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催生北疆綠色新巨變

發布時間:2023-06-07 15:1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核心提示

  ●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第三次來內(nei) 蒙古考察,6月5日至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時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guan) 我國生態安全、事關(guan) 強國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e) 。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wei) 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li) 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8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製度,加快呼倫(lun) 湖、烏(wu) 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wan) 裏綠色長城。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在集中集聚集約上找出路,加強草原保護,強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這裏要加一個(ge) “沙”字。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係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從(cong) 漫漫黃沙到茫茫綠野,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中國正成為(wei) 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標杆。而內(nei) 蒙古,是這個(ge) 標杆上最耀眼的存在。

  每年承擔全國約40%的荒漠化防治任務、九分之一的造林綠化任務,內(nei) 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jin) 關(guan) 係全區各族群眾(zhong) 生存和發展,而且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2023年6月5日至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時強調,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wei) 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li) 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過去40多年,“三北”防護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在內(nei) 蒙古大地上交織成的巨大生態防護網,成為(wei) 祖國北疆亮麗(li) 風景上的一座綠色豐(feng) 碑。麵向未來,內(nei) 蒙古繼續勇毅前行。

  種下沙區人的綠色夢 築起祖國北疆綠色“長城”

  “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時的講話令人心潮澎湃。

  防沙治沙是一個(ge) 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鬆就會(hui) 出現反複,40多年的持續努力,內(nei) 蒙古扛實了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在祖國北疆築起了綠色“長城”。

  一代代治沙人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參與(yu) 和見證著這場綠色巨變。

  “隻要睜開眼,滿眼都是沙,窗縫中、頭發上、鼻孔裏。風吹沙埋,總有搬不完的家。”通遼市科左後旗牧民格日樂(le) 的記憶裏,滿是哀歎。

  “莊稼、蔬菜種不活,頭天種進去,一場大風就連根拔起。家家戶戶都會(hui) 養(yang) 幾隻羊,連羊也是土黃色的。”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老一輩人的回憶裏,黃沙和貧困緊密相連。

  荒漠化製約著發展,一度成為(wei) 貧困的根源。沙區人的心裏,裝著一個(ge) 綠色夢。

  1978年,為(wei) 在祖國北方建立一片巨大的防護林網,減緩沙漠化進程、改善生態環境,黨(dang) 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建設“三北”防護林體(ti) 係的重大決(jue) 策,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帶建設由此開啟。

  作為(wei)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wei) 集中、危害最為(wei) 嚴(yan) 重的省區之一,內(nei) 蒙古無疑成為(wei) “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的重要區域。

  “寧可累死,也要和風沙戰鬥到底!”“三北”防護林工程,再一次點燃沙區群眾(zhong) 的“逐綠”激情,北國大地打響了風沙阻擊戰。

  烏(wu) 審旗農(nong) 家女殷玉珍咬牙賣了她的全部財產(chan) ——一隻三條腿的母羊和剛產(chan) 下的羊羔,換回200多棵樹苗,向毛烏(wu) 素沙地遞出戰書(shu) 。

  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村民高林樹用3隻羊換回一驢車沙柳苗,帶著全家人吃住在沙窩子裏,發誓種不活樹決(jue) 不回村。

  ……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人,為(wei) 了生存,為(wei) 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ge) 綠色家園,與(yu) 風沙鏖戰,在內(nei) 蒙古大地寫(xie) 下壯美綠色詩行。

  去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的路上,車子“淹沒”在比人還高的沙柳中。這一眼望不到邊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綠色銀行”。很難想象,這裏曾經是他們(men) 回不去的家。

  站在東(dong) 達蒙古王集團風水梁產(chan) 業(ye) 集鎮人工墊築的十幾米高的觀景台上,良田畦畦、綠樹森森、花香陣陣……它不是海市蜃樓,而是真實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綠色王國。

  庫布其治沙成就,更是為(wei) 國際社會(hui) 貢獻了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生態治理的國際意義(yi)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一係列重點工程的大力實施下,內(nei) 蒙古累計營造林1.22億(yi) 畝(mu) 、種草2.86億(yi) 畝(mu) ,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wan) 畝(mu) 以上,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全區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持續減少,沙塵暴天數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

  綠進沙退,山河巨變。沙區人的綠色夢,已然就在眼前。

  為(wei) 北方地區披上“防護服” 為(wei) 全國打造“碳庫”和“氧吧”

  40多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內(nei) 蒙古的治沙曆史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見證著這一恢弘的綠色巨變。

  麵前,是靜靜流淌的母親(qin) 河;背後,是綿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猶如一排排綠色衛士,將黃河和沙漠隔絕開來。這水、林、沙相擁的奇景,出現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劉拐沙頭。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磴口縣52公裏,劉拐沙頭是起點,也是黃河與(yu) 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這裏,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曾經每年將7000多萬(wan) 噸黃沙輸入黃河,導致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嚴(yan) 重威脅下遊地區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巴彥淖爾市開啟了防護林建設的漫漫征途。如今,在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邊緣,在黃河岸邊,一條長154公裏、占地18.5萬(wan) 畝(mu) 的防沙林拔地而起並不斷擴展延伸,有效阻止了沙漠東(dong) 侵,減少了泥沙入黃。

  不隻磴口縣,在黃河穿越的庫布其沙漠、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在黃河流經的廣袤大地,一條條、一片片黃河鎖邊林、護堤林、生態廊道拔地而起,有效阻止泥沙入黃,護佑大河安瀾。

  內(nei) 蒙古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三北”防護林隨之呈現出獨特的生態防護網絡:

  在茫茫沙漠戈壁,“封飛造”結合、喬(qiao) 灌草組合的防護林將黃沙重重包圍封鎖,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觀景象。

  在河套灌區,“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農(nong) 田林網格局已經形成,80餘(yu) 萬(wan) 畝(mu) 林子將農(nong) 田緊緊護住,不僅(jin) 改良了土壤,也守護了塞北糧倉(cang) 。

  在平原區,公路兩(liang) 邊、村屯周邊、山郊荒野,帶、網、片相結合的防護林將大地染綠,生態好了,環境美了,動物多了。

  林網建設的獨特性不止於(yu) “形式”,更在於(yu) “內(nei) 容”。

  1979年,我國把“三北”防護林工程列為(wei) 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wei) 73年,分8期工程進行。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把“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作為(wei) 內(nei) 蒙古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突出防沙治沙這個(ge) 重點,以大工程帶動大治理。自此,每到植樹季節,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職工來了,學校師生、部隊官兵來了,農(nong) 牧民也來了,各行各業(ye) 都到了植樹現場,內(nei) 蒙古大地處處湧動著植綠的熱潮,政府主導、行業(ye) 引導、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治沙造林模式日漸清晰。

  一邊造林,一邊修複,“兩(liang) 行一帶”、植物再生沙障、鑽孔造林、控根造林等工程模式和節水抗旱造林係列技術成功研究推廣,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打擊亂(luan) 砍濫伐違法行為(wei) 等措施嚴(yan) 格實施,一道橫跨祖國北疆的萬(wan) 裏綠色長城迅速崛起,有效減少了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為(wei) 內(nei) 蒙古生態環境實現“整體(ti) 遏製、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

  今天的內(nei) 蒙古,不僅(jin) 給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地披上了“防護服”,還為(wei) 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淨“氧吧”,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後花園”。

  建設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 保護生態與(yu) 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窮荒絕漠鳥不飛,萬(wan) 磧千山夢猶懶。”古詩裏,沙漠絕域的荒涼令人生畏。但在通遼市科左後旗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雙千萬(wan) 畝(mu) 努古斯台項目區,我們(men) 看到的卻是茫茫林海:蒼翠的樟子鬆林迎風挺立,腳下綠草鬆軟如毯。

  在通遼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史上,科爾沁沙地“雙千萬(wan) 畝(mu) ”綜合治理工程尤為(wei) 耀眼。

  依托科爾沁沙地“雙千萬(wan) 畝(mu) ”工程項目,通遼市種植榛子、錦繡海棠等林果2500畝(mu) ,種植紫花苜蓿等優(you) 質牧草1800畝(mu) ,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牧草經濟,昔日的“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的主體(ti) 目標是生態效益,但如果離開經濟效益的支撐,它的生命力就會(hui) 大打折扣。

  深諳此理的內(nei) 蒙古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的40多年裏,始終堅持生態治理與(yu) 改善民生協同推進,不斷在樹種選擇上下功夫,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有機結合。在很多地區,“三北”工程所形成的經濟林甚至已經成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的支柱產(chan) 業(ye) 和主要收入來源。

  在磴口縣,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致力於(yu) 沙棘良種選育推廣,選育出的優(you) 良品種不僅(jin) 應用到內(nei) 蒙古和巴彥淖爾地區,更是在全國15個(ge) 省區發揮著積極作用,產(chan) 生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

  阿拉善依托全盟1700多萬(wan) 畝(mu) 天然和人工梭梭林,接種肉蓯蓉120多萬(wan) 畝(mu) ,培育引進數十家龍頭企業(ye) ,通過“公司+基地+農(nong) 牧戶”的模式,形成一條集肉蓯蓉種植、加工、生產(chan) 、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保護生態與(yu) 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作為(wei) 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nei) 蒙古將牢記囑托,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wei) 功,以更大力度實施好“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li) 中國進程中書(shu) 寫(xie) 內(nei) 蒙古壯美的綠色答卷。(記者 霍曉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