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華林場看綠色傳奇
7月,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內(nei) ,樟子鬆、雲(yun) 杉、沙棗、檸條、梭梭、沙柳……湧起陣陣綠波。苦豆子也頂著似蝶形、或白或淡黃的小花,迎風舞動。林場管護員介紹,苦豆子不僅(jin) 是耐鹽堿、耐旱、能固沙的植物,也是土壤優(you) 劣的標誌。苦豆子開花證明,新華林場植樹造林改善了生態環境。
已經退休的賈克明老人是林場第一代治沙造林職工,如今仍常來這裏走走看看,聞著苦豆子花的清香,他的心裏甜滋滋的。
過去,這裏可不是這樣。當年16歲的賈克明第一次走進這裏,心裏暗暗想:什麽(me) 時候能讓這大沙窩變成金窩窩?一位老羊倌告訴他:等到苦豆子開花的時候,大沙窩就變成金窩窩了。從(cong) 那時起,賈克明和同事們(men) 一道迎著沙塵暴,腳踩黃沙,在大沙窩深處搭起簡易帳篷,過起了吃一口烙餅、吞咽滿口黃沙的日子。他們(men) 常常一幹就是十幾個(ge) 小時,手上磨出血泡,嘴唇裂開口子。可是,剛挖好的樹坑常常一眨眼就被黃沙填滿了,好不容易栽下的樹苗被風沙一次次拔起……麵對一眼望不到頭的黃沙,他們(men) 經曆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開始。
1976年,賈克明走遍北京的各大林場,經過反複篩選,帶回80餘(yu) 種耐旱、耐鹽堿、耐風沙的優(you) 質樹苗,最後選擇小美旱楊和新疆楊在林場大麵積推廣。在這裏植樹,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手短缺。於(yu) 是他們(men) 動員老婆娃娃一齊上。終於(yu) ,小美旱楊和新疆楊成功種植。一棵種於(yu) 1978年仲夏的新疆楊,如今已有20多米高,需雙人合抱。放眼林場,新疆楊固守這片土地,撐起了一片綠蔭,楊柴、紫穗槐、楊樹、柳樹、榆樹等長成一道道固守北疆的綠色屏障。
現任場長杜文化是一位皮膚黝黑發亮的蒙古族漢子。2012年,他接過接力棒,帶領職工走遍還沒有綠化的沙沙峁峁,一茬接著一茬幹。
林場金爍種苗有限公司經理賈玉林是賈克明的兒(er) 子,從(cong) 小就和父母在沙窩裏滾爬。在試種植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的紫穗槐期間,他和父親(qin) 那代人一樣,麵臨(lin) 困難毫不退卻。如今,賈玉林的兒(er) 子賈培也義(yi) 無反顧地選擇在林場工作。
自1978年起,該林場大力治理耕地鹽堿化造成的土地沙化問題,先後開展了“三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累計造林3.9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5%。杜文化常向參觀者動情講述:要用心守護這些來之不易的綠色財富。
新華林場周邊,沿路見綠,環村增綠,瘠地添綠,莊稼噴綠。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的美麗(li) 新畫卷正在臨(lin) 河區烏(wu) 蘭(lan) 圖克鎮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站在新華林場林蔭大道上,我靜心聆聽林濤和鳥鳴組成的美妙旋律,呼吸著泥土的氣息。一群飛鳥劃過林梢,衝(chong) 向藍天,為(wei) 這片土地增添了活力。這一刻,我讀懂了這個(ge) 綠色傳(chuan) 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