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治沙 築牢綠色屏障(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時指出,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麵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
近年來,我國多措並舉(ju) 推進荒漠化治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ju)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實現“雙縮減”,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製。截至2022年底,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3.05億(yi) 畝(mu) ,封禁保護總麵積達2707.65萬(wan) 畝(mu) ,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ge) 、國家沙漠公園99個(ge) ,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築起一道喬(qiao) 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大力發展節水林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須牢固樹立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的理念,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林草。
近幾十年來,由於(yu) 氣候變化和農(nong) 業(ye) 開發的影響,半幹旱地區農(nong) 牧交錯區水資源製約逐漸凸顯,幹旱頻發、地下水位下降及河流(湖泊)斷流幹涸,成為(wei) 威脅固沙植被穩定維持的新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研發了喬(qiao) 木樹種深注水造林技術和膨潤土改良劑保水灌木造林技術,解決(jue) 了人工造林過程中的土壤水分損失及虧(kui) 缺問題,有效提高了該地區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實現了半幹旱地區沙區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億(yi) 利集團創新研發的微創水汽種植法,相比傳(chuan) 統造林種草方法可省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
“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水分承載能力,以雨養(yang) 、節水為(wei) 導向,選用耐幹旱、耐瘠薄、抗風沙、抗鹽堿的鄉(xiang) 土樹種和草種。”中國林業(ye) 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研究所研究員盧琦說,還應充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介紹,建立高抗逆性的荒漠植物種質資源庫是發展節水林草的基礎,還要遵循植物需水和耗水規律進行因需灌溉、精細灌溉,同時運用技術手段抑製幹旱地區土壤水分蒸發,“此外,還應加強防沙治沙的水利設施建設,重視防沙治沙生態渠道的工程建設,加強生態堤壩、生態閘等基礎設施的維護力度。”
科學選擇植被恢複模式,積極推進產(chan) 業(ye) 治沙
荒漠化防治應堅持“近自然恢複”的科學理念。保存鄉(xiang) 土植物種質資源2200種6萬(wan) 份,蒙草生態為(wei) 選育抗逆性強、經濟效能好的鄉(xiang) 土草品種提供種源保障。
雷加強認為(wei) ,堅持科學治沙,要宜喬(qiao) 則喬(qiao) ,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沙則沙。要利用本地鄉(xiang) 土物種,通過科學有效的人工輔助和管理措施,將退化生態係統恢複到受人為(wei) 幹擾前的狀態,實現荒漠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係統。
此外,還要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qiao) 灌草相結合。盧琦介紹,在樹種選擇上,必須因地製宜,堅持科學規劃,“在風沙嚴(yan) 重、水源缺乏的流沙擴展區,應重視配合機械沙障種植沙生灌木和固沙草本植物,形成阻隔風沙的第一層防護體(ti) 係。在灌草植被隔離風沙區的後方,適當種植經濟林果等耐旱、抗旱的優(you) 良品種。在最內(nei) 層綠洲區域,可以培育針葉和針闊混交林帶,最終形成由外到內(nei) 全域圈層防護結構的生產(chan) —生態格網化防護體(ti) 係。”
在廣袤無垠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幹旱的氣候、豐(feng) 富的光熱資源是許多產(chan) 業(ye) 所需的有利條件。從(cong) 因害設防到產(chan) 業(ye) 治沙,如何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我國沙漠地區的自然資源,始終是荒漠化防治研究的一個(ge) 重要課題。
沙區因地製宜發展飼料、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林沙產(chan) 業(ye) ,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產(chan) 業(ye) 基地。據統計,沙區年產(chan) 幹鮮果品4800萬(wan) 噸,約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1/4,年總產(chan) 值達1200億(yi) 元,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nong) 民純收入的50%以上。
“荒漠化防治工作還應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有機融合。”盧琦表示,在繼續推進沙區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培育沙區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開發利用砂基材料、發展沙區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等基礎上,加大力度開發“高投入、高產(chan) 出、高效率、高效益”產(chan) 業(ye) ,啟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工廠化農(nong) 業(ye) 、光合工程等工程項目。
加強防沙治沙技術的創新、集成和應用
科技創新是防沙治沙的利器。在防沙治沙實踐中,我國科技工作者緊密圍繞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開展了沙漠形成演變與(yu) 環境變化、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流沙固定、幹旱區生態建設、沙區資源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研究,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總結出了100多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非洲、亞(ya) 洲的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防沙治沙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有待提高,科技助力防沙治沙麵臨(lin) 一些困難和挑戰。
“目前,防沙治沙科學研究存在空間尺度大、涵蓋內(nei) 容多、運行機理和規律複雜等多種限製因素,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對區域性核心技術攻關(guan) 聚焦不夠,國家級條件平台數量較少、覆蓋麵不全,科技成果與(yu) 生產(chan) 應用銜接不夠緊密,重大科技成果產(chan) 出水平和數量有待提高。”盧琦說,應通過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工程項目的實施,帶動防沙治沙技術的重大創新、集成和應用,建立與(yu) 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相適應、全麵完整的知識密集型現代防沙治沙科技體(ti) 係。
盧琦介紹,未來應盡快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加強基礎研究與(yu) 關(guan) 鍵技術研發,以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單位為(wei) 依托,開展聯合攻關(guan) ,加大投入,鼓勵創新。健全荒漠化監測預警與(yu) 觀測研究網絡體(ti) 係,建立以國家監測中心、地區監測中心和省級監測中心為(wei) 主幹,以定位監測站等為(wei) 依托的監測體(ti) 係,形成與(yu) 荒漠生態係統可持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長期觀測與(yu) 研究網絡體(ti) 係。
雷加強認為(wei) ,要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成果轉化,打通政產(chan) 學研用鏈條,搭建防沙治沙成果轉化平台。還要加強現代技術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如利用北鬥、5G技術和無人機,進行精準識別、實時監測、快速響應;基於(yu) 大數據分析,分區布局、因害設防、精準施策。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4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