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厚植生態優勢 打造低碳產業高地
長江與(yu) 漢江在市區交匯,166個(ge) 湖泊星羅棋布,165條河流奔騰不息,滋養(yang) 了武漢山靈水秀的自然風貌。
不辜負大自然的饋贈,去年,武漢水質優(you) 良比例超過90%,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超過80%,綠化覆蓋率達43%,綠色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路上不變的底色。
生態興(xing) 則產(chan) 業(ye) 興(xing) 。武漢加快生態優(you) 勢轉化,構建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體(ti) 係,奮力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為(wei) 綠色崛起注入不竭動力。
共建共享守護幸福河湖
在2023年六五環境日武漢主場活動現場,第二屆武漢市“美麗(li) 河湖”優(you) 秀案例評選結果揭曉,木蘭(lan) 湖、內(nei) 沙湖、三廟河、野芷湖等18個(ge) 河湖入選,成為(wei) 該市近年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
2022年,武漢長江、漢江穩定保持二類水質,水質優(you) 良湖泊較“十二五”末增加40個(ge) ,劣五類湖泊連續兩(liang) 年保持“清零”,世界濱水生態名城建設的腳步愈加堅定。
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武漢市自2018年起,在全國率先推出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製度。2023年度受聘的市級民間河湖長首次新增12位陸域民間河湖長,他們(men) 將引導民間河湖長的觸角逐步由“岸邊巡”向“岸上走”延伸,從(cong) “湖中水、河中水”向“岸上汙水、管中汙水、生活汙水”轉變。
目前,武漢共有764名民間河湖長,59個(ge) 河湖管理保護誌願團隊及6000餘(yu) 名河湖誌願者。在這裏,綠色發展理念和環保意識逐已入人心,社會(hui) 各界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
肖夢雪就是眾(zhong) 多誌願者中的一員,她來自沙湖之畔的湖北大學。作為(wei) 該校荷仙子誌願隊的隊長,她和隊員們(men) 開展“全齡友好的沙湖公園自然教育公益課堂”,以探索武漢湖泊濕地自然與(yu) 人文地理特征為(wei) 主要內(nei) 容,帶動公眾(zhong) 科學認知和參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推廣水生態環境宣傳(chuan) 教育。
開展生態環境替代性修複
生態修複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係統質量整體(ti) 改善的重要保障。
2022年10月,武漢一家建設工程公司因使用一台勘察鑽機,沒有按照規定安裝汙染控製裝置,被武昌區生態環境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涉案公司違法作業(ye) 時排放了碳煙顆粒物、烴類等大氣汙染物,經測算,應賠償(chang) 生態環境損害費用5000元。
“接到生態環境部門通報的線索後,我們(men) 著眼‘消除大氣汙染’這一現實目標,積極尋求替代性修複方式。”武昌區檢察院檢察官付靜介紹,通過專(zhuan) 家谘詢,經綜合分析,認為(wei) 可以采取認購“碳匯”或“碳中和林”等方式實現生態替代性修複效果。
2023年4月,生態環境部門與(yu) 涉案公司簽訂了生態替代修複協議。涉案公司通過武漢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示範修複基地,認購價(jia) 值不低於(yu) 5000元的“碳中和林”補植複綠項目。
在武漢市範圍內(nei) ,對生態造成損害、需要承擔生態損害賠償(chang) 責任的賠償(chang) 義(yi) 務人,如果客觀上不能在生態損害發生地進行原位修複,那麽(me) ,賠償(chang) 義(yi) 務人可以靈活選擇認購碳匯林、補種複綠、礦山修複、護林護鳥、勞務代償(chang) 5種替代修複方式。
今年植樹節期間,武漢市靈山生態環境修複示範基地正式掛牌。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將以靈山為(wei) 平台,統籌指導賠償(chang) 義(yi) 務人前往開展生態修複,形成集預防、懲治、修複、教育、宣傳(chuan) 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環境立體(ti) 防護網,推動生態保護修複工作提質增效,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打造綠色生態寶地。
加速構建中國碳金融集聚區
憑借著良好的生態基礎,武漢正在釋放強大的綠色低碳能量。
在武昌區中北路,“中碳登”大廈拔地而起,全國碳市場“大數據中樞”——全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機構(“中碳登”)就位於(yu) 這裏。
2021年7月,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正式開市。作為(wei) 全國碳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平台,中碳登承擔著全國碳市場賬戶開設、確權登記、分配履約、交易清結算和能力建設等工作職能。截至2023年5月31日,全國碳市場安全運行454個(ge) 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2.35億(yi) 噸,累計成交額107.87億(yi) 元,累計清算共計61460筆,累計清算金額215.74億(yi) 元。
中碳登也成為(wei) 了武漢的“聚綠盆”,助力武昌區成功申報全國首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雙碳頭部企業(ye) 集聚,一個(ge) 圍繞碳交易拓展形成的低碳產(chan) 業(ye) 鏈初見雛形。武漢也正朝著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的方向不斷邁進。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每個(ge) 人的參與(yu) 。
6月2日,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台同步上線運行。通過該平台可實現個(ge) 人、家庭和企業(ye) 減排量的融合匯總,為(wei) 政府、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在碳決(jue) 策、碳研究、碳管理、碳履約、碳減排、碳普惠等方麵提供“一站式”服務。市民用戶創建個(ge) 人碳賬戶後,踐行乘坐公交地鐵、租用共享單車、減少一次性用品等多個(ge) 低碳行為(wei) 就可獲得碳普惠減排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