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不斷加快科技強省建設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發布時間:2023-07-05 14:17:00來源: 新華日報

  6月29日,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在南京正式揭牌,成為(wei) 全國第一家該領域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是江蘇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中心的揭牌掀開了江蘇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的一角,彰顯江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的信心與(yu) 決(jue) 心。

  黨(dang) 的二十大特別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以來,江蘇始終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主線,不斷加快科技強省建設,先後突破掌握一大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一係列成果。創新,已成為(wei) 江蘇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江蘇提出的“四個(ge) 走在前”重大任務,第一個(ge) 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

  要履行好“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這一光榮使命,就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今年3月份以來,江蘇科研機構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喜訊頻傳(chuan) ,從(cong) 高校到科研院所,創新的活力不斷迸發。

  4月初,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夏海雲(yun) 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最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達,這項工作被美國物理協會(hui) 專(zhuan) 題報道。在實際應用中,這台分辨率達到亞(ya) 米級(0.9米)的多普勒激光雷達可以更清晰地捕捉精細的動力學結構,從(cong) 而推動飛機的各項設計優(you) 化。夏海雲(yun) 表示,大家立誌做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激光雷達,“現在的成績隻是過去工作的一個(ge) 總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我們(men) 團結奮進、矢誌創新,朝著更好的激光雷達進軍(jun) !”

  5月,國際頂級刊物《自然》發來接收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的殷俊教授與(yu) 曼徹斯特大學Artem Mishchenko團隊合作的一項新發現,將當前廣受關(guan) 注的二維扭轉電子學研究拓展到三維體(ti) 係,為(wei) 調控體(ti) 塊材料的物性提供了新途徑。相關(guan) 成果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wei) 通訊單位被《自然》刊物接收,即將正式刊發。“這是我們(men)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真實寫(xie) 照。”殷俊說。

  基於(yu) 碳化矽器件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平台充電速度提高5—10倍,續航裏程提高8%以上……今年5月,中國電科55所牽頭研發的“高性能高可靠碳化矽MOSFET技術及應用”通過技術鑒定。“我們(men) 突破多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貫通碳化矽材料、芯片、模塊全產(chan) 業(ye) 鏈量產(chan) 平台,在國內(nei) 率先研製出750V/150A、1200V/100A和6500V/25A的大電流碳化矽MOSFET器件,實現新能源汽車、光伏、智能電網等領域碳化矽MOSFET批量供貨,有力保障碳化矽功率器件供應鏈安全,支撐產(chan) 業(ye) 鏈向高端躍升。”中國電科首席專(zhuan) 家柏鬆說,目前,55所研製的碳化矽MOSFET芯片已為(wei) 一線車企百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批量供貨,正隨車奔馳在祖國大江南北。

  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打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這為(wei) 江蘇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產(chan) 業(ye) 與(yu) 科技協同創新,要告別‘單打獨鬥’,主打‘集團戰’!”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漢根表示,盛虹集團牽頭組建的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wei) 江蘇第一家國家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目前創新中心努力發揮平台效應,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先進功能纖維領域的創新突破,搭建起以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為(wei) 支撐的技術創新供給體(ti) 係,提升了全行業(ye) 的國際話語權。“打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必須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牽頭整合行業(ye) 資源,突破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供給瓶頸,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的‘死亡之穀’,進一步提升江蘇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

  夏日裏,江南大學“協同創新大樓”新入駐了一批國內(nei) 領軍(jun) 和骨幹企業(ye) 。“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要加強校地合作,進一步完善企業(ye) 與(yu) 高校聯合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的協同機製、育人機製、科技成果轉化機製,進一步強化關(guan) 鍵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說,江南大學聯合知名企業(ye) 共建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形成適應市場競爭(zheng) 要求和企業(ye) 發展需要的產(chan) 學研技術開發體(ti) 係,入駐“協同創新大樓”的國內(nei) 領軍(jun) 和骨幹企業(ye) 為(wei)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新時代新征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是江蘇的重大戰略機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說,今年3月份以來,省科技廳加強與(yu) 省市有關(guan) 方麵協調對接,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前沿科技和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重大平台升級、企業(ye) 創新能力提升、高新園區提質增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開放協同創新、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等專(zhuan) 題開展調查研究,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要求,以實際行動助力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

  6月27日,江蘇召開“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專(zhuan) 場,省科技廳公布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路線圖”:到2025年,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成勢見效;到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到2035年,全麵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主要科技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前列水平,建成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我國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科技競爭(zheng) 發揮重要的支撐、示範、引領作用。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健全評價(jia) 體(ti) 係和激勵機製

  5月,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下轄的腦機融合智能技術研究所以“高時空分辨雙模神經微電極陣列關(guan) 鍵技術與(yu) 應用”項目成果,斬獲2022年度中國電子學會(hui) 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支科研團隊由中國科學院教授陳弘達領銜,不僅(jin) 在腦機接口領域實現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還將相關(guan) 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成功孵化一家專(zhuan) 研型科技公司,為(wei) 科學研究、智慧醫療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解決(jue) 方案。“江蘇產(chan) 研院布局的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實行‘團隊控股’新型運行機製,將運營權、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給予項目團隊,並將運營資金的增值部分按股權分配,這無疑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自然就會(hui) 產(chan) 出重磅科技成果。”陳弘達說。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優(you) 良的創新生態。“作為(wei) 江蘇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試驗田’,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為(wei) 江蘇現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持續提供技術供給,支撐服務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建設。”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表示。

  3月,南京大學以“廣域態勢感知”攻關(guan) 團隊為(wei) 試點,開展“有組織科研重大攻關(guan) 任務示範區”建設,重點籌建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領域的大平台,以重點領域帶動有組織科研體(ti) 製機製探索。組織各學院瞄準一個(ge) 國家戰略、一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組建攻關(guan) 團隊。南京大學科技處處長薑田說:“以強化有組織科研能力為(wei) 目標,南大正建立校內(nei) 科研平台考評機製,探索以科研團隊為(wei) 單位的發展和考評機製;瞄準矽基視覺等前沿方向,在戰略性科學家的引領下,組織開展揭榜掛帥攻關(guan) ;麵向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範式變革,開展全校大討論大集成,謀劃建設大平台;麵向人類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資源開發,加快推動我國首個(ge) 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運行。”

  前不久,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高欣團隊研發的“重大多發慢病大數據預測預警平台”與(yu) “智能骨密度測量工作站”兩(liang) 項創新成果在全國科技活動周亮相。據悉,這兩(liang) 項創新成果在國內(nei) 均屬首創。“現在科研人員的事務性負擔越來越少了,跑腿少了,報銷流程更簡便了,審批也更快了。重磅科技成果的產(chan) 出得益於(yu) 科技體(ti) 製改革,科研人員可以心無旁騖地搞創新。”高欣說,自項目開展以來,多個(ge) 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的創新政策集中發力,科研人員的經費管理自主權有所增加,科研成果轉化激勵製度越來越完善,科研環境越來越有利於(yu) 釋放創新活力。(張宣 楊頻萍 程曉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