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粽業 助推鄉村振興
“青塘粽子”,看這名字,有不少人或許會(hui) 聯想到某個(ge) 江南小鎮。但實際上,這些粽子都產(chan) 自呂梁山深處的山西臨(lin) 縣安業(ye) 鄉(xiang) 前青塘村。今年端午,入駐直播間的青塘粽子僅(jin) 8分鍾就賣出2萬(wan) 餘(yu) 單,銷售金額達130萬(wan) 元。
剝開一隻剛煮熟的粽子,輕嚐一口,粽葉清香、甜糯的黃米與(yu) 甜棗,使人胃口大開,這是青塘粽子銷售直播間的主打產(chan) 品之一——黃米粽子。與(yu) 時俱進、緊跟市場,近年來,前青塘村粽子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規模擴大、產(chan) 品種類增多,並與(yu) 電商緊密結合。“比如這款包含了黃米、江米、混合米3種類型粽子的產(chan) 品,是今年的流行款。”前青塘村粽子產(chan) 業(ye) 園負責人張新勤介紹,“通過研發創新,我們(men) 統一產(chan) 品規格,采購現代化設備進行包裝生產(chan) ,讓青塘粽子能貼合更多人口味,也更容易儲(chu) 存。”
“全村有400餘(yu) 畝(mu) 葦田,葦葉墨綠而肥厚,是包粽子的好材料。”張新勤說,傳(chuan) 承數百年的獨特工藝,加上呂梁山區優(you) 質的黃河灘棗、黃米、馬蓮草等特產(chan) ,是當地粽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優(you) 質資源。當時在外做生意的張新勤看到其他地方的粽子品牌,萌生了返鄉(xiang) 創業(ye) 的想法。“我們(men) 村的粽子有獨特優(you) 勢,一定能在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返鄉(xiang) 後,他創辦青塘粽子加工廠,結果第一年生產(chan) 的8萬(wan) 隻粽子銷售火熱,在當地產(chan) 生示範效應。
立足自身特色優(you) 勢,前青塘村發展粽子加工業(ye) ,從(cong) 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產(chan) ,逐漸發展成工廠化生產(chan) ,帶動村民致富。“3片葦葉3顆棗,100克糯米不能少。”在前青塘村粽子產(chan) 業(ye) 園的包製車間內(nei) ,包粽工劉金梅脫口而出青塘粽子的製作標準。57歲的劉金梅每天能包1200多個(ge) 粽子,有300多元的收入。在前青塘村,像劉金梅這樣的包粽工還有很多。安業(ye)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曹雙龍介紹:“我們(men) 每年組織粽子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職業(ye) 技能培訓,現在前青塘村有70%的村民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作,同時帶動周邊村就業(ye) 2600多人。”
近年來,粽子產(chan) 業(ye) 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ye) 的發展,村裏發展起百畝(mu) 魚塘、水上樂(le) 園、農(nong) 家樂(le) 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吸引了不少遊客,而人氣興(xing) 旺的旅遊業(ye) 又有力促進了當地粽子產(chan) 業(ye) 的發展。“今年,我們(men) 將進一步規範青塘粽子的加工標準,提高公共品牌的影響力,爭(zheng) 取產(chan) 值突破1.5億(yi) 元。”曹雙龍說。
圍繞青塘粽子這一特色產(chan) 業(ye) ,前青塘村積極推動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模式。2022年,前青塘村村集體(ti) 收入達到101.82萬(wan) 元,並入選全國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超億(yi) 元村。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6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