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新型村居煥發光彩 江蘇打造“美美與共”活力家園

發布時間:2023-07-11 15:42:00來源: 新華日報

  盛夏七月,行走和美鄉(xiang) 村阡陌之間,感受景美、人美、產(chan) 業(ye) 美、文化美、精神美,一個(ge) 個(ge) 顏值氣質兼具的特色村落凸顯,一個(ge) 個(ge) 涵養(yang) 鄉(xiang) 土情感和精神自信的家園回歸,一個(ge) 個(ge) 宜居宜業(ye) 的現代文明鄉(xiang) 村重塑。對標“千萬(wan) 工程”,江蘇不斷探索治理新路徑,喚醒鄉(xiang) 土記憶、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化、培育鄉(xiang) 村風尚。

  嵌入情感鏈接,

  共治主體(ti) 更多

  “咚咚鏘,咚咚鏘……不管拆遷後搬到哪,民俗不會(hui) 忘,鑼鼓一響,我們(men) 都來自一個(ge) 鄉(xiang) 。”村民曾勝利自豪地說。

  從(cong) 南京市區驅車近一小時,來到江北新區長蘆街道,一場文化盛宴別開生麵。長蘆首屆非遺節開幕式上,近50項非遺精彩亮相。讓村民津津樂(le) 道的是,開場表演的所有演員都是本鄉(xiang) 本土居民。他們(men) 用這種方式,記住鄉(xiang) 愁。

  “這也是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物質表征,是和美鄉(xiang) 村的內(nei) 在文化與(yu) 精神訴求。”長蘆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辦事處主任趙鵬表示,對標“千萬(wan) 工程”,長蘆還將對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非遺經濟價(jia) 值,發揮非遺美育價(jia) 值,助力產(chan) 業(ye) 和人才振興(xing) 。

  如今,當地但凡舉(ju) 行重大活動,“留左吹打樂(le) ”“灣北小馬燈”等非遺項目都是保留節目。作為(wei) “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xiang) ”,長蘆一個(ge) 街道就有24項省市區級非遺項目。文化在一代代傳(chuan) 承中,曆久彌新。

  新型農(nong) 村社區建設是重要基礎,涵養(yang) 文化風尚,更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建設最生動的實踐環節。讓駐村社工馬樂(le) 印象深刻的是,在農(nong) 村向城市社區轉型進程中,鄉(xiang) 鄰共融,人人都是參與(yu) 者、受益者。

  “林奶奶、黃爺爺,這個(ge) 月是你們(men) 生日月,我們(men) 來祝壽啦!”南京市江寧區穀裏街道“穀粒計劃”誌願者帶著蛋糕,和本月過生日的老人歡聚在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集體(ti) 生日會(hui) ,穀裏街道每個(ge) 月每個(ge) 村都會(hui) 辦。

  穀裏街道地處偏遠、居住分散,村民就像一粒粒亟待歸倉(cang) 的穀子。“5年培植,從(cong) 量變到質變,穀裏‘民生服務大穀倉(cang) ’填滿了愛。”穀裏街道辦事處二級調研員嵇世慧說,小而美項目,助力村民幸福大升級。

  省民政廳廳長謝曉軍(jun) 表示,江蘇新型農(nong) 村社區有條件、有責任、有能力在深化新時代“千萬(wan) 工程”、全麵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推出新舉(ju) 措、積累新經驗、提供新示範。當前必須緊扣中國式現代化時代背景,堅持黨(dang) 建引領、需求導向、服務為(wei) 先,創新新型農(nong) 村社區治理現代化模式,將前沿理論與(yu) 具體(ti) 實踐相結合,將政府主導與(yu) 社會(hui) 協同相結合,將補齊短板與(yu) 打造品牌相結合,擴大群眾(zhong) 參與(yu) ,完善治理體(ti) 係,提升服務能力,實現和美鄉(xiang) 村建設的新發展、新跨越。

  深挖“人”的資源,

  治理方式更活

  “千萬(wan) 工程”的生動實踐,受益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人”的振興(xing)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不能光看農(nong) 民口袋裏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nong) 民精神風貌怎麽(me) 樣”,文化興(xing) 村“馬莊經驗”在各地複製推廣。

  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毛飛說,馬莊正在探索“走出去”“引進來”,把小香包做成大產(chan) 業(ye) 。

  前兩(liang) 年,因遊客銳減,香包銷售額一度下降50%。“我們(men) 感受到了‘本領恐慌’,也激發了新思路。”毛飛說,馬莊村陸續開發互聯網銷售渠道,和徐州機場、知名酒廠、江蘇師範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單位合作,提升香包設計水平。今年上半年香包銷售額達500萬(wan) 元,全年有望突破1000萬(wan) 元。

  青年回歸鄉(xiang) 村,鄉(xiang) 村需要青年。

  “20名青年駐村做香包,有搞設計的、有做直播的,他們(men) 帶來了新鮮血液。”毛飛說,從(cong) 在家等遊客上門,到主動尋客拓客,一大批遊客再次“尋香而來”。

  “治理方式的多元,離不開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匯聚。”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副院長戚曉明表示,接力“千萬(wan) 工程”,必須加快培育新一代鄉(xiang) 土人才,“傳(chuan) 、幫、帶”形成鄉(xiang) 土人才儲(chu) 備的良性互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人才才會(hui) 聚集。各級政府還需解決(jue) 完善鄉(xiang) 村信息網絡、激活農(nong) 村閑置宅基地資源、農(nong) 田集中連片整理、生活設施配套等問題,促進人才回流、紮根鄉(xiang) 村。

  走在睢寧縣金城街道邱圩社區的鄉(xiang) 間小路上,就像走進了一座大公園。2917畝(mu) 的土地上,經營著藕、蝦、特色稻米、特色紅薯等農(nong) 產(chan) 品。

  2017年底,邱圩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張成輝走馬上任時,村級遺留債(zhai) 務達140多萬(wan) 元。“沒資產(chan) 、沒資金、沒資源,隻有甩開膀子幹——‘無中生有,有中升級’。”張成輝說。黨(dang) 建引領是推動鄉(xiang) 村治理的“第一抓手”。在村黨(dang) 總支帶領下,邱圩社區成立3家公司,將紅薯粉絲(si) 、生態米、蓮藕等10個(ge) 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打出名氣。

  炎炎夏日,村民在亮化的小河邊遛彎;百姓大舞台上,專(zhuan) 業(ye) 老師教授傳(chuan) 統落子舞……好風光裏,集聚著村民的智慧,“邱圩夜話”把麥克風交給群眾(zhong) 。“‘夜話’晚上開,不耽誤生產(chan) 和務工。”張成輝說,村民暢所欲言,村“兩(liang) 委”現場“接單”,采納好建議。

  從(cong) “一窮二白”,到集體(ti) 經濟收入增至200萬(wan) 元,村民親(qin) 手創造了自己的詩意鄉(xiang) 村。

  進入新時代,“千萬(wan) 工程”還在不斷演繹新故事,“發光的鄉(xiang) 村”湧現出“睦鄰議事坊”“百姓議事堂”等一大批江蘇新農(nong) 村自治鮮活案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如何走向和美振興(xing) ,更多的探索實踐值得期待。

  注重關(guan) 係營造,

  公共服務更優(you)

  “大門常開、活動常辦、群眾(zhong) 常來”,江蘇“幸福鄉(xiang) 村營造計劃”裏的這句話,飽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精神密碼。

  常來常往,營造氛圍,江蘇千萬(wan) 村莊,都在尋找方法和載體(ti) 。張家港市錦豐(feng) 鎮洪橋村總人口3427人,因一部分村民拆遷,剩餘(yu) 不到2000人還居住在洪橋,屬於(yu) 純農(nong) 村。“短時間內(nei) ,洪橋在經濟提振方麵動力不足,但村民對區域凝聚力、歸屬感的提升,仍十分渴望。”曾在洪橋駐點的張家港市親(qin) 民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社工陸娟說。

  如何提升純農(nong) 村居的精氣神?“鄉(xiang) 村營造計劃”應運而生。一番鄉(xiang) 野調查後,陸娟和社工夥(huo) 伴們(men) 發現,洪橋村有著100多年曆史。80歲的老村民趙誌敏說,希望子孫後代知道自己從(cong) 哪裏來。執行項目時,陸娟敏銳抓住這一地域文化特色,帶領鄉(xiang) 村青少年開展“洪橋知多少”資源調查,挖掘村史,繪製4份原街鎮草圖。

  鄉(xiang) 土情結、文化基因,迅速喚醒散居各處的村民們(men) 的共同記憶。此後一年,村裏搜集老照片和老物件,開辦洪橋故事會(hui) 、公益集市,你來我往,鄰裏關(guan) 係日益緊密。

  關(guan) 係營造,以文化人,塑形鑄魂。鄰裏互助學堂、鄰裏互助會(hui) 、鄰裏工坊、鄰裏生日會(hui) 陸續開辦,200多位空巢老人成了最大受益者。非正式照顧模式中,中青年村民與(yu) 低齡老人組成“結對幫幫團”。

  答好“鄉(xiang) 村治理協同推進”這道題,江蘇全力以赴。眼下,萬(wan) 千村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傳(chuan) 承地域文化、營造鄰裏關(guan) 係,提升整體(ti) 凝聚力。全省19個(ge) 村被民政部確認為(wei) 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實現從(cong) “善管”到“善治”的跨越。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教授白友濤表示,當前,深入學習(xi) 運用浙江“千萬(wan) 工程”經驗,要鼓勵和引導各種文化資源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激活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唐 悅)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