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人民網:截至2022年年末,四平市糧食產(chan) 量實現“十九連豐(feng)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平市都采取了哪些創新舉(ju) 措?
張武:四平作為(wei) 糧食主產(chan) 區,始終把糧食生產(chan) 作為(wei) 頭等大事,堅決(jue) 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持續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2022年全市糧食產(chan) 量達到93.49億(yi) 斤水平,努力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更多四平糧食。我們(men) 重點做好“兩(liang) 保一減”。一是保良田,落實最嚴(yan) 格耕地保護製度,加快建設黑土地保護示範區,全市主糧作物播種麵積穩定在870萬(wan) 畝(mu) 以上,奠定糧食豐(feng) 收基礎。二是保單產(chan) 。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藝結合,提升單位麵積產(chan) 量,主推優(you) 良品種111個(ge) ,推廣耕地養(yang) 分調控、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重大增產(chan) 技術2730.3萬(wan) 畝(mu) 次,全市糧食公頃單產(chan) 達到15975斤,高於(yu) 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三是減損耗。強化防災減災減少損失,堅決(jue) 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在去年田間漬澇比較嚴(yan) 重的情況下,我市緊急修建農(nong) 村排澇溝渠6184.05公裏,力爭(zheng) 將糧食損失降至最低。
人民網: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2023年四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拓展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內(nei) 涵,打造提升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單元50個(ge) ,推廣保護性耕作520萬(wan) 畝(mu) 以上。今年已經過去二分之一,請問年初定下的“小”目標完成了多少呢?為(wei) 了達成目標,四平市都做了哪些努力?
張武:我們(men) 堅決(jue) 落實市委、市政府決(jue) 策部署,以拓展 “梨樹模式”為(wei) 核心,強化黑土地保護工作,圓滿完成年度預期目標,爭(zheng) 當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排頭兵。首先是推進“梨樹模式”擴麵。發揮技術專(zhuan) 家和農(nong) 民合作社作用,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帶動農(nong) 戶投身黑土地保護。今年,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580萬(wan) 畝(mu) ,完成年初計劃的111%,基本做到適宜地區全覆蓋。其次是推進“梨樹模式”提標。壓實縣(市)區主體(ti) 責任,分解落實任務目標,在梨樹縣推廣“111”示範體(ti) 係,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單元50個(ge) ,在雙遼市建設2個(ge) 萬(wan) 畝(mu) 保護性耕作提檔升級示範區,創新示範體(ti) 係。再次豐(feng) 富“梨樹模式”內(nei) 涵,我們(men) 不拘一格探索黑土地保護模式,創新秸稈還田離田、畜禽糞汙生態還田、酵素菌酶協同等技術路徑,豐(feng) 富黑土地保護工具箱,推動黑土地保護走深走實。
人民網: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有效組織形式,有利於(yu) 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提高農(nong) 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經營效益。據了解,2022年,四平市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家庭農(nong) 場發展到1.2萬(wan) 個(ge) ,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2.9%。請問四平市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扶持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如何鼓勵各地因地製宜探索不同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模式?
張武: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育工作,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guan) 部署精神,緊密結合我市實際,先後製定出台了《四平市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文件,鼓勵各地因地製宜探索不同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模式,通過開展示範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創建,政府購買(mai) 財務代理記賬服務,落實產(chan) 業(ye) 專(zhuan) 職輔導員,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助推新型主體(ti) 積極吸納土地,添置新型農(nong) 機設備,建設倉(cang) 儲(chu) 庫房,發展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土地代耕合作,到2022年末,全市農(nong) 民合作社發展到7329個(ge) ,家庭農(nong) 場發展到4902個(ge) ,新型經營主體(ti) 紅紅火火,讓農(nong) 戶搭上現代農(nong) 業(ye) 快車,為(wei) 加快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民網:說到四平農(nong) 業(ye) 的發展,可圈可點的不止有黑土地裏的糧食,還有近年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畜牧業(ye) 和棚膜經濟。2022年,四平市培育養(yang) 牛專(zhuan) 業(ye) 村鎮252個(ge) ,肉牛養(yang) 殖量達到155萬(wan) 頭,新增棚膜麵積4000畝(mu) 。2023年,四平市提出開展畜牧擴量行動,抓好全季溫室和規模園區建設。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四平市將如何把宏偉(wei) 藍圖變成美好現實,推動四平從(cong) “農(nong) 業(ye) 大市”向“農(nong) 業(ye) 強市”邁進?
張武:我市圍繞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命題,充分發揮資源稟賦作用,做強畜牧、棚膜主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化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結構,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方麵大力發展棚膜經濟。通過高位高壓推進、加大市縣獎補力度、落實“賽馬”機製等方式,動員縣(市)區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屬地主責、專(zhuan) 人落實”工作格局,我市棚膜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2年新增棚膜麵積4060畝(mu) ,總量達到5.62萬(wan) 畝(mu) ,規模園區達到76個(ge) 。今年計劃新建4200畝(mu) ,目前任務已經完成過半。這兩(liang) 年棚膜經濟大發展、快發展,再創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麵實施秸稈變肉工程。推廣“四級書(shu) 記抓養(yang) 牛”“合作社+養(yang) 牛”等經驗做法,堅持“小規模、大群體(ti) ”發展路徑,發揮金融惠牧杠杆效應,構建農(nong) 戶、養(yang) 殖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ye) 等多元化養(yang) 殖主體(ti) ,全市肉牛養(yang) 殖戶達到14.7萬(wan) 個(ge) ,千頭肉牛養(yang) 殖場達到10個(ge) ,肉牛養(yang) 殖量穩居全省第二,肉牛產(chan) 業(ye) 發展蒸蒸日上。預計到年末,全市肉牛養(yang) 殖量可達到170萬(wan) 頭。
人民網:6月15日,四平市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經貿合作交流會(hui) 在中國黑土地保護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創新示範基地舉(ju) 辦。據悉,交流會(hui) 上,四平市鐵西區、紅開區與(yu) 投資企業(ye) 簽訂合作協議24份,總投資額59.32億(yi) 元。請問,近年來,四平市如何推動農(nong) 業(ye) 機械化發展,爭(zheng) 當農(nong) 業(ye) 現代化“排頭兵”?
張武:近年來,我市放大農(nong) 機工業(ye) 優(you) 勢,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全市農(nong) 機總動力達到334.8萬(wan) 千瓦,農(nong) 業(ye) 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64%,十年提升了23個(ge) 百分點,四平市被認定為(wei) 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nong) 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市,為(wei) 糧食生產(chan) “十九連豐(feng) ”做出重大貢獻。現在春耕很少看到畜力作業(ye) ,基本被現代化農(nong) 機所取代,農(nong) 機生產(chan) 全麵進入耕種收儲(chu) 環節,形成農(nong) 業(ye) 機械化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重點抓了三項工作。一是大力發展農(nong) 機工業(ye) 。建設中國黑土地保護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創新示範基地,培育康達、順邦等一批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農(nong) 機品牌,規模以上農(nong) 機企業(ye) 產(chan) 值占全省的80% 。二是搭建農(nong) 機合作平台。連續舉(ju) 辦農(nong) 機展銷會(hui) 和經貿合作交流會(hui) ,吸引域內(nei) 外企業(ye) 聚首四平,提升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發展勢能。三是壯大農(nong) 機裝備主體(ti) 。全市多年爭(zheng) 取農(nong) 機購置補貼資金近20億(yi) 元,支持購置農(nong) 機具10萬(wan) 台,扶持建設新型農(nong) 機裝備主體(ti) 90個(ge) ,率先在全省實現鄉(xiang) 鎮全覆蓋,構建龍頭帶動的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