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特殊孩子享受家門口的教育 江蘇如皋這樣做
女兒(er) 萌萌能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課,還能接受專(zhuan) 門的康複訓練,這是江蘇如皋市民李豔曾經盼望但不敢奢望的事。
隨著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如皋經開區實小”)去年設立“綠太陽”融合教育班,李豔如願以償(chang) ,“孩子的語言及行為(wei) 障礙已經有所緩解了。”
作為(wei) 江蘇省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縣市,如皋市在發展殘障兒(er) 童和普通兒(er) 童融合教育上先行一步。事實上,如皋經開區實小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6年組建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在其示範帶動下,如皋市先後組建46家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累計招收特殊學生668名。
融合教育進行時
6月25日下午,如皋經開區實小“綠太陽”融合教育班的教室內(nei) ,一堂個(ge) 訓音樂(le) 課正在進行。隨著一段歡快輕柔的樂(le) 曲響起,兩(liang) 個(ge) 孩子有模有樣地跟著繆小蘭(lan) 老師打著節拍,哼起了曲子。
據了解,“綠太陽”融合教育班的前身是如皋經開區實小2016年組建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主要招收存在言語障礙、智力障礙、肢體(ti) 障礙、聽力障礙、情緒和行為(wei) 障礙等類型的特殊兒(er) 童。
繆小蘭(lan) 原本是數學老師,7年前接觸特殊教育後通過了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考試,成為(wei) 該校唯一持有“雙證”上崗的教師。“我不是孤軍(jun) 奮戰,各科老師的參與(yu) 讓我們(men) 形成了一個(ge) 協作性很強的團隊。”她說。
“我們(men) 目前有7名特殊孩子在校,采用‘半日走班製’教學,上午在普通班級就讀,下午到融合教育班進行個(ge) 訓輔導。”繆小蘭(lan) 告訴記者,學校專(zhuan) 門設計了融合教育校本微課程,包括季節係列、鄉(xiang) 土係列、動植物係列、生活係列、運動康複係列等,還因材施教開設有針對性的音樂(le) 、美術、生活技能、語文、數學等課程。
四年級學生小浩有聽力障礙。“佩戴人工耳蝸,加上持續的康複訓練,孩子現在說話清晰多了,可以正常交流,性格也開朗多了。”小浩的媽媽說,這多虧(kui) 了繆老師的“火眼金睛”。
原來,繆小蘭(lan) 發現小浩對啦啦操很感興(xing) 趣,她特地請來南通市國家級啦啦操裁判員張衛平指導,並在融合教育班開設啦啦操特色課程,還組建了一支啦啦操隊,小浩多次隨隊參加當地的活動展演。
在來如皋經開區實小前,萌萌曾嚐試去特教學校。李豔說,家長會(hui) 擔心孩子在特校被貼上“特殊”的標簽,高昂的學費也讓他們(men) 望而卻步。“像現在這樣能在家門口上學,還能接受特殊康複教育,是最理想不過了。”
普特孩子共成長
小雯的辮子散開了,助學小夥(huo) 伴陳思嘉和劉昕看到後,便幫她再紮起來,此時的小雯安靜乖巧。繆小蘭(lan) 說,小雯剛入學時缺乏自控能力,上課過程中會(hui) 時不時發出叫聲。如今,小雯已經讀六年級了。她的班主任顧敏說,老師會(hui) 引導同學們(men) 發現特殊孩子的優(you) 點,通過言傳(chuan) 身教讓全班同學來幫助他們(men) 。
在幫助小雯的過程中,陳思嘉感受到了助人為(wei) 樂(le) 的意義(yi) 。小雯幹擾課堂的情況越來越少,也讓劉昕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叔叔好,我叫小悅,今年讀五年級。”坐在記者麵前的小悅,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經過兩(liang) 年的個(ge) 訓,進步明顯。班主任周慶蘭(lan) 安排了4名同學與(yu) 小悅組成互學互助小組,每天利用課餘(yu) 時間和她一起讀書(shu) 寫(xie) 字。“小悅專(zhuan) 注力提高了不少,四年級時學會(hui) 了簡單的口算,現在可以拿筆寫(xie) 字,借助工具能算出20以內(nei) 的加減法。”周慶蘭(lan) 說。
“向前走,停,向右轉,向前走……”操場上,同學們(men) 正在玩蒙眼通過障礙的遊戲,特殊孩子也參與(yu) 其中,其樂(le) 融融。賈美院是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她時常以遊戲的形式,增強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和凝聚力。“這些特殊兒(er) 童一樣是我們(men) 的小夥(huo) 伴,大家一起玩一起學習(xi) ,我也會(hui) 盡力幫助他們(men) 。”三年級學生佘劉陽說。
“我們(men) 秉承‘一個(ge) 也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努力讓每一位特殊兒(er) 童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會(hui) 他們(men) 生活的本領。”如皋經開區實小校長郭劍波表示,學校將精心打造“綠太陽”融合教育品牌特色項目,用專(zhuan) 業(ye) 的理念、活力的團隊、溫馨的環境、個(ge) 性的課程在特殊兒(er) 童心中升起人生的希望。
在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特教教研員陳青雲(yun) 看來,如皋經開區實小融合教育推進早、覆蓋廣、師資強、課程優(you) ,“實踐證明,這所學校通過實際行動把關(guan) 愛特殊兒(er) 童行動落到了實處,在融合教育上做出了有益的實踐。”(文中涉及的特殊兒(er) 童及家長均為(wei) 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