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內蒙古黃河流域:“幾字彎”裏的青銅文明

發布時間:2023-06-08 16:3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九曲黃河奔騰入海,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品格,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由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與(yu) 內(nei) 蒙古日報社聯合打造的《北疆文旅》係列專(zhuan) 刊《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文明》,按照曆史發展脈絡梳理黃河文明在內(nei) 蒙古地區的輝煌曆史和獨特魅力,對多元一體(ti) 的黃河文明起源及發展進行了闡釋。本期內(nei) 容鋪敘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與(yu) 中原青銅文明共同創造了中國博大輝煌的古代青銅文明。

  與(yu) “夏”為(wei) 伍

  青銅時代完整譜係

  黃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出蘭(lan) 州一路北上,在內(nei) 蒙古與(yu) 橫亙(gen) 東(dong) 西的陰山相遇,如弓一般拉出一個(ge) 全長830公裏的“幾字彎”。黃河九曲,這一最大的“幾字彎”,物華天寶、人文昌盛。

  1974年夏,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人員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中東(dong) 部、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xiang) 境內(nei) 朱開溝村,發現了距今4200-3500年間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朱開溝遺址。

  窟野河靜靜地依偎在黃河“幾字彎”的臂膀裏,它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於(yu) 內(nei) 蒙古南部鄂爾多斯市沙漠地區的烏(wu) 蘭(lan) 木倫(lun) 河,最大支流悖牛川河源於(yu) 鄂爾多斯市東(dong) 勝區內(nei) ,兩(liang) 河在陝西神木縣城以北的房子塔相匯合,稱為(wei) 窟野河。河流從(cong) 西北流向東(dong) 南,於(yu) 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朱開溝遺址便位於(yu) 窟野河上遊的溝壑之中。

  遺址出土的耳環、指環、臂、釧、針、錐等青銅裝飾品和青銅戈、短劍、刀、鏃、護牌等兵器及工具,實證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與(yu) 河南偃師二裏頭在同一時期先後步入“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也稱為(wei) “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一詞,由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院士最早提出。《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考古學》對於(yu) 青銅器與(yu) 青銅文明的界定為(wei) :青銅時代是指“以青銅作為(wei) 製造工具、用具和武器重要原料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liang) 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在中國,比較早記載青銅器起源的有《左傳(chuan)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由此可證實,中國青銅文化開始於(yu) 夏朝。

  1996年,國務院開始啟動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經過年代、地域、社會(hui) 發展階段、文化特征等多方論證,多數研究者斷定二裏頭遺址就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二裏頭文化即為(wei) 夏文化。

  二裏頭遺址位於(yu) 河南洛陽偃師區,南臨(lin) 洛河故道,北依邙山背靠黃河。黃河從(cong) 內(nei) 蒙古河口開始,在晉陝、晉豫大峽穀中穿行,河道狹窄,出孟津口後黃河河麵放寬,黃河以此點為(wei) 中心呈扇形在華北黃淮平原上泛濫、決(jue) 口、改道……二裏頭遺址便居於(yu) 這個(ge) 扇形區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zhuan) 家李伯謙認為(wei) ,在二裏頭遺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綠鬆石龍形器等為(wei) 代表的器用製度,表明代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宮廷禮製、禮樂(le) 製度已經形成。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研究員黨(dang) 鬱在《內(nei) 蒙古青銅時代考古綜述》中寫(xie) 道,內(nei) 蒙古中南部(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和東(dong) 南部地區已基本建立了較為(wei) 完整的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譜係,其與(yu) 中原地區夏商周三代共同構建了早期中國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框架體(ti) 係。他們(men) 認為(wei) ,古文獻上記載的“山戎”“昆夷”“土方”等均廣泛分布於(yu) 內(nei) 蒙古地區,成為(wei) 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yu) 中原文明共同締造了影響深遠的禮樂(le) 製度、政治製度、文化製度和早期中華文明的格局。

  商彝周鼎

  演進脈絡平行交融

  清水河縣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最南端、黃河“幾字彎”東(dong) 北角。1997-1998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清水河縣單台子鄉(xiang) 西岔村南側(ce) 的台地上發現並搶救性發掘出一處距今約3200-3000年的西岔遺址。

  遺址西鄰黃河,出土的銅管銎斧、戈、鈴、泡飾及金耳環等青銅器,具有長城地帶北方係早期青銅器的一般特征和陝晉北部地區商周文化青銅器的特點,是與(yu) 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極好例證。

  清水河縣西部以黃河為(wei) 界,隔河相望便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該旗境內(nei) 最早發現銅器的遺址為(wei) 位於(yu) 原哈岱高勒鄉(xiang) 二裏半村南的二裏半遺址,這裏出土的銅環據考證是內(nei) 蒙古中南部黃河流域迄今發現最早的銅器。

  而其後,出現於(yu) 大口二期文化遺存中的青銅器,經考證與(yu) 同一時期的汾河流域文化密切相關(guan) ,同時也出現了青銅文化的痕跡,其年代相當於(yu) 夏朝早期。

  大口二期文化遺存位於(yu) 準格爾旗原馬柵鄉(xiang) (現為(wei) 龍口鎮)大口村的大口遺址,南臨(lin) 黃河,與(yu) 山西省河曲縣隔河相望,西約5公裏進入陝西省府穀縣境,為(wei) 晉、陝、蒙三省區交界之地。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青銅時代準格爾旗境內(nei) 已有部族活動,並出現了以區域劃分的氏族聯盟的部落集團,當中原炎、黃等部族在古冀州(今河北省一帶)活動的時候,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遠古的先民也在南北互動。他們(men) 不斷吸收中原文化,學會(hui) 了製陶、冶煉技術,開始用金屬作兵器、器皿和裝飾品,由此逐步邁進古代文明社會(hui) 的門檻。

  鄂爾多斯地處內(nei) 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黃河的“幾”字形大拐彎,完整地勾勒出了鄂爾多斯高原的邊界。近代考古資料研究表明,鄂爾多斯青銅器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北方地區器物。鄂爾多斯青銅器最早可能起源於(yu) 朱開溝文化時期,可見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地區使用青銅器的起始時間並不晚於(yu) 中原地區。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在青銅時代有著較為(wei) 完整的發展脈絡:第一期是以朱開溝遺址為(wei) 代表的早期青銅文化,第二期是前短劍時代的青銅遺存,第三期是以短劍與(yu) 腰牌為(wei) 標誌的時期,第四期是動物飾品流行時期。目前,內(nei) 蒙古中南部地區發現的這四期人類文明幾乎跨越了整個(ge) 青銅時代。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長李銳在與(yu) 崔思朋共同編著的《內(nei) 蒙古黃河曆史文化》中寫(xie) 道:鄂爾多斯青銅器是古代北方先民創造出的燦爛青銅文化。這種風格的青銅器最初可能是起源於(yu) 鄂爾多斯地區,到商周時期日臻成熟並廣為(wei) 擴散,春秋戰國至西漢初年是其發展鼎盛期。

  從(cong) 起始時間來看,中原地區的青銅文明起始時間不晚於(yu) 公元前2000年,而鄂爾多斯青銅器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初期即已出現。鄂爾多斯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鑄範以陶範為(wei) 最多,其次是石範,再次是銅範。這同中原青銅鑄造工藝的演進脈絡幾乎是一致的。

  鄂爾多斯青銅器與(yu) 中原青銅文化分屬不同地理範圍,在時間上,二者基本上是在同一起點上平行交融發展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彼此優(you) 秀的文化內(nei) 涵而不失其原有的個(ge) 性,在碰撞和交融中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與(yu) 互動。

  共生互融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的“先民能動地利用、改造、創新,使青銅器與(yu) 自己的生活習(xi) 俗和傳(chuan) 統文化相適應並繁榮發展。其所創造的青銅器文化,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wei) 研究商周至秦漢時期中國青銅文化中北方青銅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在中國青銅文化史中占有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李銳說。

  在青銅時代,世界上先後形成了幾個(ge) 以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為(wei) 主的人類文明中心。較早的地區有伊朗南部、美索不達米亞(ya) 一帶及歐洲部分地區;較晚的有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而美洲直到公元11世紀左右才出現冶銅中心。

  中國先民在公元前3000年前便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因此,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鑄造與(yu) 使用青銅器的國家。

  處於(yu) 黃河“幾字彎”的鄂爾多斯高原不僅(jin) 是北方地區青銅文明的發祥地,在長期的對外交流互動中,也對周邊地區的人類文明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其影響範圍輻射到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甚至更廣闊的地區。

  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黨(dang) 鬱介紹,中原青銅器以禮器為(wei) 重,而北方係青銅器以武器和裝飾品為(wei) 重。

  地處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準格爾旗西麻青墓地,出土了有典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文化特點的鬲、罐、盆陶器組合及具有北方係青銅器特征的帶扣、工具及飾品。“這種共出的現象為(wei) 本地遊牧經濟的起源提供了線索。自此之後,農(nong) 業(ye) 人群南遷,而遊牧人群南下,本地展現出濃厚的遊牧文化色彩。”黨(dang) 鬱說。

  黃河“幾字彎”裏,鄂爾多斯青銅器的出現和發展,對於(yu) 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推動了這一區域人類文明的繼續發展繁榮。

  在中國北方各民族的興(xing) 衰更替中,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不斷碰撞交流、走向融合,他們(men) 的血脈融進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他們(men) 的文化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出現的青銅器屬於(yu) 中國北方青銅文化體(ti) 係,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此,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與(yu) 中原青銅文明共同創造了中國博大輝煌的古代青銅文明。

  (內(nei) 蒙古日報社融媒體(ti) 記者 武峰 丁寧)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