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變”與“不變”中傳承與創新

發布時間:2023-07-04 16:19:00來源: 天津日報

  發源於(yu)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楓橋經驗”在基層治理不斷發展創新的今天,如一壇佳釀曆久彌新、愈陳愈香。因為(wei) ,它是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一把“金鑰匙”。

  用好“金鑰匙”,打開基層治理“新天地”,天津在“變”與(yu) “不變”中走出特色發展之路,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nei) 涵。

  構建“大調解”格局

  柔性解紛促和諧

  什麽(me) 是“楓橋經驗”?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有效解決(jue) 了基層各類矛盾和問題。

  麵對社會(hui) 矛盾糾紛呈現多元化趨勢,直麵紛繁複雜的糾紛解決(jue) 需求,如何用好“楓橋經驗”這一長盛不衰的“傳(chuan) 家寶”?天津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ti) 係。

  “依靠群眾(zhong) 就地化解矛盾,‘楓橋經驗’的核心是人民調解製度。這個(ge) 製度之所以有強勁的生命力,是因為(wei) 與(yu) 訴訟相比,其優(you) 越性首先在於(yu) 變‘事後處理’為(wei) ‘事前解決(jue) ’,能夠及時把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惡化。而且,比之於(yu) 打官司的程序複雜,人民調解具有便捷的長處,它就在百姓身邊,有了糾紛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jue) 。”市委政法委副書(shu) 記楊建全說。

  信訪人張某是某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職工,他與(yu) 其所屬集團勞動爭(zheng) 議信訪事項,已持續“折騰”了7年未果。

  2015年,我市探索建立信訪與(yu) 人民調解對接機製,市訪調委由此產(chan) 生。此後,一批“訪調對接”調解員上崗,他們(men) 充分運用豐(feng) 富的工作經驗、突出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和群眾(zhong) 認可的方式說理調事、化解矛盾。

  針對張某反映的問題,市信訪辦與(yu) 市訪調委聯合接待,做了大量調查取證工作,經過與(yu) 當事人數十次艱難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雙方當事人終於(yu) 回到了依法理性地處理矛盾糾紛上來。

  信訪部門的職責是受理、交辦、轉辦和督辦,代表的是一級黨(dang) 委、政府,是黨(dang) 委、政府的參謀助手。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是群眾(zhong) 性自治組織,具有中立性,是區別於(yu) 當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將人民調解與(yu) 信訪化解深度融合,是以柔性方式化解信訪事項,它既可以講清“法理”、講明“事理”,又可以感同身受講透“情理”,有利於(yu) 減少社會(hui) 對抗與(yu) 矛盾,有效維護社會(hui) 和諧與(yu) 穩定。

  融入人民調解的,不僅(jin) 僅(jin) 是“訪調”,還有“公調”“訴調”“檢調”。“公調對接”由街鄉(xiang) 鎮延伸到社區村,在部分區試點開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人民調解工作,在村居探索建立一站式調解中心,組建“檢調對接”調解組織10個(ge) ,建立市、區兩(liang) 級訪調委17個(ge) ,設立訴前調解組織36個(ge) 。出台實施《天津市行政調解規定》,推動具有行政調解職責的相關(guan) 部門依法依規開展調解。截至目前,全市現有調解員2萬(wan) 餘(yu) 人,其中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4200餘(yu) 人,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6000餘(yu) 個(ge) ,行業(ye) 性專(zhuan) 業(ye) 性人民調解組織600餘(yu) 個(ge) ,特色個(ge) 人(品牌)調解室300餘(yu) 個(ge) 。全市社區村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實現全覆蓋,行業(ye) 性專(zhuan) 業(ye) 性人民調解組織涉及醫療、交通事故、物業(ye) 等近百個(ge) 領域。多方參與(yu) 的“大調解”格局方便群眾(zhong) “找說法”,也把糾紛化解在群眾(zhong) 家門口。

  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進中心解決(jue) 問題

  讓來訪群眾(zhong) 看上“專(zhuan) 家號”

  楓橋,是一座橋,它不僅(jin) 是一座通向和諧安寧的平安橋,還是一座連接黨(dang) 心民心的同心橋。

  “楓橋經驗”核心在於(yu) “民”,如何把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轉變為(wei) 強大的行動自覺?在市、區、街鄉(xiang) 鎮創建三級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下簡稱“矛調中心”),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進中心上手解決(jue) 問題,讓群眾(zhong) “隻進一扇門、解難化心結”。

  “推開這扇門,無論反映的問題涉及多少部門,都要做到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處、一條龍服務。”這是“矛調中心”設立之初,立下的軍(jun) 令狀。3年來,多少年越係越亂(luan) 、越係越死的扣兒(er) ,在“矛調中心”解開了。

  因糖丸造成脊髓灰質炎,隻有二百萬(wan) 分之一到千萬(wan) 分之一的概率,卻讓李琳(化名)一家趕上了。孩子從(cong) 小不能行走,按照政策,李琳是得到了一些補償(chang) 。但四處求醫花光了家裏的積蓄,無奈之下,她開始了信訪之路,而“矛調中心”的出現,讓她多年緊繃的神經終於(yu) 鬆弛了下來。

  “孩子怎麽(me) 治療?能不能正常入學?……”看到領導親(qin) 自接訪,李琳將這些年憋在心裏的委屈和無奈全部倒出來,回到家後,李琳把孩子摟在懷裏,覺得希望即將到來,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李琳的生活“塵埃”終於(yu) 迎來“落定”時刻。

  針對李琳的問題,“一把手”親(qin) 自抓,並組織各部門共同召開10餘(yu) 次會(hui) 議,最終,她的困難都在合法框架內(nei) 解決(jue) 了。專(zhuan) 家為(wei) 孩子製定了康複方案,孩子正常上學了;街道還專(zhuan) 門派了大學生誌願者每周給孩子補課……

  創新機製。構建一站式平台,讓“矛調中心”服務真正走進群眾(zhong) 心中。過去群眾(zhong) 遇到問題,找了東(dong) 家找西家,跑了南城跑北城,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見不到,建立三級“矛調中心”,不但要讓群眾(zhong) 有說話的地方,更要讓群眾(zhong) 反映的問題有人管,還要一管到底。黨(dang) 委總管、主官主責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格局基本形成,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進中心上手解決(jue) 問題。工作中,條塊結合,屬事屬地聯動;調解優(you) 先,多元化解聯合;類案指導,政策資源聯通,讓進門時一肚子怨氣的群眾(zhong) ,出門時心平氣和。

  “捱一個(ge) 晚上沒關(guan) 係,最緊要的是能見到領導,解決(jue) 問題。”過去,對於(yu) 信訪群眾(zhong) 而言,一般的接訪也能解決(jue) 問題,而他們(men) 覺得“見到領導”後往往能更快地得到解決(jue) ,如今,在“矛調中心”,“領導”接訪的身影隨處可見。製定《天津市三級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規範》和閉環工作流程等配套文件,確定了統籌聯辦、分級負責、“一把手”主辦、調解進中心、派單辦理、領導接訪和包案、類案指導、掛牌督辦、情況通報、責任查究10項工作機製,市級部門、各區、街鄉(xiang) 鎮領導班子輪班到各級“矛調中心”接訪約訪,讓來訪群眾(zhong) 看上“專(zhuan) 家號”,這是天津為(wei) 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接訪群眾(zhong) 下達的“硬指標”。

  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資源下沉守好“家門口”的幸福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傳(chuan) 承“楓橋經驗”,重心在於(yu) 源頭固本夯根基。如何從(cong) 源頭防範化解社會(hui) 風險?天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家門口”,持續守好“家門口”的幸福,用 “小和諧”匯聚“大平安”。

  派出所處於(yu) 公安機關(guan) 最基層、維護穩定最前沿、服務群眾(zhong) 第一線,是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主力軍(jun) 。針對派出所警力少負擔重、社區民警不能沉入社區,“大輪班式”勤務、“派工式”警務工作效能不足等突出問題,我市全麵啟動派出所警務機製改革。

  減負!把社區民警從(cong) 繁雜繁重的警務工作中剝離出去,不再參與(yu) 派出所辦案,並為(wei) 每個(ge) 警務區配備兩(liang) 名責任心強的輔警;

  增援!市局、分局先後有3880名警力下沉派出所,為(wei) 基層社會(hui) 治理充實力量;

  賦能!權力下放、資源下沉、保障下傾(qing) 。

  如今,派出所變“坐等服務”為(wei) “主動上門”,社區民警從(cong) “下社區”變“駐社區”,服務“窗口”開到了百姓家。

  紅橋區和苑街道夢和園社區,包括夢和園、國和園兩(liang) 個(ge) 自然小區。走進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左手邊便是公安和苑派出所社區民警周建軍(jun) 每天工作的地方。社區警務室與(yu) 黨(dang) 群服務中心合署辦公,讓居民“進一扇門”解決(jue) 煩心事。不僅(jin) 是“物理融合”,更需要“化學聚變”,社區警務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實現“四合四聯”,就是平台整合、力量聯結;職能耦合、管理聯動;係統聚合、信息聯通;服務融合、風險聯控。

  除了社區民警這個(ge) 頭銜,周建軍(jun) 還兼任社區黨(dang) 組織副書(shu) 記,遇到百姓的事,“警格+網格”同頻共振,讓糾紛調處高效化、群眾(zhong) 辦事便捷化。

  小區內(nei) 一位大爺反映樓上的小孩跑來跑去,弄得他心神不寧。過去像這樣的鄰裏糾紛,社區工作者做工作若是不見效,就報警。而社區民警出麵就不一樣了,因為(wei) 之前入戶彼此了解,更能找準“症結”,再加上以法說理,心結更容易被打開。

  在天津,將“窗口”開到百姓家,除了一抹藏藍,還有法院,他們(men) 把最優(you) 質的司法資源送到群眾(zhong) 身邊。截至目前,在推動司法解紛資源重心下移、前移方麵,我市在街鄉(xiang) 鎮、社區村及重點行業(ye) 設置法官工作室、訴訟服務站138個(ge) ,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家門口”的解紛服務。

  大力開展訴源治理,積極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在全國率先成立三級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頒布實施《天津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天津努力讓“楓橋經驗”綻放新光彩,以“楓橋經驗”為(wei) 牽引,托舉(ju) 津城百姓“穩穩的幸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