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激發能源經濟新動力

發布時間:2023-06-08 16:3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核心提示

  ●2018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找準內(nei) 蒙古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優(you) 勢領域和短板不足,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chan) 業(ye) 和主攻方向,推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因地製宜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先進製造業(ye) ,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揚長避短、培優(you) 增效,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增強係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堅持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zhong) 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於(yu) 求成。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給內(nei) 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更是內(nei) 蒙古必須履行好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就內(nei) 蒙古能源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囑托,重如千鈞;使命在肩,篤定前行。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內(nei) 蒙古緊緊圍繞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牢牢立足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戰略定位,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優(you) 化調整能源產(chan) 業(ye) 結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構建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能源供給體(ti) 係,繪就出一幅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2022年,內(nei) 蒙古能源經濟多項指標在全國保持領先——煤炭產(chan) 量達到12.2億(yi) 噸,電力總裝機達到1.73億(yi) 千瓦,新能源建成裝機規模達到6500萬(wan) 千瓦,煤炭保供達到9.45億(yi) 噸,外送電量達到2640億(yi) 千瓦時,對外輸電能力達7000萬(wan) 千瓦。內(nei) 蒙古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盡顯擔當。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煤化工產(chan) 業(ye) 鏈不斷向下遊延伸,價(jia) 值鏈不斷向中高端攀升,做大做強煤化工產(chan) 業(ye) 鏈,充分發揮煤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一塊黑色煤炭,一瓶白色聚丙烯顆粒,一卷透明保鮮膜,在久泰能源內(nei) 蒙古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一字排開,直觀呈現出煤炭“由黑到白”的“蝶變”。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雙碳”目標下,盛產(chan) 煤炭的鄂爾多斯把資源型產(chan) 業(ye) 的發展重點放到資源轉化升值上,煤化工產(chan) 業(ye) 鏈不斷向下遊延伸,價(jia) 值鏈不斷向中高端攀升。

  “鄂爾多斯已構建起煤製油氣、煤製醇醚、煤製烯烴等多條產(chan) 業(ye) 鏈,煤炭在這裏被‘吃幹榨淨’‘由黑變白’,實現資源型產(chan) 業(ye) 的縱向梯度增值,現已形成現代煤化工產(chan) 能1925萬(wan) 噸,成為(wei) 國內(nei) 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現代煤化工試驗示範項目集中區。”鄂爾多斯市發改委有關(guan) 負責人說。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家底”的寫(xie) 照。“十四五”時期,煤炭仍是我國的主體(ti) 能源,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煤炭消費將逐步減量替代,煤炭工業(ye) 的發展重點在於(yu) 提升發展質量、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站在國家發展大局的製高點上放眼未來,煤炭大區內(nei) 蒙古煤炭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意義(yi) 顯而易見。

  如何實現煤炭綠色低碳轉型?內(nei) 蒙古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煤炭高效利用的創新發展之路。

  以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為(wei) 目標,近年來,內(nei) 蒙古堅持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以煤炭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能源產(chan) 業(ye) ,加快煤礦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建設現代煤化工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嚴(yan) 格控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上馬,逐步化解產(chan) 業(ye) 結構性矛盾,促進節能降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煤製油、煤製氣、煤製烯烴、煤製甲醇、煤製乙二醇……煤炭保有儲(chu) 量、產(chan) 能和產(chan) 量均居全國前列的內(nei) 蒙古,從(cong) “挖煤賣煤”到能源革命,變要素驅動為(wei) 創新驅動,走出了一條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創新發展之路。

  目前,全區煤製烯烴、甲醇產(chan) 量已居全國首位,是全國唯一一個(ge) 擁有已建成投產(chan) 煤製油、煤製氣項目的省區。全區煤礦現代化開采水平、千萬(wan) 噸級現代化煤礦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單礦平均產(chan) 能增至260萬(wan) 噸,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全區年轉化煤炭增至1億(yi) 多噸,形成以煤製油氣、煤製烯烴和精細化學品製造等為(wei) 主的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現代煤化工體(ti) 係,建成國內(nei) 門類最全的煤基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體(ti) 係。

  2022年,內(nei) 蒙古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原煤11.7億(yi) 噸,位居全國第2位,占全國原煤產(chan) 量的26.1%,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ge) 百分點;原煤產(chan) 量比上年增長10.1%,增速高於(yu) 全國1.1個(ge) 百分點,對全國原煤產(chan) 量增長貢獻率達29.1%,高於(yu) 第二位山西省0.9個(ge) 百分點,充分發揮了煤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馭“風”而上,逐“光”而行,“氫”裝上陣,“風光氫儲(chu) 車”一體(ti) 化協同推進,再造一個(ge) “工業(ye) 內(nei) 蒙古”,為(wei)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提供澎湃有力的動能引擎

  初夏時節,萬(wan) 物競秀。

  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腹地,三峽蒙能庫布其基地項目先導工程建設現場,上百台推土機正開足馬力平整土地,不久的將來,這裏將變為(wei) “光的海洋”,化為(wei) “經濟綠洲”,建成“生態樣板”。

  作為(wei) 全球最大規模“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和全國首個(ge) 開工建設的千萬(wan) 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超800億(yi) 元,總裝機規模1600萬(wan) 千瓦,包括光伏800萬(wan) 千瓦和風電400萬(wan) 千瓦,配套改擴建先進高效煤電裝機400萬(wan) 千瓦。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40億(yi) 千瓦時,每年節約標準煤約600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00萬(wan) 噸,對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走進位於(yu)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的中環產(chan) 業(ye) 園展廳,閃閃發亮的單晶矽棒、晶瑩剔透的石英坩堝分外引人注目。

  中環產(chan) 業(ye) 園自2009年投資建設,目前入園企業(ye) 16家,建設完成光伏單晶一期至五期項目及配套設施,總投資近400億(yi) 元,光伏單晶晶體(ti) 年產(chan) 能達85GW,光伏單晶晶片年產(chan) 能達25GW,建成了全球質量最優(you) 、單體(ti) 規模最大、門類齊全、工藝技術先進、製造方式和人均效率全國領先的光伏單晶矽材料研發與(yu) 製造中心。

  “大幹快上”推進新能源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是內(nei) 蒙古充分發揮資源優(you) 勢的最優(you) 選擇。內(nei) 蒙古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發展基地之一。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yi) 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yi) 千瓦,約占全國的21%。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內(nei) 蒙古優(you) 勢獨具。

  “大幹快上”推進新能源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更是全國能源一盤棋指導下內(nei) 蒙古必須承擔的曆史重任。力爭(zheng)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家的“雙碳”目標,為(wei) 內(nei) 蒙古現代能源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wei) 深刻的背景、更為(wei) 深厚的內(nei) 涵、更為(wei) 清晰的方向。

  近年來,內(nei) 蒙古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以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世界新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為(wei) 目標,一手抓新能源開發,一手抓新能源裝備製造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著力推動內(nei) 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努力為(wei) 國家提供更為(wei) 穩定、更加安全、更加綠色的能源供給。

  ——印發實施“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及可再生能源、油氣、技術創新、氫能、能源數字化轉型等多個(ge) 專(zhuan) 項規劃,製定關(guan) 於(yu) 推進風電光伏、儲(chu) 能、氫能、新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意見等係列規劃和指導性文件,搭建起自治區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體(ti) 係的“四梁八柱”。

  ——聚焦“風光氫儲(chu) ”4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推進新能源開發與(yu) 裝備製造、運維服務等協同發展,著力打造千億(yi) 級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2022年,全區新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完成投資620億(yi) 元,為(wei) 年初計劃的1.3倍,呼包鄂通全產(chan) 業(ye) 鏈裝備製造基地初步成形。

  ——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6類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模式,通過市場化方式為(wei) 新增負荷配置相應規模新能源,實現新能源自發自用和能耗總量、碳排放、用能成本下降。2022年,全區批複實施6類市場化新能源並網項目112個(ge) ,總裝機規模超過3000萬(wan) 千瓦。

  能源體(ti) 係“四梁八柱”搭定,產(chan) 業(ye) 項目“雕梁畫棟”寫(xie) 意。加快推進能源經濟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ye) ,內(nei) 蒙古用馳而不息、久久為(wei) 功的實幹作答。

  目前,全區新能源並網裝機超過6500萬(wan) 千瓦,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過1.3億(yi) 千瓦,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大約是過去20年全區新能源建成規模的2倍,龐大的建設需求帶動了上遊原材料、中遊裝備製造、下遊運維服務的市場增長,將至少貢獻萬(wan) 億(yi) 元以上的工業(ye) 產(chan) 值,相當於(yu) 再造了一個(ge) “工業(ye) 內(nei) 蒙古”,為(wei)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提供了澎湃有力的動能引擎。

  馭“風”而上,逐“光”而行,“氫”裝上陣,“風光氫儲(chu) 車”一體(ti) 化協同推進,內(nei) 蒙古新能源產(chan) 業(ye) 跑出加速度,站上新高度。按照規劃,今年,內(nei) 蒙古將繼續搶抓國家新能源重大發展機遇,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chu) 、風光製氫等場景項目建設,預計年底全區新能源並網裝機規模超過9000萬(wan) 千瓦,為(wei) 全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煤從(cong) 空中走,電送全中國”,逐“綠”前行、向“新”進發,內(nei) 蒙古堅決(jue) 履行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勇做能源保供“壓艙石”,扛起能源保供“硬”擔當

  130米深井下,國家能源集團神東(dong) 煤炭上灣煤礦8.8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麵一派繁忙。伴隨著采煤機巨大滾筒的持續旋轉,一塊塊黑黝黝的原煤順勢落下。

  上灣煤礦8.8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麵,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麵,也是世界上第一個(ge) 8.8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麵。該工作麵通過應用設備在線點檢、專(zhuan) 家智能診斷、油脂集中潤滑等28項智能化檢修係統,以及三維實時數字孿生、慣性導航、全景拚接等42項智能化操作係統,形成“自主割煤+無人跟機+遠程幹預為(wei) 輔”的開采模式。

  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是推動煤炭工業(ye)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截至目前,內(nei) 蒙古已建成智能化煤礦126處;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麵227個(ge) ,比2020年增加12.6倍。其中,25處露天煤礦開展無人駕駛試驗,無人駕駛車輛達233台,比2020年增加12.7倍;82處煤礦井下應用礦山機器人、103處煤礦實現井下固定場所無人值守。按照內(nei) 蒙古自治區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到2023年底,內(nei) 蒙古力爭(zheng) 所有具備條件的240處正常生產(chan) 煤礦全部實現智能化。

  在科學技術的強有力支撐下,煤炭先進產(chan) 能不斷釋放。2022年,內(nei) 蒙古完成煤炭保供任務9.45億(yi) 噸、居全國首位,其中,外送煤炭達到7.2億(yi) 噸,占全國跨省外送煤炭的1/3,在保障自治區煤炭穩定供應的同時,有力保障了全國29個(ge) 省區市的用煤需求,內(nei) 蒙古煤炭溫暖了大半個(ge) 中國。

  作為(wei) 國家重要的電力供應基地,自1993年第一條外送華北500千伏輸電線路投運以來,內(nei) 蒙古電力外送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為(wei) 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內(nei) 蒙古在電力外送量10餘(yu) 年穩居全國第一的基礎上,持續擴大新能源電力外送規模。目前,內(nei) 蒙古新能源電力外送範圍覆蓋華北、東(dong) 北、華東(dong) 、西北地區,實現了電力資源更大範圍的優(you) 化配置。2022年,全區電力總裝機達到1.73億(yi) 千瓦,新能源裝機達到6500萬(wan) 千瓦,外送電量達到2640億(yi) 千瓦時,外送電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內(nei) 蒙古電力點亮神州萬(wan) 家燈火。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men) 將始終胸懷‘兩(liang) 個(ge) 大局’,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煤電油氣風光並舉(ju) ,進一步夯實煤炭煤電‘壓艙石’,推動油氣增儲(chu) 上產(chan) ,增強能源供給韌性,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體(ti) 現更大擔當、展現更大作為(wei) 。”自治區能源局有關(guan) 負責人說。

  “煤從(cong) 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內(nei) 蒙古堅決(jue) 履行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勇做能源保供“壓艙石”,扛起能源保供“硬”擔當。今年,內(nei) 蒙古將繼續扛牢能源保供的重大政治責任,持續夯實能源工業(ye) 保障基礎,全力推動在建煤礦建成投產(chan) ,加快自用和外運煤電項目建設,到2023年底力爭(zheng) 煤炭產(chan) 量達到12.5億(yi) 噸,電力裝機突破2億(yi) 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達到9000萬(wan) 千瓦、比重達到45%以上。

  時代大潮奔騰向前,責任使命催人奮進。作為(wei) 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nei) 蒙古將繼續牢記囑托、踔厲前行,推動現代能源經濟逐“綠”前行、向“新”進發,全麵提升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為(wei) 端穩“能源飯碗”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康麗(li) 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