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

發布時間:2023-06-09 10:5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者按: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近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指出,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guan) 我國生態安全、事關(guan) 強國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e) 。

  對防沙治沙的典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心。他曾親(qin) 自為(wei) 石光銀、王有德等楷模頒授勳章、獎章,曾對學習(xi) 右玉精神等多次作出指示,也曾專(zhuan) 門到八步沙、塞罕壩等地方考察。本報對這些典型進行梳理,供讀者參考。

  “七一勳章”獲得者石光銀:

  黨(dang) 的信念不能忘

  在陝西省榆林市和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有一片麵積達4.22萬(wan) 平方公裏的毛烏(wu) 素沙漠,這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

  石光銀出生在毛烏(wu) 素沙漠南緣,榆林市定邊縣。漫天肆虐的風沙吞噬著莊稼和房屋,幼年時期,一次巨大的沙塵暴,更是直接把他卷到了內(nei) 蒙古。“老天爺把我刮出三四十裏,刮到了內(nei) 蒙古,我父親(qin) 3天後才把我找到。我們(men) 村裏一個(ge) 5歲娃娃跟我後麵,被刮得活沒見麵,死沒見屍,這沙吃人不見血啊。”石光銀說。

  童年的這段經曆,讓石光銀下定了一輩子種樹治沙的決(jue) 心。

  上世紀60年代末,未滿20歲的石光銀帶領全村人花3年時間,種活了1.4萬(wan) 畝(mu) 樹木,定邊縣海子梁鄉(xiang) 誕生了第一片綠洲。

  1973年,22歲的石光銀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隨時準備投入到治沙的戰鬥中。

  1984年,國家允許農(nong) 民承包治理“五種荒地”的政策一出,他立即辭去當時擔任的農(nong) 場場長,與(yu) 政府簽訂了3000畝(mu) 荒沙的承包治理合同,成為(wei) 全國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nong) 民。

  這些年,總有人問石光銀這樣做值不值。因為(wei) ,他為(wei) 了這番事業(ye) ,曾變賣家產(chan) 、負債(zhai) 累累,也曾四次搬家,甚至痛失愛子……

  石光銀的回答從(cong) 未變過:“治沙這個(ge) 事不能這樣算賬,這是根本,是為(wei) 子孫後代考慮。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黨(dang) 的信念不能忘啊,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你活一輩子,總要給後人留下點東(dong) 西啊,就該擔起這個(ge) 擔子!”

  時光荏苒,綠樹成蔭。昔日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綠進沙退”。

  石光銀在困境下摸索出的“以短期養(yang) 長期”的模式,更是在多年後發展成為(wei) “公司+農(nong) 戶+基地”的經營發展模式,開創了治沙與(yu) 致富相結合的模式。

  這股“愚公移山”的精神,如今真的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在唯一的兒(er) 子投入這番事業(ye) 並犧牲後,2020年,他的孫子從(cong) 大學林業(ye) 技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加入石光銀的隊伍,想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植樹護林。

  40年彈指一揮間。2020年4月,陝西省林業(ye) 局發布消息,陝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wu) 素沙漠即將從(cong) 陝西版圖上“消失”。

  “隻要我活著,隻要我還能動,我就要到地上看一看。”石光銀說。

  (本報記者 劉少華整理)

  “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有德: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在毛烏(wu) 素沙漠西南邊緣,有一道綠色屏障,靜靜守護著母親(qin) 河黃河和銀川平原。這片綿延的綠洲,記錄了王有德數十年的堅持與(yu) 夢想。

  王有德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他說:“這輩子我就幹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yu) 過度放牧,毛烏(wu) 素沙漠的風沙一點點吞噬著靈武地區的村莊,迫使20多個(ge) 村3萬(wan) 多人陸續遷移。“從(cong) 那時開始,我心裏就跟沙漠較上勁了,一定要把毛烏(wu) 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王有德立誓與(yu) 沙漠抗爭(zheng) 。

  1976年,王有德進入林業(ye) 係統工作。1985年,王有德成為(wei) 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副場長,開始帶著職工治沙造林,“對抗沙漠、戰勝貧困,好好種樹,使勁兒(er) 幹!”

  白天,他們(men) 頂著50多攝氏度的高溫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沙窩中搭建的帳篷裏點著蠟燭找問題、想法子;寒冬臘月,為(wei) 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他們(men) 日夜吃住在水渠邊……王有德堅持幹在最前麵,一年有大半時間都住在工地帳篷裏。“頭天開好的田,有時一覺醒來又被沙埋了……”數不清多少次通宵栽樹,多少次扒出樹苗從(cong) 頭再來,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

  一次次,他用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刨開沙土,看苗根紮好了沒有。長年累月,指甲縫裏鑽滿了摳不出、洗不淨的陳年舊土,身上是抖不盡的沙子。

  王有德是科學治沙的探路人。通過多年改革創新,他探索建立了“寬林帶、多網格、多樹種、高密度、喬(qiao) 灌混交”“林農(nong) 牧副多業(ye) 並舉(ju) ”等多種防沙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為(wei) 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王有德帶領下,白芨灘防沙林場治沙播綠,種樹富民,走出一條“以林為(wei) 主,多種經營”的興(xing) 場之路,內(nei) 改經營機製、外拓生存空間,靠創新求發展。林場在北沙窩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開發土地5000畝(mu) 種植經果林,同時種植果樹和栽植防護林帶23萬(wan) 株,解決(jue) 周邊160多人就業(ye) 。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舍不了防沙治沙事業(ye) 。看到白芨灘仍有60多萬(wan) 畝(mu) 未治理的荒漠,他主動承包荒灘區,繼續防沙治沙,建起了集苗圃、經果林、日光溫棚等於(yu) 一體(ti) 的綠色康養(yang) 基地。

  “與(yu) 沙漠和貧困戰鬥了大半輩子,在我心中,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王有德說。

  (本報記者 葉曉楠整理)

  山西右玉:

  換領導不換藍圖 “不毛之地”變“塞上綠洲”

  山西省右玉縣,地處毛烏(wu) 素沙漠邊緣、晉蒙交界地帶,曆來是天然大風口,自古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清朝《朔平府誌》記載:“每遇大風,晝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土地沙化麵積達76%,僅(jin) 有殘次林8000畝(mu) ,可耕土地不足80萬(wan) 畝(mu) 。外國專(zhuan) 家斷言,這裏不適宜人類居住。

  全縣百姓,如何生存下去?1949年,第一任右玉縣委書(shu) 記張榮懷上任。上任不久,他就背著水壺帶著地圖,徒步考察右玉全境。所見所聞,大多是“十山九禿頭”的地貌,“春種一坡,秋收一甕;除去籽種,吃上一頓”的光景……不過,在一個(ge) 不起眼的小山溝裏,他看到了希望——這條溝裏,因為(wei) 長滿了小老楊樹,糧食收成比別處高幾成。

  結束近4個(ge) 月的徒步考察,張榮懷在縣委工作會(hui) 議上提出:“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自此,全縣層層動員向風沙宣戰。1950年春到次年秋,張榮懷帶領右玉幹部群眾(zhong) 造林2.4萬(wan) 多畝(mu) ,開啟了右玉人民戰沙植綠的壯闊征程。

  “換領導不換藍圖,換班子不換幹勁。”70多年來,右玉縣委一任接著一任、一屆接著一屆率領全縣幹部群眾(zhong) 堅持不懈幹,使綠化率由當年的0.3%上升到現在的56%,把“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成為(wei) 人類生態史上的奇跡,鑄就了“右玉精神”的豐(feng) 碑。“鋤頭加窩頭、覺悟加義(yi) 務”。新中國成立以來,右玉幹群種樹1.3億(yi) 多棵,築起了鎖住風沙的綠色長城。

  進入新時代以來,右玉縣委班子接過綠色接力棒,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和旅遊興(xing) 縣戰略。沙棘等林果產(chan) 業(ye) ,給百姓增富。2018年,右玉在山西全省率先脫貧摘帽。

  如今的右玉,山綠、水清、民富、畜肥,是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全縣域國家4A級旅遊景區。依托自身優(you) 勢,右玉建成了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黃沙窪國家沙漠公園等一批生態觀光旅遊景區。

  當地人說,植樹永遠在路上,沒有完成時。

  (本報記者 陳振凱整理)

  甘肅八步沙:

  三代接力 沙海成花海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位於(yu) 河西走廊東(dong) 端、騰格裏沙漠南緣。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風沙肆虐,給周邊10多個(ge) 村莊、2萬(wan) 多畝(mu) 農(nong) 田和3萬(wan) 多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以及公路、鐵路造成極大危害。

  1981年春天,古浪縣土門鎮6位農(nong) 民以聯戶承包的方式,挺進八步沙,組建起集體(ti) 林場。他們(men) 也被當地人親(qin) 切地叫作“六老漢”。在各級黨(dang) 委政府支持下,六老漢開始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為(wei)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

  治理初期,條件非常艱苦。土門鎮距離治沙點有7公裏,大家隻能人背驢馱地帶著樹苗、草種和工具挺進沙漠,在一望無際的沙丘上“安營紮寨”。挖個(ge) 沙坑鋪上被褥算是住房;放3塊磚支一口鍋,燒點開水,就著炒麵吃。為(wei) 了防止種下的樹苗再被風刮跑,六老漢逐漸摸索出“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工程技術措施,讓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為(wei) 了保護治沙成果,他們(men) 每天輪流在治沙點值班,到夜裏12點再回家。

  六老漢還約定,不管有多難,6家人的後代裏必須有人接力治沙。

  1983年,六老漢中郭朝明的兒(er) 子郭萬(wan) 剛成為(wei) 最早的第二代治沙人。慢慢地,治沙隊伍壯大了,治沙工具和技術也先進了。“比起父輩‘一棵樹、一把草’的方法,我們(men) 主要是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這些方法速度快、效率高。”郭萬(wan) 剛說。

  2016年,郭萬(wan) 剛的侄子郭璽成為(wei) 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他們(men) 這一代治沙人更有文化、更懂技術,用科學治沙、工程治沙、網絡治沙的方法,讓治沙的效果越來越好。郭璽還在短視頻平台上,注冊(ce) 了八步沙林場的賬號。每天回家後,他會(hui) 把隨手拍的工作場景和林場的變化整理發布在網上,並在網上為(wei) 八步沙林場的散養(yang) 土雞等產(chan) 品做推介。

  過去的八步沙是沙海,現在一到夏天就成了花海。這裏已成為(wei) 南北長10餘(yu) 公裏、東(dong) 西寬8公裏多的一片綠色屏障。憑借“讓荒漠變綠洲”的信念,六老漢和他們(men) 的後人,讓八步沙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巨大轉變,為(wei) 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報記者 李 貞整理)

  河北塞罕壩:

  數十年如一日 “荒漠變林海”

  從(cong) 衛星雲(yun) 圖中看,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北部,有一彎“深綠”,像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nei) 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成為(wei) 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屏障。這,就是塞罕壩機械林場。

  塞罕壩為(wei) 蒙古語,意為(wei) “美麗(li) 的高嶺”。作為(wei) 清朝皇家獵苑——木蘭(lan) 圍場的一部分,曆史中的塞罕壩確實是一處水草豐(feng) 沛、禽獸(shou) 繁集的“千裏鬆林”。但由於(yu) 過度砍伐和連年山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塞罕壩已盡顯荒涼。

  肩負著改變當地自然風貌,阻隔風沙侵襲的時代使命,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在建場初期,林場選擇從(cong) 外地調運落葉鬆苗木,但苗木根係在調運過程中大量失水,難以適應塞罕壩幹燥寒冷的氣候。1962年、1963年連續兩(liang) 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不是樹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1964年,林場首任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尚海率領精兵強將,在三麵環山的馬蹄坑連續大幹3天,在516畝(mu) 荒地上種滿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葉鬆幼苗。同時,林場為(wei) 了進一步提高植樹效率,根據當地地勢不平的情況改良植苗機,並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優(you) 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幼苗成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自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ye) 開足馬力,最多時1年造林8萬(wan) 畝(mu) 。上世紀80年代,林場完成了大規模造林。

  “三分靠植造,七分靠管護”。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多年的錘煉,使防火瞭望員們(men) 一眼便知是煙還是霧,也知道四周遠近的各個(ge) 方位是哪座山哪道嶺,他們(men) 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這片茫茫林海。算明白開發與(yu) 保護的大賬,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既保護好了林子,又在苗木撫育、生態旅遊、風電等方麵“多點開花”。2018年8月,林場完成首筆3.68萬(wan) 噸造林碳匯交易,嚐試通過市場機製實現森林的生態價(jia) 值。

  如今,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麵積達115萬(wan) 畝(mu) ,年可涵養(yang) 水源2.84億(yi) 立方米,釋放氧氣59.84萬(wan) 噸,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森林。幾代塞罕壩人終以汗水與(yu) 熱血創造了“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跡,為(wei) 中國送上一片綠洲,給世界捧來一絲(si) 綠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