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深山鎮打了產業翻身仗 平穀區鎮羅營鎮建設國家級鄉村振興示範區
平穀鎮羅營深藏燕山餘(yu) 脈之間。這幾天,下營村的千畝(mu) 油葵就要開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寶軍(jun) 忙著籌備即將到來的旅遊高峰。“忙的不止我們(men) 村。”他告訴記者,“全鎮20個(ge) 村都在籌備產(chan) 業(ye) 項目,都忙活起來了!”
鎮羅營屬於(yu) 深山鄉(xiang) 鎮,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去年,鎮裏成功申報國家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建設項目。幹部們(men) 隨即對20個(ge) 村子開展大排查大摸底,梳理山水林田湖等資源,尋覓發展路子。一年來,全鎮的村集體(ti) 收入同比增長63%,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
千畝(mu) 梯田成向陽花溪
駛出京平高速,還要再向北40公裏才能抵達下營村。森林漫山遍野,溪流叮咚流淌,村口是大片橙色的萱草花海。
“再過半個(ge) 多月,向日葵就要開了,那才叫美呢!”孫寶軍(jun) 帶記者登上一座小山,環顧眺望,梯田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上千畝(mu) ,一株株油葵正茁壯生長。“這山這水,我們(men) 早就看慣了。過去,有本事的人都往城裏奔,我們(men) 沒意識到,風景也是寶貴的資源。”
就拿這千畝(mu) 梯田來說,早在五六年前就建好了,但主要種玉米、大豆、小麥等傳(chuan) 統作物,壓根兒(er) 沒往觀光農(nong) 業(ye) 上琢磨。直到去年,鎮裏的幹部、高校的專(zhuan) 家、建築院的規劃師都來到下營村調研、支招,一幅休閑旅遊的新圖景才漸漸清晰。
思路一變,發展的路子迥然不同了。今年春天,村裏在千畝(mu) 梯田上播撒油菜籽,給亂(luan) 糟糟的排水溝鋪上鵝卵石,岸邊撒上草籽花種。
春播油菜,夏種油葵,都是金燦燦的花兒(er) 。起初,村裏想給景點起名叫“黃花穀”,幾位設計師聽了直搖頭:“不如叫‘向陽花溪’,更有含蓄之美。”
頭一次試水,村裏本想低調些,沒做什麽(me) 宣傳(chuan) 。向陽花溪挨著平程路、平關(guan) 路,都是通往郊區的主幹道,駕車經過的遊客一眼就能望見滿山流金。泊車賞景,帶娃放放風箏,還能買(mai) 些土特產(chan) 。自帶流量的油菜花海就這樣,憑著口口相傳(chuan) 在社交網絡上火了一把。今年“五一”小長假,村裏每天迎來2000多名遊客,還緊急從(cong) 鎮上調來10輛觀光車。
小山村建起植物工廠
桃園村在平穀區的最北端,隔一個(ge) 山頭就到密雲(yun) 。村如其名,安靜美麗(li) ,可就是地無三尺平,家家戶戶的收入都靠幾畝(mu) 果園,直到去年仍是集體(ti) 經濟薄弱村。
出路在哪兒(er) ?正當大家苦苦尋覓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村子的山泉水中鋇元素含量豐(feng) 富,達到了醫療鋇水的標準。恰好“第一書(shu) 記”溫海峰是來自市農(nong) 林科學院的副研究員,跟植物打了一輩子交道。思路就這樣確定了下來:利用廢棄廠房建植物工廠,生產(chan) 功能性蔬菜。
在深山投資建廠並不是個(ge) 輕鬆的決(jue) 定。除了氣候、水源等自然稟賦之外,合作方還被村裏的效率和誠意所打動。僅(jin) 用108天,桃園村的植物工廠就建成了,負責運營的公司也同時成立,村集體(ti) 占股45%,市農(nong) 林科學院占股20%,問菊農(nong) 科公司占35%。
走進植物工廠,一共七層生長架,蔬菜的根係泡在營養(yang) 液中,葉子綠瑩瑩,光是生菜就有20來種。除了生菜,3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裏還種了芝麻菜、羅勒等。如今,工廠已經與(yu) 海澱、順義(yi) 等地的高檔餐廳簽下訂單。就拿奶油生菜來說,生長到50克就會(hui) 被采收下來,插在亮晶晶的玻璃瓶裏送往餐廳,論棵賣,作餐前沙拉。
別看工廠不大,卻極其省地省工。據統計,這裏年產(chan) 蔬菜1.5萬(wan) 公斤,相當於(yu) 50畝(mu) 土地的產(chan) 量;除專(zhuan) 家之外,幹活兒(er) 隻需一兩(liang) 個(ge) 工人。
村企合作反哺養(yang) 老驛站
西峪水庫東(dong) 岸,上鎮村的湖畔耕讀園景色秀麗(li) 。這裏連水庫、銜青山,一株株老核桃樹姿態各異,陽光透過茂盛的枝葉,被篩成點點金斑。耕讀園不僅(jin) 為(wei) 遊客準備了天幕帳篷,還有萌寵樂(le) 園、射擊、農(nong) 耕課堂等不同項目。
這裏本是一處160畝(mu) 的廢棄核桃園。“從(cong) 前,青皮核桃一成熟,村裏的老人都愁得慌。”上鎮村的劉小菊告訴記者,種核桃最費工,得爬樹采收,還得剝皮晾曬,產(chan) 生的廢水、垃圾也不好處理。“這麽(me) 費事,一斤核桃才賣兩(liang) 塊五。”
去年,村兩(liang) 委幹部分片包戶,動員110多戶村民流轉土地。湖畔耕讀園以村企聯建的形式落成運營了,村集體(ti) 有了每年25萬(wan) 元的保底收入,若是經營得好,幾年後還會(hui) 另算分紅。
上鎮村的老齡化率很高,全村共有500多位老人,占總人數的42%。為(wei) 老人送餐、建活動室、日常照料,樣樣都需要資金。湖畔耕讀園等項目的部分運營收益,會(hui) 用於(yu) 補貼養(yang) 老設施。以養(yang) 老驛站為(wei) 例,入站老人隻需繳納每月800元的費用,遠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此外,耕讀園還為(wei) 上鎮村提供了80多個(ge) 專(zhuan) 兼職就業(ye) 崗位。
鎮羅營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康旺樅介紹,目前,全鎮共有101宗地塊可用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產(chan) 業(ye) 項目79個(ge) ,新引進企業(ye) 90餘(yu) 家。去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共計571萬(wan) 元,同比增長63%;遊客同比增長400%,特色產(chan) 業(ye) 增收20.8%。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