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荒漠化治理的“世界樣板”

發布時間:2023-06-19 15:3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在燕山山脈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一片綠色如珍珠般鑲嵌在蒼茫大地。

  這裏,就是內(nei) 蒙古敖漢旗。

  據《明史》記載,敖漢旗曾是“沙柳浩瀚,檸條遍地,鹿鳴呦呦,黑林生風”之地。

  然而,由於(yu) 旱災、戰爭(zheng) 、濫墾、濫牧等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初,全旗8300平方公裏土地,荒漠化麵積高達6300平方公裏,占比76%,自然植被不足10%,糧食總產(chan) 量不足1億(yi) 斤。

  這片曾經升騰起人類文明曙光的古老土地,已經演化為(wei) “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荒漠。

  逃離,還是堅守?

  改造,還是放棄?

  麵對極度貧困與(yu) 極惡環境,自20世紀50年代起,敖漢人扛鍁掄鎬,簞食壺漿,一手植樹,一手種草,向荒漠化發起“絕地之戰”。

  七十年彈指之間,三代人血脈相承。堅韌不拔、勤勞肯幹的敖漢人,在“八百裏瀚海”邊緣寫(xie) 下氣壯山河的無言地書(shu) ,在風沙線上創下世界矚目的綠色奇跡。

  從(cong) 茫茫荒漠,到滔滔林海,到“全球500佳”,再到“中國天然氧吧”……敖漢旗,以滿目蒼翠的綠色,以全旗572萬(wan) 畝(mu) 有林麵積中有543萬(wan) 畝(mu) 屬於(yu) 純人工造林的壯舉(ju) ,譜寫(xie) 出荒漠化地區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壯麗(li) 史詩,鑄就荒漠化綜合防治的“世界樣板”。

  生存——

  曾幾何時,大風一年四季不停地撕扯著這片不毛之地,黃沙吞噬了農(nong) 田,侵襲了村莊,“沙逼人退”的悲劇一幕一幕上演。敖漢人在絕境與(yu) 絕望中發出呐喊:改造自然、告別“黃色敖漢”

  群山起伏,山路蜿蜒。車行林間,依次爬上大青山、龍泉山、黑風嶺、大黑山……

  2023年夏天,站在敖漢旗“製高點”——大黑山,我們(men) 震驚了!

  綿亙(gen) 跌宕的山巒布滿了碧綠、草綠、蔥綠、油綠、墨綠、黛綠……眼前是綠色,遠處還是綠色,目之所及,全是綠色。那恢宏的氣勢,從(cong) 腳下呼嘯到遠山,又從(cong) 遠山磅礴而來,層層疊疊、環環繞繞。

  然而7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自然植被不足10%的茫茫荒漠,南部山區山體(ti) 破碎、溝壑縱橫,中部丘陵碎石遍地、土層淺薄,北部沙區狂風肆虐、沙逼人退。

  生態滅絕式惡化,風沙成了主宰。

  78歲的黃羊窪鎮哈沙吐村村民賈國新不會(hui) 忘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風沙像發了瘋似的,翻山越嶺席卷而來。一覺醒來,嘴裏沙土蹭牙,拎起被褥,沙塵簌簌落地。“莊稼更‘遭罪’了,一場風沙,幼苗全被打死、掩埋。”

  “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賈國新回憶,一年四季風沙不絕,莊稼沒活路,人就會(hui) 餓肚子。

  生存下去,成為(wei) 敖漢人唯一的渴求!

  但數年實踐證明,群眾(zhong) 零星組織、分散自救的治理方式,根本無法阻止荒漠化的推進。1959年、1960年,敖漢旗相繼作出兩(liang) 個(ge) 曆史性決(jue) 策——《改造沙漠規劃方案》《三年綠化北部的決(jue) 定》。

  敖漢人最為(wei) 悲壯的荒漠化治理時代開啟。

  長勝鎮榆樹林子村就是一個(ge) 例證。這個(ge) 村北靠寸草不長的白沙梁,每年隨著狂風向東(dong) 南移動,侵蝕著良田,威脅著村莊。短短10年間,風沙就“吞”掉了2800畝(mu) 良田、“攆”走一個(ge) 自然村、掩埋了140多間民房。

  “難道讓沙子壓咱們(men) 一輩子,治不了沙,我就死在這裏!”1959年冬,時任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的楊占榮暗下決(jue) 心。

  翌年5月的一場雨後,楊占榮像一位將軍(jun) ,排兵布陣,給全村上萬(wan) 畝(mu) 沙地劃上網格,集中力量,帶領130多人,用密密麻麻的樹枝在一個(ge) 個(ge) 沙丘上栽上十幾層防風障,裏麵種上沙蒿籽、雪裏窪,插上青、白柳。

  活了!居然活了!秋天,沙蒿和雪裏窪長到一尺多高,青、白柳長到二尺多高。固沙實驗成功的消息,像風一樣傳(chuan) 遍了全大隊全公社。這年秋天,全大隊800多人參加了固沙戰鬥。從(cong) 此,榆樹林子的治沙工作,一呼百應,指到哪兒(er) 幹到哪兒(er) 。

  沙海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種樹,讓這位老支書(shu) 找到了活著的意義(yi) 。在楊占榮的帶領下,全村男女老少披星戴月,植樹不輟,僅(jin) 4年時間,治沙麵積就達1.78萬(wan) 畝(mu) 。

  如果說北部沙區治理是敖漢人書(shu) 寫(xie) 的一部綠色啟示錄,那麽(me) 在中南部治山則是敖漢人用全部身心書(shu) 寫(xie) 的鴻篇巨著。

  1952年,開始挖魚鱗坑、修地埂擋水。

  1956年,修梯田、閘溝、修水簸箕。

  1957年,提出生物措施與(yu) 工程措施相結合。

  1959年到1965年,開始有計劃地種草,營造水保林,封山育林。

  1975年,國有林場與(yu) 克力代公社聯合造林,一舉(ju) 拿下8萬(wan) 畝(mu) ,創下紀錄。

  ……

  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到1980年的30年間,敖漢人工造林近200萬(wan) 畝(mu) ,水土保持180萬(wan) 畝(mu) ,種草保存麵積40萬(wan) 畝(mu) 。

  鬥轉星移,昔日的青年男女早已鬢如凝霜。滄海桑田,曾經的不毛之地已是野芳幽香。

  不甘命運、堅韌不拔。第一代造林人在生活困苦、工具簡陋、技術落後的艱辛中摸索前行,用30年青春和歲月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沙進人退”變成了“人進沙退”,敖漢大地開始由“深黃”走向“淺綠”。

  是什麽(me) 讓敖漢人為(wei) 曾經蠻荒的土地重披綠裝,使飽經生態惡化之苦的人民重獲笑顏?

  是“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

  是“不幹不行、幹就幹好”!

  ——這,就是敖漢人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所在!

  生態——

  黃色漸次褪去,綠色交替蘇醒。一把“開溝犁”打開生態建設新時代,並惠及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敖漢人憑著堅韌與(yu) 智慧,從(cong) 一個(ge) 勝利走向另一個(ge) 勝利,從(cong) 一個(ge) 奇跡邁向另一個(ge) 奇跡,終在荒漠之上“再造秀美山川”,“綠色敖漢”耀動“美麗(li) 中國”

  在敖漢旗三義(yi) 井林場,一架高大的舊鐵犁倚牆而立,斑斑鏽印鋪陳出歲月的痕跡。

  “它的誕生伴隨著‘三北’工程的開啟,在敖漢生態史的重要節點打開了科技興(xing) 林之門,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已退休多年的老林業(ye) 人王玉對這架鐵犁感情至深。

  彼時,由於(yu) 技術落後,樹苗成活率不高,第一代造林人窮盡心血換來的綠色岌岌可危!

  不服輸的敖漢人沉下心來,找原因、想對策。

  終於(yu) ,力挽狂瀾的思想之光閃現在三義(yi) 井林場——“深溝栽樹成活率高”的結論得到專(zhuan) 家肯定。

  深溝需要大犁,遍尋無果後,時任林場業(ye) 務組組長的王玉和擅長木匠活計的林業(ye) 工人王鐸,在場長馬海超、副場長張國臣的帶領下,開啟了研發攻堅。

  他們(men) 用高粱秸稈做模型,曆經反複試驗、完善,終於(yu) 做出理想的產(chan) 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JK45-50型開溝犁”正式投用,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一二三期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JK45-50型開溝犁”為(wei) 標誌,敖漢旗在長期實踐中探索總結了抗旱造林係列技術、退化草場防護林體(ti) 係營造技術、 “兩(liang) 行一帶”配置楊樹旱作造林技術等一係列先進適用技術,並在“三北”地區推廣,敖漢旗因此成為(wei) 自治區首個(ge) 獲得“全國科技興(xing) 林示範縣”稱號的旗縣。

  綠之恒,在於(yu) 統籌規劃,在於(yu) 科學治理。

  幾乎與(yu)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同步,敖漢旗作出了一個(ge) 重大決(jue) 策——大會(hui) 戰。即:以北部沙區防風固沙、南部山區小流域治理為(wei) 重點,以“人海戰術”推進規模化治理。

  三千幹部下基層,十萬(wan) 人馬戰山川。20年間,全旗上下以科學技術為(wei) 先導,以每年春、夏、秋3次大會(hui) 戰為(wei) 主要形式,掀起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生態建設高潮,譜就了一首撼天動地的歲月長歌。

  “當時中國實施的六大生態工程,在敖漢旗就涉及3項。全旗生態體(ti) 係建設各項工程有序配置,建設重點各有特色,彼此獨立,又聯為(wei) 一體(ti) ,創建了一個(ge) 比較完備的生態體(ti) 係。”敖漢旗委黨(dang) 校原校長劉承來正是這一時期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

  ……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片土地的生態建設從(cong) 未間斷。

  進入新世紀,敖漢旗依托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德援項目、意援項目、公益林項目,初步建立了喬(qiao) 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ti) 係,在“三北”地區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2008年以來,敖漢旗開始了新一輪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因地製宜采取了“一分、二包、三租、四賣”四種方式落實產(chan) 權,再次掀起了一場還山於(yu) 民、還權於(yu) 民、還利於(yu) 民的“綠色革命”。

  敖漢旗2002年榮膺“全球500佳”環境獎。時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特普費爾指出:“荒漠化和土壤流失是世界麵臨(lin) 的最嚴(yan) 峻的挑戰之一,赤峰敖漢旗的成功經驗為(wei) 全球正同荒漠化作鬥爭(zheng) 的人們(men) 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在曆史的峰回路轉中,敖漢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綠色攻堅。

  截至2022年,敖漢旗有林麵積已達572萬(wan) 畝(mu) ,其中人工林麵積543萬(wan) 畝(mu) ,天然林麵積29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到44.17%;草地麵積106.8萬(wan) 畝(mu)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以上。與(yu)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敖漢旗年均降水量增加了30.5毫米,無霜期延長了2天。

  黃沙退去,綠色盡染。敖漢人用堅韌與(yu) 智慧,在荒漠之上“再造秀美山川”,實現了帶、網、片縱貫橫穿,草、灌、喬(qiao) 錯落相連,一組組鏡頭、一幅幅畫麵,勾勒出這片土地從(cong) 荒漠化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綠色敖漢”耀動“美麗(li) 中國”。

  生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樹”變身“搖錢樹”,“雞爪子溝”成為(wei) “米糧川”……良好的生態環境正給敖漢人以豐(feng) 厚饋贈,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呈現於(yu) 世的是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金色敖漢”

  初夏5月,一場雨後,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清香。

  豐(feng) 收鄉(xiang) 格德營子村村民隋國斌,將一粒粒穀子順著壟溝播撒入土。“生態好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護住穀子,就有了咱的好收成、新生活!”隋國斌說,他家每年僅(jin) 小米一項就收入2萬(wan) 多元。

  這一粒粒跨越8000年的旱作物種,讓敖漢旗“世界小米起源地”實至名歸。種植麵積100萬(wan) 畝(mu) 、穀子年總產(chan) 5億(yi) 斤、年產(chan) 值20億(yi) 元、帶動5.6萬(wan) 戶農(nong) 民增收、品牌價(jia) 值100多億(yi) 元……“敖漢小米”承載著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閃耀著生態文明的絢爛霞光,遠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成為(wei) 全國知名區域公用品牌。

  碧野含金,青山無價(jia) 。

  曆經幾十年、幾代人堅持不懈的荒漠化治理,“好生態”正饋贈敖漢人以“好生活”,“綠水青山”換得了“金山銀山”。

  三十二連山由32座山峰相連而成,這裏梯田縱橫交錯,宛若水墨畫卷。從(cong) 當年“禿山光嶺幹河套”到如今“青山環繞一坡田”,三十二連山以獨特的“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模式解決(jue) 了3.2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問題,涵養(yang) 了水源,保護了生態。每年,有超過10萬(wan) 名遊客到這裏打卡。

  “生態治理以後,絕收再也沒出現了,現在糧食產(chan) 量翻了不止一番,我們(men) 是這座‘寶山’最大的受益者!”談起三十二連山的變化,薩力巴鄉(xiang) 黃花甸子組村民劉海軍(jun) 感慨頗深。

  如今,薩力巴萬(wan) 畝(mu) 梯田、豐(feng) 收萬(wan) 畝(mu) 梯田、新地萬(wan) 畝(mu) 梯田在敖漢旗大地依次呈現,全旗梯田保存麵積達120萬(wan) 畝(mu) ,將中部丘陵地區“雞爪子溝”劃出的貧窮“等高線”變作群山出金、河流淌銀的“米糧川”。

  數據顯示,2022年敖漢旗種植農(nong) 作物400萬(wan) 畝(mu) ,糧食總產(chan) 達25.5億(yi) 斤,實現“十五連豐(feng) ”;家畜存欄313.5萬(wan) 頭(隻)、出欄344.2萬(wan) 頭(隻)。從(cong) “沙茫茫”到“糧滿倉(cang) ”“畜滿圈”,曾經糧食總產(chan) 不足1億(yi) 斤的敖漢旗,成為(wei) 全國產(chan) 糧大縣和全國糧食生產(chan) 先進縣(旗)。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敖漢人在生態保護與(yu) 開發中寫(xie) 下最美注腳。

  “年輕時,我走村串戶一筐一筐地收沙棘、杏仁,一晃就二十多年了。”榮膺“全球500佳”環境獎的第二年,敖漢人胥申創建了生態飲料企業(ye) ——沙漠之花。

  1400萬(wan) 元、2200畝(mu) 、20餘(yu) 萬(wan) 株沙棘樹,構成了沙漠之花在長勝鎮六頃地的生態產(chan) 業(ye) 版圖,成為(wei) 帶動周邊群眾(zhong) 的“致富密碼”;在金廠溝梁鎮四六地村,沙漠之花百萬(wan) 株沙棘種植計劃已經鋪開,將生態、產(chan) 業(ye) 、農(nong) 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全旗16萬(wan) 畝(mu) 沙棘林和113萬(wan) 畝(mu) 山杏林是我們(men) 重要的資源依托。”胥申告訴記者,沙漠之花設計年生產(chan) 能力5萬(wan) 噸,2022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yi) 元,利稅2600多萬(wan) 元。

  沙漠之花是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的一個(ge) 生動例證。

  ……

  “生態樹”變成“搖錢樹”、“生態建設”嬗變“生態產(chan) 業(ye) ”,推動敖漢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深度融合統一之路越走越寬。

  ——目前,敖漢旗林產(chan) 品深加工產(chan) 業(ye) 、經濟林產(chan) 業(ye) 、林下經濟產(chan) 業(ye) 、特色牧草產(chan) 業(ye) 等六大林草產(chan) 業(ye) 方興(xing) 未艾。2022年,全旗林草產(chan) 值達到10.36億(yi) 元,農(nong) 牧民年人均林業(ye) 收入達2000多元;

  ——全旗符合開發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條件的喬(qiao) 木林麵積達255萬(wan) 畝(mu) ,約按每年每畝(mu) 林木固碳量0.3噸計算,年固碳量預估可達76.5萬(wan) 噸,碳匯計入期30年,總碳匯量在2295萬(wan) 噸,預估收益約10億(yi) 元;

  ——全旗林業(ye) 產(chan) 值達10.13億(yi) 元,活立木蓄積達780萬(wan) 立方米,人均13立方米,林木總產(chan) 值達13億(yi) 元;

  ——正在實施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年蓄水達1.3立方米,年保土量超過173萬(wan) 噸,將年純增經濟效益3.2億(yi) 元;

  ……

  生態常好,空氣常新,日子常甜。

  氣象數據顯示,2021年,敖漢旗AQI指數小於(yu) 50,優(you) 良總天數為(wei) 342天,占全年比例94.2%。全域年平均負(氧)離子濃度2755個(ge) /cm3,氣候舒適期負(氧)離子濃度3144個(ge) /cm3。

  深藏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基因”再度發力,使敖漢旗以全國縣級全域麵積最大、人工造林覆蓋率最高的獨特魅力,在眾(zhong) 多城市中脫穎而出,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敖漢的生命源於(yu) 綠,敖漢的發展基於(yu) 綠,敖漢的未來必將寄於(yu) 綠。

  向綠而行,久久為(wei) 功,敖漢人與(yu) 造林、與(yu) 綠色、與(yu) 生態的故事,在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還在不斷延續。(記者 魏那 赤峰日報記者 江平 李震宇 宋玉靜 孟靜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