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科學的種子播撒山鄉(暖聞熱評)

發布時間:2023-06-05 14:3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事件】雪山下,數十件科普展品被送到中小學和周邊村落,供當地青少年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觀;魚塘前,幫助水產(chan) 養(yang) 殖戶檢測水中氨氮、亞(ya) 硝酸鹽等含量;借助5G、4K、VR等技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滑雪比賽項目,了解冰雪運動知識……截至2023年5月,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全國巡展已實施12年,科普大篷車項目已實施23年,兩(liang) 個(ge) 項目深入基層,累計服務公眾(zhong) 超5億(yi) 人次,有力促進了我國科普公共服務公平普惠。

  【點評】

  實體(ti) 科技館館藏豐(feng) 富、類型多樣,一直以來在科普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製約,並非所有人都能輕鬆享受到實體(ti) 科技館帶來的科普服務。對許多偏遠地區來說,科學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品”。為(wei) 解決(jue) 基層科普設施短缺,城鄉(xiang) 、區域間科普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流動科普應運而生。

  載著豐(feng) 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車,極大彌補了基層科普設施的不足。以流動科技館為(wei) 例,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流動科技館共配發流動科技展覽資源658套,每套展覽包含約50件科普互動展品。AR數字科技館、VR眼鏡、機器人表演,日常在電視裏才能看見的前沿科技近在咫尺;電磁現象、手搖發電、聽話的小球等互動展品,讓光學、電磁學、力學等領域的基礎知識變得可知可感。流動科普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館送到群眾(zhong) “家門口”,參觀者不僅(jin) 可以觀看科學表演,還可以親(qin) 身參與(yu) 科學實驗,近距離感受科學的奧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後一公裏”。

  從(cong) 來自天南地北的青少年同上“天宮課堂”太空課,到流動科技館走進山東(dong) 東(dong) 營的農(nong) 村大集,再到科普大篷車在雲(yun) 南組織專(zhuan) 家團為(wei) 果農(nong) 開展種植獼猴桃、枇杷等培訓……近年來,我國流動科普工作覆蓋群體(ti) 日漸廣泛,涉及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一輪輪巡展、一次次出車,讓變化悄然發生。可見、可聽、可感、可觸碰的科學知識充分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讓越來越多青少年愛上科學。農(nong) 業(ye) 知識科普讓農(nong) 民嚐到了科學的“甘甜”,學科學、用科學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農(nong) 民的共識。基層群眾(zhong) 科學素質不斷提升,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人們(men) 對知識的渴望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科學素質的逐步提升,人們(men) 對科普工作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鑒於(yu) 此,流動科普向基層提供了“菜單式”的定製服務,各地可以因地製宜,選擇更感興(xing) 趣、更為(wei) 需要的科普項目,以便更好滿足不同群體(ti) 的科普需求。順應人民群眾(zhong) 對科普資源日益多樣化、個(ge) 性化的需求,及時結合社會(hui) 熱點和國家重大科技成果開展活動、聯合各地有關(guan) 部門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優(you) 化技術提升展覽質量,流動科普才能持續為(wei) 廣大基層群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的科學教育服務,助力全民科學素質再上台階。

  穿行在祖國的遼闊土地之上,流動科普把科學的種子播撒在城市街道、田壟阡陌,播撒在戈壁高原、偏遠山區,提升著人們(men) 對科學的熱情,激發著人們(men) 對知識的渴望。相信隨著流動科普的進一步發展,科學之花將會(hui) 在更多地方絢麗(li) 綻放。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5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