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人工智能“高台”,上海如何壘土?
人工智能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歎。
從(cong) “AI”到“元宇宙”,再到“ChatGPT”“大模型”,新概念錯綜交替,新技術更新衍生,新場景不斷湧現。搶抓人工智能,已成為(wei) 上海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發展與(yu) 治理、開放與(yu) 安全……人工智能怎樣深度影響世界未來,如何在上海重塑千行百業(ye) 新形態?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AI浪潮”係列報道,聚焦落地應用,放眼發展前景。
人工智能大潮湧起,艨艟自東(dong) 方起錨。
數年前,自產(chan) 業(ye) 界率先興(xing) 起的人工智能熱潮連接起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的人工智能“先手棋”——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就此落子上海黃浦江畔。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臨(lin) 開幕之際,上海人工智能戰略谘詢專(zhuan) 家會(hui) 議圍繞著“通用人工智能的上海作為(wei) ”這一主題召開。在這場會(hui) 議上,上海市委書(shu) 記陳吉寧、市長龔正都強調了這樣一件事——人工智能的“上海高地”。
九層之台,起於(yu) 壘土。
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離不開企業(ye) 和人才等各項要素的支撐。上海要爭(zheng) 當“高地”,更不能簡單追求淨值和技術迭代,而是如何真正圍繞“賦能千行百業(ye) ”,把前沿技術一件接著一件落地在上海的生產(chan) 力發展中去,把具體(ti) 場景一步一個(ge) 腳印投入到城市運行與(yu) 管理、人民群眾(zhong) 生活與(yu) 便利中去。
激蕩
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哪?這似乎是個(ge) 廣義(yi) 命題。
但基於(yu) 現實研究和落地應用出發對未來展開想象,在上海能尋得不少線索。
2019年起,上海發布了3批共計58個(ge) AI重大應用場景,如張江人工智能島、臨(lin) 港數字孿生城等。另外,上海圍繞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chuan) 感器4個(ge) 國家級賽道“揭榜掛帥”,現已入圍22個(ge) 揭榜項目。頂級場景的陸續麵世,讓上海的創新更具活力。
此外,根據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超算、智算、雲(yun) 算協同發力,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已建成2500多個(ge) 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有力推動了實體(ti) 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現場,仙途自動駕駛平台Autowise Roboard-X、縱目行泊一體(ti) 控製器Amphiman,智己汽車展示旗下“新世界駕控旗艦”智己L7及“智能純電中大型豪華SUV”智己LS7等亮相智慧駕駛板塊,為(wei) 人們(men) 未來出行提供多樣選擇。
智能機器人方麵,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上理工小貝等智能機器人,擴博風機葉片巡檢機器人、網易伏羲具身智能工程機器人、慧拓載山CARMO智能礦山運載機器人,微創手術機器人,宇樹四足機器人、科大訊飛機器狗、雲(yun) 深處絕影Lite3四足機器人等,現場共二十餘(yu) 款機器人共同亮相,多款為(wei) 首發首秀。
智能芯片方麵,現場展出了沐曦曦思N100、燧原的邃思2.0和邃思2.5、昆侖(lun) 芯2代AI芯片、海飛科Compass C10、天數智芯智鎧100等大模型應用芯片。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商湯日日新SenseNova、華為(wei) 雲(yun) 盤古大模型、阿裏巴巴通義(yi) 千問、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在垂直行業(ye) 的大模型應用也紛紛亮相。現場共30多款大模型,充分展示大模型對行業(ye) 的顛覆性影響。
從(cong) 試點應用到賦能千行百業(ye) ,人工智能這股大潮湧起不過五到六年,但隨波卷起的技術革命及其所帶來的新生事物,琳琅滿目。
或許正是這種大潮激蕩中,方能淘沙見金。
根葉
“智聯世界,生成未來。”
細讀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主題,頗具深意。
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業(ye) 數量27255家,中國企業(ye) 數量4227家,約占全球的16%。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達5080億(yi) 元,同比增長18%。這些都意味著中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產(chan) 業(ye) 規模持續擴大、產(chan) 業(ye) 生態初步形成。
這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聯結世界的基礎根源。
另一方麵,隨著科技進步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起先後有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係統性布局,投身人工智能全球競爭(zheng) 。這其中包括美國、歐盟、法國、德國、英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有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亞(ya) 、巴西、馬來西亞(ya) 等發展中國家。
而這,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必須參與(yu) 競爭(zheng) 、引領未來的生長枝葉。
正如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所說,以“智聯世界 生成未來”為(wei) 主題,全麵關(guan) 注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變革新發展、捕捉新熱點。通過新一屆大會(hui) 舉(ju) 辦,推動上海市人工智能發展實現新突破、新跨越。
另一方麵,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前不久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從(cong) 整個(ge) 人工智能行業(ye) 角度來說,應著眼於(yu) 夯實人工智能技術的技術基礎。“好比一棵樹,很多現在的應用端就像這個(ge) 樹的枝枝葉葉,但我們(men) 更需要發展的是一些像根和樹幹這樣的底座技術。”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石,在大會(hui) 舉(ju) 辦的“認知世界 智創未來”主題論壇上演講指出,在110個(ge) 大規模問題中,43%的年均算法效率提升大於(yu) 年均硬件能力提升;約13%的問題,算法提升大於(yu) 硬件提升效率的十倍。
歐洲科學、藝術與(yu) 人文學院院士,法國再生醫學與(yu) 功能醫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工程師青年獎獲得者楊光華在“科技與(yu) 人文——共築無障礙智能社會(hui) ”論壇上,分享了人工智能對於(yu) 再生醫學帶來的機遇與(yu) 挑戰。他從(cong) 生命起源、人類起源談起,人類的生命之所以如此複雜,是因為(wei) 人類的生命體(ti) 含有DNA這樣的物質。“隨著人類智力的發展,如今誕生了人工智能來模仿人類。”
這是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來自理論界的部分真知灼見。
在上海浦東(dong) 張江智慧河上,一艘“無人船”順風航行、轉彎、返航……船上有一名安全員“保駕護航”,四名乘客正感受著“無人駕駛”帶來的娛樂(le) 體(ti) 驗。目前,浦東(dong) 正積極打造一個(ge) “AI+水麵交通”帶來的全新水域交通場景。
在上海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展台,非夕科技帶來了自適應機器人按摩理療應用,綜合柔性力控、3D視覺和先進AI,可模擬人手對人體(ti) 軟組織進行壓揉式的物理放鬆與(yu) 治療。
這是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進入人們(men) 生活的一個(ge) 個(ge) 注腳。
係統性、規模性有序發展,理論與(yu) 應用的不斷碰撞與(yu) 結合,是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根與(yu) 葉。
博弈
大國博弈,保持戰略定力極為(wei) 關(guan) 鍵。
上海市委書(shu) 記陳吉寧在人工智能戰略谘詢專(zhuan) 家會(hui) 議上的講話已經勾畫了重點。
陳吉寧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正在深刻影響人類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各個(ge) 領域。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著眼長遠發展,加強前瞻研判,深化基礎研究,提升基礎能力,做好算法創新、算力建設、數據匯集的大文章,加快構建自主智能計算生態,聚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
發展人工智能,我們(men) 的眼光已經不能停於(yu) 一隅。人類社會(hui) 已進入創新密集活躍的大科學時代。以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人工智能突飛猛進,正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
從(cong) 人才、政策等供給角度來看,上海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
目前,上海規模以上AI企業(ye) 數量已經達到350家,5年來幾乎翻了一番;產(chan) 值達到3800多億(yi) 元,幾乎是5年前的3倍;產(chan) 業(ye) 人才更是達到了23萬(wan) ,約占全國1/3。
早在2017年,上海就發布了《關(guan) 於(yu) 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將AI上升為(wei) 上海優(you) 先發展戰略。此後,又相繼製定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關(guan) 於(yu) 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9月22日,《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條例》正式公布,這也是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首部省級地方法規。
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這一概念走入公眾(zhong) 視野,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當前我國不少高校院所、企業(ye) 正在做研發工作。但根據同濟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來看,近十年來諸多國家政府、企業(ye) 、科研機構、國際組織等製定了大量人工智能倫(lun) 理原則和指南,在核心內(nei) 容上取得了高度共識,隻是實際落地仍麵臨(lin) 障礙重重。
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羽翼尚未豐(feng) 滿,大模型國際科技研究方興(xing) 未艾,此時更需戰略定力。
上海自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落地起,6年來的種種變化表明,這座屹立於(yu) 世界東(dong) 方的國際化大都市,有絕佳的潛力代表人類走向更深層次的文明。
人工智能這座“高台”,上海正紮實壘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