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人民觀點)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
“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江蘇省蘇州古城東(dong) 北隅的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考察調研,在街邊一家商鋪內(nei) 見到了蘇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盧建英。觀看蘇繡製作,聽到四代人傳(chuan) 承的故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感慨:“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ge) 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ti) 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這一番話,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血液裏不變的根、本、魂,流貫的意、韻、脈,傳(chuan) 承的精、氣、神。
江流萬(wan) 裏,綿延不絕;文脈悠遠,與(yu) 古為(wei) 新。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認識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這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時代的必然。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把握新時代曆史方位,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曆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就文化建設提出了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曆久彌新。今天,北京胡同鐫刻古都記憶與(yu) 濃濃鄉(xiang) 情,正定古城重現北方雄鎮風貌,曆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國寶、文物、非遺走進人們(men) 生活,越來越多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旅遊演藝、鄉(xiang) 村旅遊、文化遺產(chan) 旅遊蓬勃興(xing) 起,人們(men) 在旅遊中感悟文化味道。新時代中華大地呈現出“鬱鬱乎文哉”的盛大氣象,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充滿時代生機。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總結的:“‘第二個(ge) 結合’讓我們(men) 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yu) 道路、理論和製度。”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精彩呈現二十四節氣、折柳寄情等文化元素,“中國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銅奔馬造型玩偶等實物文創商品走紅,《千裏江山圖》數字展等展覽深受歡迎,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呈現活躍景象;舞劇《大夢敦煌》、昆劇《臨(lin) 川四夢》等蘊含中華文化氣度風範的作品不斷湧現……正是在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互相成就中,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wei) 條件。黨(dang) 的二十大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站上新的曆史起點,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加需要我們(men) 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深入推進“第二個(ge) 結合”,以更高遠的曆史站位、更寬廣的世界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更主動的精神力量,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拓展更為(wei) 廣闊的文化空間。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men) 定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在北京市,京劇、相聲等藝術形式在老會(hui) 館開啟了活化利用之旅;在上海市,經過保護性修繕,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建築群被賦予全新商業(ye) 功能;在遼寧省沈陽市,千餘(yu) 種具有沈陽故宮文化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有效傳(chuan) 播了曆史和文化……今日之中國,是創新創造活力迸發的中國,是文化之花繁盛絢麗(li) 的中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xi) 中超越,我們(men) 的文化將綿延不絕,我們(men) 的創造將生生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