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行走黃河看三晉 | 山西永和縣:荒坡“變形”記

發布時間:2023-06-15 16:42:00來源: 人民網-山西頻道

  仲夏六月,碧空如洗。

  站在永和梯田觀景台上,一壟壟地膜像一條條白色的絲(si) 帶,纏繞在層層疊疊的梯田間。連綿的山坡間、山塬上,鋪滿了綠色的盛裝——油鬆、連翹,還有地裏的高粱苗,正孕育著無限的生機活力。

圖為(wei) 層層梯田,阡陌縱橫。

  然而,就在幾十年前,這裏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荒坡。

  山西臨(lin) 汾市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山巒起伏,梁峁層疊,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全縣有35萬(wan) 畝(mu) 耕地,其中70%以上為(wei) 坡耕地。

  “那時候種地,主要靠耕牛和人工。一圈下來,累得我呀,那汗水滴溜溜就往下淌。”回憶起來當年的情形,57歲的坡頭鎮呼家莊村村民段交平仍然記憶深刻。

  為(wei) 了實現耕地有效利用,從(cong) 2010年起,永和縣在芝河源頭的高山上開始了“坡改梯田”工程。

  “在單一的坡耕地治理基礎上,我們(men) 逐步探索出了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理模式。”永和縣副縣長馬進介紹。

  據介紹,實施綜合治理以來,永和縣改造機修梯田將近10萬(wan) 畝(mu) ,不僅(jin) 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控製,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全縣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wan) 噸。

圖為(wei) 永和梯田的山坡上綠意盎然。

  然而,“坡改梯田”以來,隨著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小、短、陡、彎、碎”的耕地條件逐漸滿足不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械化的發展。

  “針對丘陵山區耕地地塊小而散、生產(chan) 成本高、勞動力短缺、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我們(men) 持續探索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新路子。”永和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楊景寧介紹,自2021年年底,永和縣被確定為(wei) 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項目試點縣,開始啟動大規模丘陵山區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工程。

  兩(liang) 年來,永和縣依山就勢累計改造完成3220畝(mu) ,農(nong) 田地塊實現了“小並大、短變長、陡變緩、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梯田地塊平均麵積從(cong) 0.6畝(mu) 增大為(wei) 1.8畝(mu) ,有效解決(jue) 了丘陵山區農(nong) 機“下田難”“作業(ye) 難”等問題,耕地利用效率明顯提升。

  對於(yu) 宜機化改造,段交平感受很深。“改造前的地窄,隻有3米寬。我和老伴耕地,就用那個(ge) ‘氣死牛’旋耕機。哎呀,可累了!我種著50畝(mu) 地,想用大機器卻上不來,播種就得10多天。現在呀,大機械開上去,1天就完成,可省人了!”

  改造同時,為(wei) 了防止水土流失,當地特意把田埂修建成外高內(nei) 低的反坡式梯田,把雨水蓄在耕地裏。指著遠方的梯田,永和縣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田華告訴記者:“你看,在梯田之間的棱麵上,我們(men) 還種植了連翹和油鬆,進一步保持水土的同時,還能增加村民的收益。”

  改造之後,如何利用好梯田,給農(nong) 民帶來更多收益?

  “通過多方調研,我們(men) 開始推廣種植高粱。”田華介紹,“我們(men) 選取的高粱品種不僅(jin) 抗旱,還產(chan) 量高、效益好,農(nong) 民種植的積極性很高。”靠著好口碑,永和縣的高粱種植麵積已超10萬(wan) 畝(mu) ,永和梯田被打造成萬(wan) 畝(mu) 優(you) 質高粱園區。

圖為(wei) 永和梯田近景。

  宜機化改造後,也為(wei) 永和縣大規模推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提供了條件。

  如今,段交平把自家高粱地全部托管給了鎮裏的合作社。除了偶爾去地裏拔拔雜草,其他都不用再操心。

  “種高粱,要有技術。就拿是否鋪膜來說,效果差別可大了。你看山上的苗苗,要是沒有鋪膜,現在才一個(ge) 指關(guan) 節長。”段交平比劃著告訴記者,改造的大型機械都能進到地裏了,自去年50畝(mu) 土地全麵托管給合作社後,不僅(jin) 種地成本比以前更少了,收入也翻了一番。

圖為(wei) 永和縣萬(wan) 畝(mu) 高粱。

  “宜機化改造有力提高了我們(men) 的農(nong) 機裝備水平,全縣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累計總麵積已達80萬(wan) 畝(mu) 。”田華介紹,改造後,永和縣區域綜合機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了85%,改造田內(nei) 種植的玉米、高粱等農(nong) 作物畝(mu) 均增產(chan) 30%以上,戶均增收2000元。

  現在,望著無邊的梯田,段交平充滿希望。“等你秋天過來看啊,那才叫個(ge) 漂亮!漫山遍野,火紅火紅的高粱,好看嘞,就和我們(men) 的生活一樣!”說這話時,段交平笑了,眼神分外明亮。(攝影 盧鵬宇)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