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聚人才之智 匯科技之力 建創新之城
高原六月中,風光不與(yu) 同。
從(cong) 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內(nei) 蒙古研究院,到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的相繼揭牌成立;從(cong) 高端人才的“零的突破”,到上百個(ge) 科研團隊的服務,鄂爾多斯,一個(ge) 以綠色轉型為(wei) 目標,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以學術研究為(wei) 支撐,以技術轉化為(wei) 核心,以人才引育為(wei) 手段的產(chan) 研融合的科技創新之城,正以昂揚奮發的姿態迅速崛起。
強化合作,匯聚科技人才“窪地”
一直以來,資源型城市給大眾(zhong) 的印象就是簡單的挖煤、賣煤,發電、賣電,並有“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詬病。在全球走進綠色低碳時代的背景下,鄂爾多斯市如何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轉型,低碳綠色發展?作為(wei) 國家能源戰略重要基地的鄂爾多斯,“走好新路子、建設先行區”“奮力開創現代化鄂爾多斯,建設美好未來”成為(wei) 這一屆領導的共識。
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把“人才鄂爾多斯”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wei) “走好新路子、建設先行區”的“雙一號工程”來抓,廣泛搭建載體(ti) 平台,持續優(you) 化發展環境,推動全市人才引育和科技創新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力打造祖國北疆人才“矽穀”,聚八方英才而用之。
2021年9月8日,鄂爾多斯市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該市在新出台的《鄂爾多斯市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人才工作助推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中明確提出,將大力引進一流人才和團隊,對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yi) 元資助,獲評市級創新創業(ye) 人才團隊最高給予1000萬(wan) 元經費支持。
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擔任中國礦大(北京)內(nei) 蒙古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擔任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長,聘請清華大學魏飛教授為(wei) 鄂爾多斯實驗室主任。聘請劉嘉麒、趙東(dong) 元、黃維等13位院士為(wei) 鄂爾多斯市政府特聘科技顧問,鄂爾多斯市特聘科技顧問總數達到21位。邀請19名院士專(zhuan) 家來鄂爾多斯市開展學術報告、座談交流、走訪調研及企業(ye) 對接,引進並支持歐陽明高、賀克斌院士等8個(ge) 院士團隊在鄂爾多斯開展科技合作。
“各類研究院的建立,就是基於(yu) 解決(jue) 地區的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的需要。立足於(yu) 解決(jue) 我們(men) 地區經濟結構偏散,能源結構偏煤,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的問題,通過研究院平台的建設,引進高端人才。高層次的專(zhuan) 家團隊,解決(jue) 我們(men) 產(chan) 業(ye) 卡脖子的問題,促進經濟轉型。”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邊東(dong) 說。
搭建平台 增強吸引科技人才“磁力”
2018年7月,國家級人才閻文斌博士在美國工作生活30餘(yu) 年後,回到鄂爾多斯創辦光能科技公司。他的團隊經過夙夜攻關(guan) ,成功研製出世界領先水平、自治區首台套光腔衰蕩光譜法高靈敏度氣體(ti) 檢測儀(yi) ,並進入華為(wei) 公司供應鏈。他後續研發的係列產(chan) 品服務於(yu) 中芯國際、中國石化、韓國三星公司等國內(nei) 外知名企業(ye) 的研發和生產(chan) 活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雙贏。
鄂爾多斯市高位謀劃布局重大科創平台,構建戰略科技力量,充分利用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鄂爾多斯實驗室,工業(ye) 互聯創新實驗室、羊絨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推動與(yu)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開展17個(ge) 科研項目。歐陽明高院士發布先進電解水製氫係統成果,啟動鄂爾多斯零碳智慧製氫示範項目。推進市人民政府與(yu) 歐陽明高院士、碳中和研究院三方圍繞氫能源領域開展合作。積極推進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內(nei) 蒙古研究院運行,與(yu) 中國安全生產(chan) 科學研究院簽署合作共建“國家礦山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協議,充分依托鄂爾多斯市礦山水害防控技術中心,加強與(yu) 葛世榮、武強院士團隊的合作交流,圍繞智慧礦山、礦山安全、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創新成果轉化。今年5月5日,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內(nei) 蒙古研究院與(yu)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研發的智能運載機器人首台(套)正式發布運行。目前,正在開展智能礦山建設和零碳機場項目建設、新認定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3家、備案4家自治區級新型研發機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2家、自治區企業(ye) 研發中心42家、自治區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2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家、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基地1家、自治區科技企業(ye) 孵化器3家、自治區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台達到196家。
突出主體(ti) 人才和產(chan) 業(ye) 發展有效融合
產(chan) 業(ye) 鏈促進創新鏈,創新鏈帶動人才鏈。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高質量實施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培育“雙倍增”計劃,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將達到2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達到358家。加大企業(ye) 研發支持力度,獎補企業(ye) 研發資金6812.9萬(wan) 元。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堅持把科技項目集中布局到重點產(chan) 業(ye) 上。2022年,立項實施各級科技項目221項,其中自治區94項,市級127項。通過科技攻關(guan) 和項目研發,一大批優(you) 秀科技人才在項目實施中成長成才。
今年3月底,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近零碳供暖能源站示範項目和風光儲(chu) 充微網智能充電站正式投運。
目前,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已成為(wei) 推動國內(nei) 零碳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研發平台,與(yu) 來自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院所14個(ge) 院士團隊、44家企業(ye) 、9家機構建立合作,孵化落地5家高新技術企業(ye) ,一批科技成果助力鄂爾多斯“零碳產(chan) 業(ye) ”駛上“快車道”。(記者 王玉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