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上海設多個知識產權保護機構,為重點產業提供維權“一站式”服務

發布時間:2023-06-28 16:30:00來源: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6月20日電(陳晨)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ju) 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係列新聞發布會(hui) 第六場,主題是“保護知識產(chan) 權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介紹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工作有關(guan) 情況。

  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局局長芮文彪介紹,近年來,上海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要求,持續健全知識產(chan) 權製度體(ti) 係、保護體(ti) 係、運營體(ti) 係、服務體(ti) 係和合作體(ti) 係。

  深化知識產(chan) 權製度創新,上海堅持將“製度完備”作為(wei) 打造國際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高地和國際知識產(chan) 權中心城市的首要特征,通過深化製度創新,持續塑造清晰、透明、精準、可預期的知識產(chan) 權製度環境。一是聚焦提升保護法治化水平,深入實施《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保護條例》《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建立高水平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若幹規定》等地方性法規,積極適用懲罰性賠償(chang) 等規定。出台《上海市關(guan) 於(yu) 加強知識產(chan) 權糾紛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加強海外知識產(chan) 權糾紛應對機製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二是聚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製定實施《關(guan) 於(yu) 加強上海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工作的意見》,出台知識產(chan) 權助企業(ye) 促發展“11條”和知識產(chan) 權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15條”,不斷強化知識產(chan) 權“全鏈條”政策支撐。三是聚焦支撐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牽頭江浙皖知識產(chan) 權局在滬簽署《長三角地區知識產(chan) 權更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框架協議書(shu) 2.0》,升級推進長三角區域知識產(chan) 權發展共商、創新共進、運用共聯、保護共治、服務共享。

  健全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上海以打造國際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高地為(wei) 目標,強化嚴(yan) 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不斷提升知識產(chan) 權保護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努力構建“嚴(yan) 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一是強化協同保護。加強行政和司法保護合力,在全國率先建立並持續深化知識產(chan) 權行政調解司法確認機製、民事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機製等製度。全麵強化跨區域保護協作,推動設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知識產(chan) 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建立健全十二省市知識產(chan) 權行政保護協作機製。二是提升保護效能。浦東(dong) 新區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保護示範區建設地區。設立了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浦東(dong) 新區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上海奉賢(化妝品)知識產(chan) 權快速維權中心,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提供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一站式”服務。三是拓展解紛渠道。浦東(dong) 發布首批知識產(chan) 權海外糾紛應對指導專(zhuan) 家名錄並布局首批海外服務站,聚焦重點園區構建“1+1+23”知識產(chan) 權維權援助體(ti) 係,指導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民事糾紛專(zhuan) 業(ye) 調解委員會(hui) 製定《訴調對接管理暫行規定》,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糾紛調解組織達到82家,2022年成功調解各類知識產(chan) 權糾紛近8000件。

  促進知識產(chan) 權有效運用,上海立足“市場化”需求,加快構建與(yu) 市場主體(ti) 創新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產(chan) 權運用體(ti) 係。一是完善運營體(ti) 係。深入實施專(zhuan) 利轉化專(zhuan) 項計劃,認定了一批市級知識產(chan) 權運營綜合服務基地等功能載體(ti) ,在全國首批開展專(zhuan) 利開放許可試點,進一步降低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交易成本、促進知識產(chan) 權價(jia) 值實現。二是加強金融支撐,多部門聯合發布《上海銀行業(ye) 保險業(ye) 做好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服務的工作方案》,首次發布質押融資工作十大典型案例。2022年,上海市專(zhuan) 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519筆共121.53億(yi) 元,分別同比增長173.2%和59.2%,進一步惠及了中小企業(ye) 發展。三是促進能力建設。設立科創板擬上市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服務站,建設商標品牌創新創業(ye) 基地和指導站。已培育國家知識產(chan) 權優(you) 勢示範企業(ye) 85家、國家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試點示範園區3家、國家知識產(chan) 權試點示範高校7家。上海芯龍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首屆WIPO全球獎,3家企業(ye) 入圍第二屆WIPO全球獎。

  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服務供給,上海不斷提高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普惠性,著力打造扁平化管理、數字化賦能、便捷化服務的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體(ti) 係。一是優(you) 化“一窗通辦”。持續推進知識產(chan) 權綜合性服務窗口建設,市知識產(chan) 權局行政服務窗口在全國率先實現專(zhuan) 利、商標、地理標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事務“一窗通辦”。今年4月,上海在全國率先實現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全域入駐地市級行政服務中心,全市16個(ge) 區的綜合性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窗口已啟動運行。二是優(you) 化“一網通辦”。於(yu) 今年3月上線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一件事”集成服務平台,係統集成涵蓋知識產(chan) 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的74個(ge) 服務事項,實現“專(zhuan) 利申請優(you) 先審查推薦”等一批服務事項全過程網辦,“專(zhuan) 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jue) ”等一批服務流程便利化提升,平台所有服務流程全透明公開。三是優(you) 化信息服務。促進知識產(chan) 權信息傳(chuan) 播與(yu) 利用,深化市知識產(chan) 權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布局6家技術與(yu) 創新支持中心、7家高校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信息服務中心、6家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14家市級知識產(chan) 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深化知識產(chan) 權開放合作,上海始終重視加強知識產(chan) 權領域國際合作,上海市政府與(yu) WIPO先後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和補充協議,共同深化多維度合作體(ti) 係,支撐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知識產(chan) 權中心城市。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每年共同在滬舉(ju) 辦上海知識產(chan) 權國際論壇,促進國內(nei) 外知識產(chan) 權實踐經驗交流,提升上海知識產(chan) 權領域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強機構建設。設立WIPO仲裁與(yu) 調解上海中心,已累計受理案件73件、結案63件,調解成功率近40%,持續構建接軌國際、公正高效的知識產(chan) 權糾紛多元化解決(jue) 機製。三是設立表彰項目。共同頒發上海知識產(chan) 權創新獎,去年上海知識產(chan) 權創新獎升級為(wei) 省部級表彰,目前已有34家在知識產(chan) 權創造、保護、運用方麵表現突出的企事業(ye) 單位獲獎。四是加快人才培養(yang) 。深化共建上海國際知識產(chan) 權學院,引入WIPO暑期學校等項目,共同加快國際化、專(zhuan) 業(ye) 化、複合型知識產(chan) 權人才培養(yang) 。

  近日,上海對標優(you) 化營商環境建設要求,製定了《關(guan) 於(yu) 加強知識產(chan) 權領域集成創新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下一步,將深化落實各項知識產(chan) 權改革舉(ju) 措,為(wei) 將上海建設成為(wei) 國內(nei) 營商環境標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進一步強化知識產(chan) 權法治保障,以全麵支撐創新為(wei) 目標,進一步健全知識產(chan) 權政策法規體(ti) 係,探索建立醫藥集中采購領域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數據知識產(chan) 權登記製度等。二是進一步健全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持續完善維權援助“全市一張網”,優(you) 化海外知識產(chan) 權維權援助機製,強化長三角等跨區域知識產(chan) 權保護協作,打造知識產(chan) 權糾紛解決(jue) “優(you) 選地”。三是進一步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服務支撐,強化數字賦能知識產(chan) 權治理,升級建設知識產(chan) 權“一件事”集成服務平台,持續提升綜合性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窗口的專(zhuan) 業(ye) 化、標準化、便利化服務水平,全力服務市場主體(ti) 創新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