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博物館:“日月相抱”中聽文物訴說千年古事
10萬(wan) 年前,丁村人在這裏繁衍生息;4300年前,帝堯在陶寺建起最早的“中國”;2600年前,晉文公在此成就霸業(ye) ……這裏是最早中國,這裏是晉國古都。
作為(wei) 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山西臨(lin) 汾,曆經數十萬(wan) 年,文明的汁液已經滲進她的底蘊和靈魂,植入到城市的發展中,融合在市民的生活裏。
在風光旖旎的臨(lin) 汾市汾河生態公園,青鬆翠柏環繞間,以“日月相抱”為(wei) 造型的臨(lin) 汾市博物館盡顯優(you) 雅大氣。它的設計理念源於(yu) 象征“日月交輝”的陶寺古觀象台,自2018年開館,成為(wei) 眾(zhong) 多文博愛好者競相打卡之地。
俯瞰臨(lin) 汾市博物館。
“臨(lin) 汾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我們(men) 在保證學術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以別出心裁的展陳方式和最前沿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打破博物館‘千館一麵’的模式,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臨(lin) 汾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說。
據悉,臨(lin) 汾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現藏文物15萬(wan) 餘(yu) 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1件(套),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木版年畫等最具特色。博物館基本陳列“表裏山河”包括“遠古足跡”“最早中國”“晉霸春秋”“千秋平陽”等4個(ge) 展廳,從(cong) 遠古到明清,將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鋪展開來。
“遠古足跡”展廳通過對丁村遺址、柿子灘遺址、棗園遺址等考古成果的深入解讀,展示了早期智人在臨(lin) 汾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漫長曆史。
丁村坐落於(yu) 山西省臨(lin) 汾市襄汾縣城南5公裏處,是一個(ge) 隻有200多戶,1000多人的小村莊,卻擁有兩(liang) 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是聞名於(yu) 世的丁村遺址,另一處是明清保留至今的丁村民宅。丁村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周口店以外發現的首個(ge) 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中國曆史上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丁村人牙齒化石。
“這是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的複製品。這些牙齒呈鏟狀,鏟狀牙齒正是黃種人的特征。”臨(lin) 汾市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工作人員介紹,丁村人的化石非常少,但對於(yu) 了解中國古人類的連續演化進程非常重要。丁村人屬於(yu) 早期智人階段,上承北京人,下啟山頂洞人,處於(yu) 向現代人進化的關(guan) 鍵階段。
在第二展廳入口處,一件彩繪龍盤引人駐足。“陶寺遺址的早期王級大墓共出土4件彩繪龍盤,這是其中1件,也是我們(men) 的鎮館之寶。”該負責人介紹說。
陶寺位於(yu) 今山西省南部臨(lin) 汾平原,東(dong) 臨(lin) 汾河,背靠崇山。4000多年前,這裏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適合農(nong) 耕。陶寺文化早期已開始築城。到了中期,城址迅速擴張,宮殿區、倉(cang) 儲(chu) 區、墓葬區等功能區一應俱全。陶寺文化晚期,功能區廢棄,城牆毀壞,陶寺遺址成為(wei) 一般性的聚落。“陶寺遺址存在明顯的等級分化和社會(hui) 分工,表現出早期都城的雛形。”
彩繪龍盤。
說山西,不能不說晉國。晉國是周代的一個(ge) 重要諸侯國,始建於(yu) 西周,創造了璀璨的晉文化。在“晉霸春秋”專(zhuan) 題,展示了晉與(yu) 三晉波瀾壯闊的文化風貌,其中,代表晉國遺址博物館的晉國文化重器在此展示,史書(shu) 上未有記載的霸國遺址霸伯墓葬整體(ti) 套箱、漆木器壁龕展示,更是實驗室考古進博物館的特色典型。臨(lin) 汾是晉國的核心,是晉霸春秋的策源地。霸國墓地出土的銅鳥盉造型奇特,通體(ti) 布滿精美紋飾。銅鳥胸腹部向前斜伸一管狀長流,尾下腹底有一象首足,象鼻外卷。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它是酒器,也有學者根據與(yu) 它一同出土的銅盤推測,它們(men) 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飲等場合用來洗手的器具。
在“洪洞大槐樹”的一塊展板上,介紹了600年前遷徙的隊伍從(cong) 洪洞大槐樹下開拔,成為(wei) 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明洪武三年至永樂(le) 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東(dong) 、河北等18個(ge) 省市500多個(ge) 縣份。經過600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今天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
臨(lin) 汾市博物館展覽一角。
一件石器時代的尖狀器、一件三足陶鬲、一件青銅簋、一件刻花梅瓶、一個(ge) 智能機器人模型……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持續性,在臨(lin) 汾市博物館得以完整的展示,在臨(lin) 汾這片古老的大地上體(ti) 現的如此脈絡清晰。
在這裏,抓一把泥土都能嗅出文化的氣息,在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一句“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lin) 汾咱是回家”更是叩響了眾(zhong) 多遊子的故土情結。(攝影 盧鵬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