun) 手一揮:“走!”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chuan) 身教,幫助年輕人成長。”2013年,以王樹軍(jun) 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他舉(ju) 辦“維修課堂”,每年授課240課時,還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寫(xie) 下十幾萬(wan) 字的業(ye) 務筆記。“每個(ge) 案例,我都標注得盡可能詳細;每寫(xie) 一次,就好像重新修了一次。”王樹軍(jun) 把這本筆記送給學員們(men) ,“這就相當於(yu) 有了教材。”

  “不能止步於(yu) ‘壞了什麽(me) 修什麽(me) ’,還得學會(hui) ‘需要什麽(me) 造什麽(me) ’。”近幾年,王樹軍(jun) 帶領工作室開展自動化改造項目,鼓勵學員發揮個(ge) 性和特長,進行產(chan) 品改良。

  2016年,濰柴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大功率產(chan) 品——WP9H/WP10H。“雖然內(nei) 燃機性能邁向高端,但起初設備的產(chan) 能跟不上,必須改造升級。”王樹軍(jun) 說。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尺寸改了一次又一次,他帶領團隊先後升級各類設備20台、自製設備33台,將日產(chan) 能從(cong) 100台提高到120台,縮短市場投放周期6個(ge) 月,年創造效益達1.44億(yi) 元。

  “正是工作室前些年的創新經驗,給了我們(men) 大膽改造的底氣。”王樹軍(jun) 說。

  做講座、寫(xie) 教材、帶團隊,和王樹軍(jun) 一樣,許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都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更多地發揮著傳(chuan) 幫帶的作用。

  雲(yun) 南硯山土陶、福建南平建盞、浙江龍泉青瓷……過去3年,占紹林到各地的窯口走訪調研,傳(chuan) 幫帶的腳步走向全國各地。“想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帶動整個(ge) 行業(ye) 發展,必須走出去,互相提提建議,共同進步。”今年2月,占紹林組織了一支包括美術、設計、燒窯等工種在內(nei) 的團隊,前往雲(yun) 南硯山交流。“如何創新技法提高拉製的效率?如何改變造型設計滿足年輕人的喜好?”占紹林說,“我們(men) 思考,產(chan) 品用料、燒窯方式、裝飾設計,都可以更新一下,以便更好適應市場變化。”

  今年,占紹林收了8個(ge) 徒弟,全都來自內(nei) 蒙古、福建、河南等外省份,“他們(men) 都有很好的藝術功底,我希望能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為(wei) 當地的帶頭人。”

  “這幾年,感覺自己越來越忙了。”馬小光說,2018年,工作室成立之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培養(yang) 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時代技能骨幹。桌上的日曆本,密密麻麻畫滿了圈和勾。除了編寫(xie) 教材、舉(ju) 辦講座,他還指導很多年輕人在各類技術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他已帶領團隊先後完成無人車行走係統等200多項重點攻關(guan) 項目,取得工藝創新成果30項,獲得國家專(zhuan) 利20項。

  2012年,蘇健成立工作室,負責動車組製動管路相關(guan) 技術的研究;隨著骨幹成員的增加,技能攻關(guan) 和人才培養(yang) 的範圍逐步擴大到了整個(ge) 組裝係統。11年來,工作室編製11冊(ce) 約10萬(wan) 字的教材,組織開展技術操作創新1200多項,獲得國家專(zhuan) 利授權51項。得知自己榮獲中華技能大獎的那一刻,蘇健激動不已:“榮譽是屬於(yu) 集體(ti) 的,也是屬於(yu) 過去的。未來,我們(men) 還要繼續勤鑽研勇創新,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想必這是所有獲獎者共同的心聲吧。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5日 06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