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台區太平橋街道:黨建“六連心”服務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家人剛做完手術,準備回家靜養(yang) ,由於(yu) 術後行動不便,從(cong) 地下停車場到家中的這一段路讓我犯了難,我突然看到了包裏的連心卡……”近日,康寧居小區的一位居民通過“連心微卡片”求助社區獲得了愛心幫助。一張卡片“連”起了社區黨(dang) 委與(yu) 黨(dang) 員群眾(zhong) 的“心橋”,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微卡片”找得到人、辦得成事。據統計,社區共製作發放“連心微卡片”1800餘(yu) 張,基本覆蓋轄區居民。
在推進基層治理工作中,太平橋街道三路居社區黨(dang) 委堅持黨(dang) 建引領,啟動黨(dang) 建“六連心”服務項目,即製作“連心微卡片”、建立“連心小分隊”、提供“連心微服務”、召開“連心聊天會(hui) ”、創建“連心微驛站”、開通“連心微熱線”,不斷匯聚助推社會(hui) 民生的紅色能量,推動服務型黨(dang) 組織建設。
網格內(nei) 的“連心小分隊”,既貼心又暖心
張阿姨是93號院小區的一名黨(dang) 員誌願者,在一次巡邏走訪時發現,小區8單元樓道內(nei) 樓梯扶手脫落,第一時間聯係社區網格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先消除安全隱患,然後聯係安裝公司報修,保障老年居民安全出行。據介紹,社區共有21棟樓,2700餘(yu) 戶5374人,社區黨(dang) 委下設5個(ge) 網格黨(dang) 支部,根據實際情況,社區成立了一支由127名社區黨(dang) 員誌願者組成的“連心小分隊”,他們(men) 按照網格自由結對巡邏,注重小區個(ge) 性化服務,發現問題及時通過網格黨(dang) 支部解決(jue) ,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不斷提高為(wei) 民服務質量。
家門口的“連心微服務”,點亮“微幸福”
通過送學、送溫暖、送健康等服務,不斷豐(feng) 富和延伸黨(dang) 建活動形式和內(nei) 容,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提升居民幸福感。誌願者在日常巡視中得知社區獨居空巢老人劉阿姨在小區內(nei) 摔倒、臥床無人照顧的情況後,來到家中為(wei) 其送上生活的幫助和精神的慰藉。“感謝誌願者幫我代開藥,還幫我申請失能補助,服務真是太貼心周到了。”劉阿姨激動的心情難於(yu) 言表。據介紹,社區有60歲以上老年人1300餘(yu) 人(其中黨(dang) 員350人),高齡、空巢獨居老人34人,殘疾人70餘(yu) 人,針對這些特殊人群,社區黨(dang) 委定製了多種貼心服務,如定期走訪慰問,多種形式送學上門,通知老年人免費體(ti) 檢、接種流感疫苗等,使他們(men)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小院內(nei) 的“連心聊天會(hui) ”,辦好百姓的“關(guan) 鍵小事”
通過搭建黨(dang) 員群眾(zhong) 溝通交流的平台,結合創城、創衛等重點工作,征集意見建議,為(wei) 解決(jue) 居民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尋找突破口。社區黨(dang) 委通過“連心聊天會(hui) ”廣泛征求黨(dang) 員群眾(zhong) 意見,將小區內(nei) 的4處簡易垃圾桶換成了智能桶站,還安裝了語音播報器、照明係統和感應開啟功能,實現了功能、顏值雙線提升。“樓前的垃圾桶換成了智能桶站,手靠近就能自己打開,還沒有什麽(me) 臭味,我們(men) 很高興(xing) ,很樂(le) 意使用,大家也更積極主動做好垃圾分類了!”家住康寧居小區的耿阿姨高興(xing) 地稱讚道。
據介紹,社區黨(dang) 委還根據黨(dang) 員、群眾(zhong) 需求,創建了“連心微驛站”,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傳(chuan) 統節日活動、健康義(yi) 診等服務,不斷前移便民服務陣地,為(wei) 社區黨(dang) 組織服務群眾(zhong) 工作搭建更加有效的服務平台。同時,開通“連心微熱線”,在後疫情時代,通過微信電話等途徑,幫助行動不便老人解決(jue) 就醫用藥等需求。
“我們(men) 的服務宗旨是‘有話跟黨(dang) 說、有事找黨(dang) 幫’”,三路居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徐豔談起黨(dang) 建“六連心”服務的初衷時深有感觸地說,社區黨(dang) 委要把群眾(zhong) 的需要作為(wei) 工作的出發點,讓轄區百姓時刻感受到黨(dang) 組織就在身邊、黨(dang) 員服務就在身邊。
多年來,太平橋街道始終堅持黨(dang) 建引領,不斷夯實黨(dang) 建基礎,積極探索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的路徑和方法,服務中心工作和百姓民生,促進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實現全過程黨(dang) 建引領、全類型社區覆蓋、全方位服務保障,全力打造“活力太平橋、文化太平橋、幸福太平橋”。(張國芬 張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