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赤峰八百裏瀚海變成“塞上綠洲”

發布時間:2023-06-11 11:13: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赤峰,渾善達克、科爾沁兩(liang) 大沙地從(cong) 這裏穿境而過,沙化土地麵積占全市總土地麵積近1/3,如何把綠色鋪就在漫漫黃沙之上?

  初夏時節,微風輕拂,驅車行駛在剛剛貫通不久的穿沙公路“阿浩線”上,新鋪就的黑色路麵、稻草方格鎖住的沙丘一一從(cong) 眼前閃過,公路兩(liang) 旁茁壯成長的鬆樹隨風搖曳,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是翁牛特旗實施“以路治沙”工程以來的第13條穿沙公路,總長度15.1公裏,連接著阿什罕蘇木與(yu) 浩日沁塔拉。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治沙的創舉(ju) 。通過多年實踐,該旗探索出一套“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的治理沙地模式,先後開通了響道線、圖哈線等13條穿沙公路。網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區切割成了若幹個(ge) 治沙單元,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地深處,綠色則由公路兩(liang) 側(ce) 向外擴展。

  “讓荒山披綠,沙漠成金,隻是生態文明萬(wan) 裏長征的一個(ge) 開始。”翁牛特旗林草局陳宗濤局長表示,將繼續通過“以路治沙”“引水入沙”等多種模式綜合開展治沙工程,科學組織規劃,把翁牛特旗打造成全國防沙治沙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示範區。

  見微知著,沒有翁牛特旗治沙的創舉(ju) ,就沒有赤峰防沙治沙的好成績。

  長期以來,赤峰市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堅持“生態立市”理念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從(cong) “三北”防護林建設到退耕還林再到京津風沙源治理,每批生態建設重點工程,赤峰都有創新的實踐。

  “以路治沙”綜合治理、沙化退化農(nong) 田草牧場防護林營造、兩(liang) 行一帶造林、流動沙地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綜合治理等一批技術模式,大大提高了赤峰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

  “十三五”以來,赤峰市完成營造林麵積792.61萬(wan) 畝(mu) 、人工種草麵積1446.27萬(wan) 畝(mu) ,落實草原禁牧麵積2753.65萬(wan) 畝(mu) ,實施草畜平衡麵積2753.65萬(wan) 畝(mu) ,劃定基本草原麵積3203.26萬(wan) 畝(mu) ,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5157.63萬(wan) 畝(mu) 。

  在生態建設的新階段,赤峰市踐行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以保護優(you) 先、自然修複為(wei) 主,做到節水優(you) 先、量水而行、因水施策,轉變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持續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生態環境建設效益日益顯現。

  目前,赤峰市森林麵積由600萬(wan) 畝(mu) 擴大到4547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35.78%,沙化土地麵積減少1166萬(wan) 畝(mu) ,八百裏瀚海變成“塞上綠洲”,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2021年,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發布《關(guan) 於(yu) 公布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保留名單的通知》,赤峰市成功保留了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的美譽。這是赤峰市繼全國生態建設先進市、全國治沙標兵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鵝之鄉(xiang) ”等榮譽後獲得的又一新的國家級名片。

  逐綠而行,久久為(wei) 功。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赤峰市全力推進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思路愈加清晰,森林城市、森林城鎮、綠色村莊創建工作蓬勃開展,植綠、護綠意識深入人心,一幅秀美的生態文明長卷正在赤峰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王塔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